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政 佘偉 吳楠 周晉 文勇
監督抽查作為《產品質量法》明確的監督檢查主要方式是查處質量問題的“刀子”,是衡量質量狀況的“尺子”,是促進質量提升的“助推器”,對于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以及消費者權益意義重大,作用明顯。
2019年11月21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18號令《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管理暫行辦法》,依據機構改革后的職責職能進一步明確生產、流通領域的監督抽查制度,在網絡抽樣、“抽檢分離”、“異議復檢”等方面做出制度創新[1],為各級市場監管部門組織監督抽查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制保障。
本文依據監督抽查結果公告的情況,歸集整理34個市場監管部門(主要是省級、副省級及省會城市)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間組織的纖紡產品監督抽查情況,參考GB/T 36431—2018《消費品分類及代碼》進行分類統計,從依據的實施細則、抽查產品類型占比、抽查產品不合格發現率等多個維度進行詳細分析,重點解析不合格項目及主要原因,提出強化纖紡產品監督抽查的工作建議。
根據公開的監督抽查結果,江蘇、浙江、廣東、山東、上海、廣州、成都、寧波、杭州、南京、深圳、青島、貴陽、濟南、沈陽等34個市場監管局組織對52類纖紡產品開展了14241批次監督抽查,發現不合格產品2548批次,不合格發現率為17.9%。
考慮到全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產業集中區分區也不平衡,市場監管總局18號令將實施細則制定權下放到各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制定纖紡產品監督抽查實施細則,在涵蓋強制性標準規定的指標和纖維含量等消費者關注度高的指標的前提下,對于其他推薦性指標的選擇及判定原則上有所差異。
以中小學生校服監督抽查實施細則為例,廣州市增加耐光色牢度、耐光汗復合色牢度、耐皂洗色牢度、接縫強力、接縫處紗線滑移、水洗尺寸變化率、熒光增白劑、可萃取重金屬含量8項指標,上海市增加耐光色牢度、耐光汗復合色牢度、耐皂洗色牢度、起球4項指標,四川省增加耐光汗復合色牢度、耐皂洗色牢度、起球3個指標,廣東省增加耐皂洗色牢度、耐光色牢度、標志3個指標,河南省增加起球1個指標,貴州省未增加指標;判定原則方面,都遵循5個“若”的基本原則,廣東省還明確檢驗項目按重要項、較重要項、次要項分類,廣州市明確“熒光增白劑和可萃取重金屬含量項目僅作為數據摸底,不作判定”,體現地方市場監管局依據當地監督抽查的形勢與要求作出的特殊考量。
市場監管總局印發的《全國重點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目錄(2020年版)》涉及纖紡產品15類,各地市場監管部門組織地方監督抽查時充分遵從該目錄,但在抽查產品名稱上有所變化拓展,經簡單歸集后涉及52類產品,參考GB/T 36431—2018《消費品分類及代碼》分為六大類進行統計(圖1所示)??梢钥闯?,服裝服飾類抽查批次最多,抽查6528批次,占比為45.8%,其次依次為兒童和學生用品(3036批次,占比21.3%)、床用織物制品(1738批次,占比12.2%)、防護用品(1562批次,占比11.0%)、其他紡織品(835批次,占比5.9%)、日用織物制品(542批次,占比3.8%)。

圖1 纖紡產品監督抽查按類別統計占比
依據產品類型統計不合格發現率情況,防護用品(口罩)抽查1562批次,發現不合格產品494批次,不合格發現率為31.6%;兒童和學生用品(兒童及嬰幼兒服裝、校服等)抽查3036批次,發現不合格產品656批次,不合格發現率為21.6%。以上兩類產品的不合格發現率高于整體不合格發現率(17.9%),具體到每個類別的產品,抽查批次超過100批次的產品中,秋冬服裝、口罩、兒童及嬰幼兒服裝、纖維制品、襪子、皮革服裝、游泳衣及帽、成人服裝、床上用品的不合格發現率(表1所示)高于整體不合格發現率(17.9%)。

