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萌
國內二十世紀以來,歷經萌芽-初步發展-黃金發展-繼續發展-衰落時期,現今存在諸多問題,如少兒歌曲成人化、不能與時俱進、經典兒歌篡改、創作隊伍青黃不接等。對此現狀,學者們的研究有歷史性研究、創作現狀研究、某些著名詞曲作家的專題性研究、創作和推廣的對策性研究等。
蒙古族兒童歌曲大都是從不同的側面生動地反映了兒童的生活和內心世界,大多數是兒童產生的強烈好奇心和對生活的熱愛。在現已發行的資料和書籍中,共有一百余首蒙古族兒童歌曲。
這些兒童歌曲依據地域劃分,包括東部、中部、西部兒童歌曲;依據創作類型,包括民歌和新創作兩類。依據題材分類,極其廣泛,包括對植物、動物、家鄉的景色、日月星辰、生活情景等,有搖籃曲、擬獸歌、游戲歌、儀式歌、益智歌、訓誡歌和敘事曲。此類兒歌特點是五聲調式,旋律線起伏小,節拍以2/4、3/4、4/4為主,節奏簡單,裝飾音較多,無多聲部,形式為分節歌,內容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歌詞生動形象。
與國外的兒童歌曲相比,如美國的兒童歌曲內容豐富,如《鈴兒響叮當》等,旋律歡快活潑,歌詞簡短明快,朗朗上口,易于兒童接受,很多被引進國內或被改編成教材;日本兒童歌曲旋律輕松優美,歌詞簡短明快,如《紅蜻蜓》等多以兒童的內心視點看世界,而不是大人授予兒童的好孩子意識。
近現代新創作的蒙古族兒童歌曲,數量基本呈逐年下降趨勢;創作上,單聲部為主,增添了多聲部作品,增加和聲功能、復調化旋律,配器手法豐富多樣,將旋律線條走向、布局、音樂語言律動及襯詞等進行創新。學者們通過分析蒙古族兒童歌曲,進而研究其作曲技法、音樂形象,蒙古族兒童歌曲對兒童的價值研究、教育意義、社會功能和審美內涵等。
隨著蒙古族生活方式的改變、多元文化的融合、草原生態語境的遺失,很多蒙古族兒童歌曲已被其它歌曲所取代,目前歌曲傳承是以學校音樂教育和家族傳承機制的民間傳承為主。
國內一部分作曲家認為現有的兒童歌曲過少,用音樂陶冶孩子們的心靈在新的形勢下顯得尤為重要。而目前的蒙古族兒童歌曲流傳性不高,缺乏幽默、新穎的風格,缺少傳承及推廣方式,作品的作曲技術理論分析和研究在全面性和系統性等方面有所欠缺。
結合當前蒙古族兒童歌曲創作與傳承實況分析,在創作階段就已經面臨著眾多問題,對其創作與傳承均會帶來不同程度影響。其中,因創作水平待提升,會使傳統化創作方式與理念占主體,在創作階段并沒有明確主體對象,過于追求創作而失去兒童歌曲本質與傳承意義。往往因部分創作者創作水平受限因素影響,在創作階段并沒有從孩子們角度出發,對孩子們心理特征、欣賞能力、學習需求等未重點探究,只能保證作品創作數量,但質量不佳,實際創作效果與預期設計要求存在較大差異性[1]。
受新時代發展影響,大部分兒童歌曲本質意義已不再純粹,反而摻雜了“商業化”元素。再加上目前寫兒童歌曲的創作者越來越少,受創作、傳承、生活等各方面壓力影響,部分創作者還會通過兒童歌曲創作方式獲取較高報酬,成為自身資金收入的一種防治,并拓展到流行音樂創作中,反而使兒童歌曲成為了“非主流藝術”,無法滿足孩子們學習需求,使兒童歌曲創作逐漸發展為“商品”,失去蒙古族兒童歌曲創作、傳承根本意義。
兒童歌曲創作與傳承在當前內蒙古地區發展中并沒有引起各領域高度重視,大部分創作者只是安心于兒童歌曲創作中,并沒有考慮創作過后作品對時代發展的影響性,反而會把更多的精力與時間放在創作階段,導致大部分兒童歌曲“無人知曉”。那么此問題發生,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就是兒童歌曲宣傳力度不強,當地各媒體部門沒有參與到兒童歌曲傳承領域中,只是會對好聲音、好歌曲、我是歌手等成人音樂類節目編制與播放,而現有的兒童音樂欄目少之又少,因各領域對兒童歌曲創作與傳承未給予大力支持,使此方面面臨更大的挑戰與困難。
受兒童歌曲“商業化”因素影響,兒童歌曲創作與傳承均面臨著“流行風”沖擊影響。如:對比流行歌曲與兒童歌曲,大部分孩子更喜歡流行歌曲,雖然不否定流行歌曲也可被孩子們喜歡與學習,但是孩子們對流行歌曲學習,往往會從成人化、社會化角度改變孩子們思想,對孩子們心理成長、生理成長等均會帶來不利影響[2]。
