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雁/姜俊衛
作者簡介:張雁(1972-),女,碩士研究生,山西大學音樂學院講師;姜俊衛(1992-),男,碩士研究生,山西晉中理工學院藝術學院青年教師。
先秦時期,山西就是一塊煥發著璀璨光芒的藝術鋪陳之地。音樂鼻祖師曠,晉國樂師,字子野,春秋時期晉國楊人(今洪洞縣曲亭鎮師村),自幼腹藏珠璣,滿腹經綸。雖目不能視,卻聽覺敏銳,善撫琴,在音樂上享有著極高的地位。他精通五音六律,作《陽春》、《白雪》、《玄默》等琴曲,教君臣,揚正氣。以音樂步入政治仕途,先后歷事晉悼公、晉平公兩代國君,幾乎參與了晉國內政、外交、軍事等一系列事務,是歷史上極少的以音樂輔政的大臣之一。
音樂是人情感的表達,其文化含英咀華,足以使人達到凈化心靈的境界。西周王朝,是禮樂最鼎盛的時期,統治階級特別重視音樂對社會、人民的教化作用。師曠作為晉國的從政樂師,他的音樂教育思想以及高超的撫琴技術,使其政治地位和社會影響力極高,受人敬仰,被尊為“樂圣”。
音樂有凈化人心靈的教育功能,常潛移默化的影響人的心理,使人道德情操、精神品質、意識觀念得到熏陶,從而讓人達到正德的崇高境界。
師曠認為音樂的五音具有不同的表達作用,正聲和淫聲的音律具有不同的功效,所表達的內容對君王會產生耳濡移情,甚至改變其治國思想,因此極力倡導“正聲”對人的教化。
古琴樂譜為文字譜,每一個調式的表達,亦是其表字的寓意,這可以從師曠所演奏的清商、清徵、清角及宮、羽的調式中一窺師曠音樂所表述的內容。
《韓非子?十過》中記載:……乃召師涓,令坐師曠之旁。援琴鼓之。未終,師曠撫止之,曰:“此亡國之聲,不可隨也。”……
……施娟鼓究之。平公問師曠曰:“此所謂何聲也?”師曠曰:“此所謂清商也。”
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師曠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聞乎?”師曠曰:“不可。古之聽清徵者,皆有德義之君也。今吾君德薄,不足以聽。”平公曰,“寡人之所好者,音也,愿試聽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道南方來。集于郎門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聞于天。平公大說,坐者皆喜。平公提觴而起為師曠壽。反坐而問曰:“音莫悲乎,于情止乎。師曠曰:“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而聞乎?”師曠約曰:“不可。昔者黃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架象車而六蛟龍。畢方(木神)并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騰蛇伏地。鳳凰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今主君德薄,不足聽之。聽之,將恐有敗。”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聽之。”師曠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玄云從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隨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敗走,平公恐懼……平公之身遂癃病。……[1]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晉平公對音樂十分癡迷,卻不解五種調式所表達的內容,恭敬請教師曠。師曠則認為晉平公“吾君德薄,主君德薄。”難以承受音樂頻率極限的刺激,但不得已而奏之。
清商,是商朝統治地域,保留了商族音樂風格的民間音樂。商:上為?,下為冋中有人,囚犯發配前和親人道別。和“傷”同音。有凄涼悲傷離別的寓意。
清徵,列隊高唱出征之音,召人出行討伐非正義者,為征程鼓舞士氣的音樂。徵:左為行,乃列隊成行,右為攴,執兵器。中間下為壬,王站立召見檢閱軍隊,上為生,軍隊人數生生不息。師曠撫琴三奏,黑鶴集中、列隊、引吭高歌、起舞,是正音。從徵來分析,音樂的嚴謹誓同軍隊的列隊、出征、戰術、戰爭一樣,具有一種昂揚向上的斗志。
清角,筵席之中娛樂欣賞的音樂。角:獸角制成,本為古代下等人使用的一種酒器,筵席飲酒時用。《禮記·禮器》:“尊者舉觶,卑者舉角。”[2]卑者下等人,地位偏低,故居多數,角音亦說明龐雜眾多而庸俗。師曠在奏樂中的玄(黑)云、大風、大雨形成強大的暴風驟雨,撕裂了帷帳和幕布,損壞了祭祀的俎豆,甚至摧毀廊房磚瓦……。這兒的大風、大雨皆為大眾百姓的化身,他們的力量可以熏天赫地,師曠所奏的內容合之“清角”表述。
