鄭雨溪 謝永尊
(1.西安市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0;2.西安市西安建大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00)
當前,我國已經由粗放式發展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交通作為興國之要、強國之基,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同時,伴隨著文旅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交通已成為旅游業態鏈的重要一環,交旅融合發展成為大勢所趨。
新絲路經濟帶將推動新疆成為我國西向開放的最前沿。同時,新絲路經濟帶不僅是一條經濟聯系通道,也是一條文化復興之路和景觀重塑之廊。基于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賦予的多重發展機遇,新疆依托高品質多樣化的旅游資源提出了“旅游興疆”的發展戰略。在此背景下,新疆的旅游國際化也應當成為支持“旅游興疆”戰略的重要方向。同時,新疆地域廣袤及景區分布分散的特征決定了旅游交通在新疆旅游業發展中的突出地位,研究新疆旅游交通發展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大數據的快速發展為旅游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術支撐,本文通過抓取Flickr網站2009年~2019年的新疆國際游客旅游數據,借助天地圖和百度地圖等大數據平臺,獲取了新疆3A級以上景區主要交通數據。
1.總體國際游客的旅游熱點區域選擇
2.不同時間階段國際游客的旅游熱點分布
本文在對國際游客旅游目的地空間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礎上,對新絲路經濟帶提出前后的兩個時間維度展開了研究。
新絲路經濟帶提出之前,國際游客在新疆的旅游目的地整體呈現出散點狀的空間分布特征,形成了吐魯番地區—烏魯木齊市一家獨大的“熱點峰值區域”及阿勒泰北部、喀什、霍爾果斯、庫車—輪臺等次熱點區域,選擇新疆東南部和東部的游客則很少,如圖1“2009年~2013年”所示。新絲路經濟帶提出之后,國際游客旅游目的地更加集聚化,呈現出由散點狀分布向線狀分布轉變的趨勢。熱點峰值區域集中在伊寧—霍爾果斯地區、吐魯番—烏魯木齊地區、阿勒泰北部地區及天山沿線和國道217線兩條發展軸線。尤其是伊寧—霍爾果斯地區已成為最主要的空間峰值區域。同樣的,選擇新疆東南部和東部景區的游客依然很少,如圖1“2014年~2019年”所示。

圖1 不同階段國際游客在新疆地區旅游目的地分布熱力圖
通過兩大時間階段的對比可以看出,國際游客旅游空間分布呈現出由南向北、由東向西轉移的趨勢。受新絲路經濟帶國家戰略的影響,國際游客空間熱點由吐魯番—烏魯木齊地區轉移至伊寧—霍爾果斯地區、阿勒泰—克拉瑪依地區和天山沿線地區。
1.總體國際游客的旅游空間移動軌跡
總體來看,國際游客移動軌跡呈現出西密東疏的空間分布特征,主要在天山兩側(吐魯番—烏魯木齊—奎獨烏—伊寧等地區)、阿勒泰地區及喀什—和田地區等區域之間流動。其中,烏魯木齊市、吐魯番市、阿勒泰市和伊寧市成為國際游客流動的主要節點城市。次一級節點城市包括喀什、和田、克拉瑪依等城市。如圖2“總體”所示,烏魯木齊、吐魯番、阿勒泰和伊寧是國際游客訪疆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圖2 為國際游客旅游空間移動軌跡分布圖
2.不同時間階段國際游客的旅游空間移動軌跡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提出之前,國際游客在旅游線路方面主要選擇天山南側、喀什—和田地區及阿勒泰北部地區,主導性并不明顯,基本呈現出均質化布局。從旅游線路交匯密度可以判斷出,旅游到達和中轉多圍繞烏魯木齊、吐魯番、伊寧、喀什等主要的旅游樞紐展開,如圖2“2009年~2013年”所示。新絲路經濟帶提出之后,國際游客旅游線路選擇趨向明晰化,主要選擇天山兩側旅游線路、喀什—伊寧—阿勒泰北部地區沿邊旅游線路和阿勒泰北部地區—克拉瑪依—和田旅游線路,這一階段的旅游到達和中轉集中在伊寧、烏魯木齊和阿勒泰北部地區,旅游線路選擇發生了較大變化,如圖2“2014年~2019年”所示。
1.3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整理匯總數據,采用DPS進行分析。
通過新絲路經濟帶提出前后兩大時間階段的對比可以看出,國際游客旅游線路選擇由相對均質化轉變為以天山兩側為主導,伊寧、烏魯木齊、阿勒泰北部地區的旅游交通地位得到較大幅度加強。由此可見,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對于促進訪疆國際游客在旅游熱點選擇和旅游移動軌跡等方面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鑒于訪疆國際游客旅游目的地基本選擇影響力較大的景區,本文只選取新疆3A以上(含3A)的旅游景區及沿邊口岸進行分析。以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官網和新疆各地區官網為數據源,得出截至2019年底新疆3A及以上景區(含沿邊口岸)的空間分布情況,共計226處,其中5A景區12個,4A景區72個,3A景區127個,陸路沿邊口岸15個。以此為基礎,通過GIS計算出景區空間的分布密度。
如圖3所示,新疆3A及以上景區總體分布格局為西部和北部較密集,南部和東部較稀疏,且烏魯木齊、伊寧和喀什等地區的景區較多。