例如:在孩子們心理成長方面,因流行歌曲成人化因素影響,會使孩子們提早地進入成熟期,甚至會因流行歌曲中的歌詞影響,對感情盲目追求、陷入誤區。而生理成長階段,因孩子們為了飆高音、拉長音等,因錯誤練習影響孩子們嗓音發育,使兒童歌曲創作與傳承面臨“流行風”巨大沖擊。
因人為因素影響,兒童歌曲創作內容與實際不符,主要是因創作在創作前并沒有對兒童歌曲創作與傳承關系詳細探究,往往只考慮到如何創作作品、突出作品特點等內容,不關乎兒童歌曲傳承效果。對此,單一化地考慮城市中兒童歌曲創作特點,未貼合鄉村兒童生活實況、學習實況、基礎條件等,無法激發鄉村兒童學習興趣、探究欲望,使大多數兒童歌曲傳承范圍受限,傳承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發展要求。
蒙古族歌曲是一種文藝形式,同時也體現了教育的意義,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這些內容,幫助兒童用自己的眼光與觀察,用適合兒童的語言與反映、表達周圍事物、情景。
而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健康成長過程中的兒童培養和引導成健康的社會人,優秀的兒童歌曲以傳唱的形式對兒童的精神建構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和重要價值。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有著獨特魅力的教育功能。
借助蒙古族兒童歌曲幫助兒童對自然、對社會認知,需在創作階段就能注意歌曲形式、歌詞意境,從深刻立意、新穎角度為兒童描繪一望無際、鮮碧如畫的草原之景,引導兒童在腦海中遐想草原遼闊、壯美之美,展現草原生活,培養兒童熱愛草原獨特情懷。再加上曲調創作,并與歌詞相結合,保證聲樂作品歌詞每一個字都能聽得清楚,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一幅幅草原音樂畫面,孩子們騎馬、射箭、摔跤、唱歌、舞蹈、憧憬……,給予孩子們無限的現象空間、思維空間,無論是對蒙古族兒童歌曲的欣賞還是演唱,均能營造身臨其境的感覺,鼓勵兒童學習蒙古族兒童歌曲時能從生活出發,探究草原自然環境,對自己所生產的家園產生濃烈的喜愛之情,用自己的方式對草原、自然、家園等保護,強化蒙古族兒童歌曲強大功能,讓孩子們學習、傳承,擴大蒙古族兒童歌曲影響范圍,拓展到教育領域中,突出注蒙古族兒童歌曲教育意義與作用[3]。
此外,蒙古族兒童歌曲上口宜唱、優美動聽的旋律,能展現出獨特的風格美,每首蒙古族兒童歌曲旋律都具有較強感染力、影響力,能真情流露蒙古族兒童歌曲動力性、豐滿性。在不同美在體現出蒙古族兒童歌曲特點,為呼格吉夫創作草原兒童歌曲創作帶來積極影響。基于此條件下,發揮蒙古族兒童歌曲激勵作用,能吸引更多音樂家、音樂創作者、愛好者等參與到蒙古族兒童歌曲創作與傳承領域中,在此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借助蒙古族兒童歌曲鼓勵孩子們能對“外面世界”產生極大好奇感,勇于走出去,發現更多音樂及不同歌曲風格,也能在未來發展階段為蒙古族兒童歌曲創作與傳承做出巨大貢獻[4]。
在社會道德價值上,蒙古族兒童歌曲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本美德——勤奮、善良、友愛,以藝術的形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當兒童在欣賞、學唱這些歌曲時,團結了歌唱者身邊每一位小朋友的力量,孩子們理解和表達出的主導思想,會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地方特色的藝術有效的結合了精神世界,潛移默化的受到了正確的道德觀感染和影響,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的兒童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部分創作者在歌曲創作階段受主觀化意識影響,關于同行或他人突出的意見與建議不會采納,甚至是不接受,那么所創作出的歌曲無法融入到蒙古族孩子們的生活與學習中,整體效果并不理想。對此,需創作者們自身思想意識發生改變,要勇敢地超越自我、否定自我,與更多創作者們積極交流,能學習他人長處與優勢來彌補自身不足之處,在創作中能大膽嘗試,選擇不同調式、編曲等,能在千錘百煉中獲得成功。