表1 2020年服裝紡織品地方監督抽查合格率統計表

圖2 纖紡產品監督抽查不合格情況(按類別)
(一)纖維含量。纖紡產品中纖維含量不合格較普遍,該項目不直接涉及產品安全性能,但可能存在以化纖假冒純棉、羊毛、羊絨等情況,將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的正常選購,直接損害消費者權益或影響穿著舒適感。不合格主要原因:生產企業對于質量監管疏忽,缺乏嚴格的原輔料進貨檢驗制度及成品合格檢驗制度,對于面料纖維含量未能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生產后成品也未進行相應的檢驗檢測,往往依靠供應商提供的數據來進行標注,最終導致纖維含量標注與實物不符[2]。
(二)繩帶要求。兒童及嬰幼兒服裝、校服等產品繩帶要求不符合GB 31701—2015《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要求:(1)嬰幼兒及7歲以下兒童類服裝出現繩帶。(2)7歲及以上兒童服裝的繩帶有自由端或突出的繩圈。(3)腰部伸出的繩帶超過規定的長度要求。不合格主要原因:生產企業對GB 31701等標準理解運用不到位,頭、頸部或腰部的繩帶設計不合理;采購方不清楚強制性標準對繩帶有嚴格規范,為追求美觀在購銷合同中要求校服等產品設計不合理的繩帶等附件。
(三)過濾效率和防護效果??谡值亩鄬咏Y構可以有效阻隔微米、納米級顆粒,對病毒、細菌、粉塵等具有阻隔作用,是有效阻隔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重要防疫物
資,過濾效率和防護效果是GB/T 32610—2016 《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范》等標準規定的評價口罩防護性能的關鍵指標。不合格主要原因:(1)口罩原材料熔噴布供不應求,2020年2—5月難以采購到質量合格的熔噴布產品;(2)服裝、皮革、紡織等企業轉產非醫用口罩較多,對口罩的原材料選擇、生產工藝控制缺乏技術儲備。
(四)pH值、色牢度。面料pH值超出標準允許范圍,不合格主要原因是:面料在后整理中未進行水洗或酸堿中和處理,或中和處理不充分。色牢度不合格的主要原因:(1)染料選擇不正確,未根據面料種類選擇合適的染料;(2)染色工藝不合理,如沒有根據染料和產品種類確定適當的染色時間、升溫速度及保溫時間、固色處理等;(3)未采用相應的水洗措施或水洗處理不到位。
(五)特征性或功能性指標。纖紡產品的特征性指標不合格,導致不具備標稱的性能,比如:羽絨制品的絨子含量,毛巾的吸水率,沖鋒衣的靜水壓和抗濕性等。以沖鋒衣為例,GB/T 32614—2016《戶外運動服裝 沖鋒衣》對Ⅰ型、Ⅱ型面料的功能性有明確要求,靜水壓、抗濕性較差的產品可能導致穿著者在戶外運動時受到寒冷的侵蝕,容易引起感冒等身體不適癥狀。主要原因:(1)生產企業對相關標準不熟悉,未依據成品標準要求選擇適合的原輔材料;(2)部分企業為降低成本、以次充好,涉嫌欺騙消費者。
(一)科學制定抽查計劃和規范產品名稱。地方市場監管部門可以綜合分析監督抽查、風險監測、行政執法、國內召回通報、網絡輿情報道等數據,通過問卷調查廣泛征集相關單位意見,聚焦合格率低、反映問題較為突出、專項政策文件要求監管的重點產品,科學制定本級監督抽查計劃,上年度抽查不合格率較高的產品,原則上建議均納入本區域下年度監督抽查計劃,如本文統計分析到的兒童及嬰幼兒服裝、纖維制品等。監督抽查計劃名稱方面,納入《全國重點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目錄》的產品應當嚴格按照目錄名稱組織抽查,目錄外依據建議GB/T 36431—2018《消費品分類與代碼》小類名稱或組類名稱組織抽查,方便市場監管總局、省級市場監管部門匯總分析抽查信息。
(二)規范制定抽查工作規范及細則方案。《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管理暫行辦法》整合了原質檢部門負責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和原工商部門負責的流通領域商品抽查檢驗兩項制度,相對于原來的部門規章有很多重大變化,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在組織監督抽查時,有必要依據現有規章的變化結合機構改革后的職能,制定適合本轄區的監督抽查工作規范或實施辦法,尤其建議在異議處理、結果公告、監督復查等方面要有明確的規范程序。下級市場監管部門制定實施細則時,可以直接采用上級市場監管部門發布的細則,自己制定細則時建議不得少于上級已發布細則中GB 31701、GB 18401等強制性標準要求,監督抽查方案要依據本轄區生產、消費的特點,兼顧到電商環節,注重各級監督抽查的有機協同,科學合理地確定各環節、轄區的抽查批次,避免對同一抽查對象同一產品的重復抽查。
(三)強化監督抽查結果的綜合運用。組織監督抽查的市場監管部門應當將抽查結果及時告知被抽查的銷售者、生產者,涉及網絡抽樣還要告知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充分尊重相關利益方的知情權;對發現不合格的產品,要督促抽樣生產者、銷售者應當立即停止生產、銷售同一產品;涉及聯合監管的產品,應當及時通報同級有關部門,比如校服抽查應及時通報教育行政部門,以便提升協同監管的效能。監督抽查的結果還可以探索與信用監管、質量提升等工作有效銜接,一方面可以對嚴重質量失信企業實施信用約束、聯合懲戒,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另一方面要組織行業協會、檢驗機構幫助企業分析出現質量問題的原因,指導纖紡產品生產者、銷售者加強質量管理,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水平。
本文歸集整理34個地方市場監管部門2020年纖紡產品監督抽查情況,重點分析不合格率較高產品及主要不合格項目,同時就落實市場監管總局18號令制定抽查計劃、方案及實施細則和強化抽查結果運用提出期望路徑,可以為市場監管部門開展纖紡產品監督抽查提供參考。但本文的統計數據主要是省級、副省級及省會城市市場監管部門2020年度內公開的抽查結果,并不涵蓋市級、縣級監督抽查的抽查結果,同時提出的監管建議并未完全經過實證研究,后續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與實踐相結合,綜合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缺陷消費品召回等手段,才能更好地守住纖紡產品質量安全底線,滿足人民群眾對纖紡產品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