圖3 不同等級景區空間分布核密度圖
通過獲取新疆鐵路、高速公路、國省道和縣道數據(不計機場對于旅游交通的影響),運用DEPTHMAP軟件創建軸線模型,得出了新疆的空間句法模型。
通過空間句法全局整合度模型可以看出,烏魯木齊—吐魯番—庫爾勒—庫車—奎獨烏金三角構成的環狀交通可達性最高,是新疆的交通核心區域,也是整個新疆的交通到達和中轉紐帶區域。其次,為沿國道217線區域(阿勒泰—克拉瑪依—奎獨烏—和田)和天山兩側區域(霍爾果斯—伊寧;吐魯番—哈密)。大部分的沿邊區域屬于交通網絡末梢,交通可達性整體較低,如圖4所示。從全局選擇度模型可以看出,選擇度較高的區域為烏魯木齊—奎獨烏—庫車—阿克蘇形成的網絡環線,以及向外延伸的若干條骨干路網,這些骨干路網分別聯系南疆的喀什、和田及北疆的阿勒泰、克拉瑪依等地區。然而,奎獨烏至伊寧、霍爾果斯區域塔里木盆地南緣交通干道的交通選擇度較低,如圖5所示。

圖4 新疆陸路交通全局整合度測度

圖5 新疆陸路交通全局選擇度測度
1.旅游交通與國際游客分布關系
分析可知,受新絲路經濟帶政策的影響,國際游客旅游選擇出現了由東向西、由南向北的空間轉變,尤其是天山沿線西段的旅游熱度得到了增強。結合對交通支持能力(增合度和選擇度)的測度可以看出,交通支持能力與國際游客旅游空間足跡整體呈正相關關系,新疆陸路交通有效支持了國際旅游的發展。然而,奎獨烏至伊寧和霍爾果斯之間的交通支持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準格爾盆地東緣的交通支持能力也需提升。南疆塔里木盆地南緣的交通主導性尚未形成。
2.旅游交通與旅游資源分布關系
通過分析可知,新疆主要的景區集中在塔里木盆地以西和以北地區,尤其天山兩側的重磅景區分布較多。結合對交通支持能力的測度可以看出,交通支持能力與旅游景區出現了一定的空間錯配,主要表現為缺乏沿國境線分布的沿邊旅游公路,未能有效串接沿邊區域的旅游資源,以伊寧為主體的天山西側區域交通支持力度有待加強。
1.加快推進國家風景道體系建設
為有效提升新疆旅游的國際競爭力,依據上述分析,應構建環天山及阿勒泰—奎獨烏—喀什的兩大國家風景道。環天山國家風景道串接起烏魯木齊、阿克蘇、庫車和伊寧等區域,可提升交通骨架兩側的景觀品質,加快天山沿線的自駕車房車營地建設,形成集旅游服務基地、特色旅游產品于一體的綜合型旅游驛站,并可在局部適合區域開展低空熱氣球旅游。阿勒泰—奎獨烏—喀什國家級風景道能夠重點激活兩側旅游資源的發展活力,形成差異化、特色化的景區體系,并加強沙漠段景觀品質的提升工作。
2.增加旅游高鐵專列
結合國家風景道體系建設,可增加旅游高鐵專列,尤其是建設烏魯木齊至伊寧和霍爾果斯之間的旅游高鐵專列,這將有效消解新疆地域廣、花費時間長的旅游困局。高鐵專列在串起我國中東部區域的同時,能夠推進與新絲路沿線國家旅游交通的互聯互通,為新疆旅游國際化提供支持。
3.構建沿邊旅游公路
沿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外蒙古國境線區域可構建沿邊旅游公路,將激活處于新疆交通末梢和沿邊旅游資源的發展活力,使之成網成片組團發展。此外,該沿邊旅游公路將連通內蒙古和黑龍江的沿邊旅游公路,共同構筑起我國北線的邊境旅游交通體系。
4.道路旅游能級提升
應加快準格爾盆地東緣和塔里木盆地南緣的交通提升工作。使準格爾盆地東緣交通與準格爾盆地西緣的阿勒泰—克拉瑪依—奎獨烏交通形成區域環狀交通體系,激活環準格爾盆地的旅游發展。同時,隨著塔里木盆地南緣旅游資源尤其是古絲綢之路南線古城遺址旅游的快速發展,還可沿國道315線布局旅游服務基地、自駕車房車營地等功能。
5.增設核心景區的國際航班
應以烏魯木齊、伊寧、阿勒泰和喀什等國際航班為基礎,構建5A級核心景區與以上城市之間的支線航班,有條件的可直接開通國際航班,形成網絡化的國際航班體系,力爭實現新疆國際旅游的“N小時”交通圈。
本文通過大數據對全疆層面旅游交通與國際游客、旅游資源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與分析,提出了構建環天山及阿勒泰—奎獨烏—喀什的兩大國家風景道,增加旅游高鐵專列,沿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外蒙古國境線區域構建沿邊旅游公路,增設核心景區的國際航班等提升新疆旅游國際競爭力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