此外,為保證孩子們能對蒙古族兒童歌曲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需從孩子們的思想較低展開探究,關于新鮮事物的接觸與學習會有較強的好奇感,創作者們要有“高瞻遠矚”的寫作意識,在創作中不斷積累音樂教材,通過編寫、調整等豐富曲庫資源,并為蒙古族音樂教材編制提供重要資源,既保證蒙古族兒童歌曲作品優秀,又保證曲庫具有較強選擇性,從而擴大蒙古族兒童歌曲影響范圍[5]。
因當代藝術商業化、市場化等因素影響,使蒙古族兒童歌曲在創作與傳承環節中面臨的問題與阻礙越來越大,不僅無法滿足孩子們學習需求,而且還影響創作們的創作,在各階段均會有較大難度的挑戰,從而出現蒙古族兒童歌曲停滯不前情況。對此問題解決,還需從根源上處理,依據問題發生具體原因,能制定相應解決方案與措施,創作者們的思想觀念要發生改變,從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展開探究,在政府部門大力支持下創建“專項資金”,具備獨立化的兒童歌曲創作培訓班,便于創作者們積極交流與溝通,能在創作中積累更多經驗與資源,從理論創作轉變到具體實踐,創作水平顯著提高。同時,組建專業化創作隊伍,能對完善的獎勵制度全面落實,避免金錢名利因素影響而使創作者們忽視本質意義考慮,保證蒙古族兒童歌曲“純粹藝術”[6]。
為使蒙古族兒童歌曲引起更多人員關注與認可,還需地方政府發生自身引導作,借助相關政策鼓勵地方媒體參與到蒙古族兒童歌曲傳承領域中,能對其進行包裝、宣傳,在蒙古族兒童歌曲傳承方面加大推廣力度。同時,在歌曲創作階段,創作者們就可借鑒影視傳媒的平臺來普及、宣傳兒童影視歌曲作品。如: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動畫片《喜洋洋與灰太狼》,大部分孩子均對動畫片中的歌曲哼唱,深受孩子們喜愛。基于此條件下,建議蒙古族兒童歌曲傳承也以此方式擴大影響范圍,地方媒體創建電視節目,保證優秀的兒童歌曲能自然傳唱。
因受“流行風”沖擊影響,增加蒙古族兒童歌曲創作難度,也對創作者們綜合能力提出較高要求,能把更多的精力與時間放在創作階段,要本著“揚長避短”目的,選擇孩子們較喜歡的方式或旋律創作歌曲,可適當借鑒流行元素,但不代表被流行元素完全占據,能以“融合”方式激發孩子們探究與學習興趣,能懂得自主欣賞,才可保證孩子們輕松地掌握兒童歌曲歌詞、曲調、內涵等。同時,創造歌曲要有鮮明的時代感,旋律優美、節奏感強、時尚元素豐富等,既有流行歌曲現代味道,又不失兒童天真可愛童趣,從而保證蒙古族兒童歌曲質量,高效率、高質量地實現預期發展目標[7]。
因兒童歌曲主體對象是兒童,需創作者在創作階段詳細分析,不再單一化地對城市兒童歌曲創造,也能從兒童日常生活中搜集素材,能使兒童歌曲與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存在密切關系,更貼近生活。鼓勵孩子們發現生活、探究生活、深化探究歌曲內涵等。對此,建議在兒童歌曲創作階段能走進生活、走進農村,保證蒙古族兒童歌曲平衡發展,要知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各領域均能自主參與到民族音樂文化創造與弘揚負面,使民族音樂文化發揚光大。
眾所周知,兒童歌曲創作主體是孩子們,在作品創作階段需創作者們能重點考慮孩子們的實際情況,要借助歌詞、曲調、風格等凸顯蒙古族特點,本著與時俱進創作原則,不單一化地評價作品創作水平的高與低,而是每位創作者辛勤付值得更多人的尊敬與尊重,才可達到預期創造目的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