……結果商音悲涼哀怨,徵音雄壯悅耳,角音清濁混雜破壞宗廟祭祀……晉平聽后身患重病。
師曠知五音,合五行。將宮、商、角、徵、羽玩轉于股掌之間,聽者從音律的變化中感受喜、怒、哀、樂,得人倫之真、善、美,受教其里,化育其中。不僅教化晉平公,亦使史書學家左丘明、韓非、莊周等立言大師在其記載中大贊。
師曠研究音樂,在音樂理論上堅持禮樂正統思想,認為音樂應該用于國家對人民的教化。我們在讀師曠的音樂思想,就應了解師曠對當時流行新樂帶來的社會影響所持的態度。師曠認為;“夫樂以開山川之風也,以耀德于廣遠也”、“風德以廣之”、“修禮以節之”,[3]音樂的作用是通過聲音廣遠傳播的“光耀德行”,和“禮”對人的教化是一致的。
師曠強調音樂要從立德出發,修煉自己的品行,反對荒淫頹廢。《逸周書?卷九?太子晉解》記錄師曠出使周朝,見周太子姬晉。遂敷席注瑟。師曠歌《無射》,曰:“國誠寧矣,遠人來觀,修義經矣,好樂無荒。”乃注瑟于王子……。[4]師曠彈瑟而唱《無射》,這里的“修義經矣,好樂無荒”指的是要修煉正道,癡迷音樂享樂而不荒于政事。義,飾羊頭持兵器,羊為善,兵器為善者執,指品德的根本;經,縱線之交織也,指記錄古代的典籍書冊。故“義經”指善德之道,弘揚正義。而好樂無荒則蓄含了師曠注重音樂德行修養,反對因音樂而荒廢人生的理念。他立足于音樂教化,尊重君主而教化君主,而且主張對民眾進行音樂素養的提高,認為民眾只要音樂素養提高了,德行就會嚴密精細而深邃。
師曠把音樂教育思想用于政治教化于人的故事很多。《左傳·襄公十四年》載:師曠侍于晉侯(悼公),晉侯曰:“衛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對曰:“或者其君實甚!良君將賞善而刑淫,養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5]從這段君臣對話中,作為臣子的師曠認為君王應有德善,對百姓就像父母對待孩子一樣對其教化充滿愛撫,而百姓則以德善反哺敬之,愛君王如同孩子愛父母一樣敬仰恭敬,尊重甚至感到害怕。百姓驅逐君王,是君王的德行太差以至于百姓絕望而造成的。德善化育萬物,以音樂教育思想教化于民而使民德歸于純厚。
師曠是一個從政的音樂家,嚴謹而有規矩,正邪分明。他把音樂的語言用于政治,強調以音樂來改變社會風氣,以政治來教化君王行于仁德而不圖霸。紆鸞龍之翼于音樂之伍,養浩然之氣于蓬蓽之中,捭闔于晉國王室,不斷地糾正晉國國君的霸主之思,《韓非子·難一》記載:晉平公與群臣飲,飲酣,乃喟然嘆曰:“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師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壞于壁。公曰:“太師誰撞?”師曠曰:“今者有小人言于側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師曠曰:“啞!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請除之。公曰:“釋之,以為寡人戒。”[6]
從這段歷史記載不難看出,晉平公飲醉而流露的霸主之態,最大的快樂就是為人的君王,所說的話沒有人敢不聽的得意之情。師曠在其側,雖為從政瞑臣,撫琴之下仍不忘直諫晉平公,甚至舉起琴而砸向晉平公,這需要有巨大的氣魄和膽量。有人認為師曠太失臣禮,要求除掉師曠。平公卻不怒反喜,言是自己的過錯,并引以為戒。晉平公癡于音樂,知師曠高風亮節的德行,故而倚重師曠的才學,聽其言,正己心。晉國的霸主地位繼續得以延續。
師曠不但是一位造詣很深的演奏家、作曲家,還是一位有遠見的政治教育家,雖為瞽叟瞑臣,卻能知春秋時期各國的具體情況。《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記載:齊景公之晉,從平公飲,師曠侍坐。景公問政于師曠曰:“太師將奚以教寡人?”師曠曰:“君必惠民而已。”……將出,又復問政于師曠曰:“太師奚以教寡人?”。師曠曰:“君必惠民而已矣。”景公出之舍,……又問政于師曠。師曠曰:“君必惠民而已矣。”[7]齊景公三次問政師曠,師曠均以同樣地“君王必然仁愛百姓就是了”。師曠知齊景公不及其兩個弟弟受百姓支持,教育齊景公要愛民,以德行教化百姓,才能得到百姓擁護。齊景公回國后,從倉庫中拿出所有糧食發給貧民,拿出所有錢財發給鰥寡老人,終于得到了百姓的真心擁護,化解了潛在的危機。
從這一點來看,教育無處不在,具有廣義性的概念。齊景公請教師曠,教化了自己,又通過自己慈善之舉教化了百姓,得到了百姓的擁護。這是東方典型的君請教臣而敩民、愛民,反之民敬君的民本主義思想,是宏觀的大教育,是延伸至社會的“言傳身教”。
師曠貴為樂官的“太師”,位極人臣,用音樂教育思想來體現仁愛教育,用模擬性的音樂來展現五音的各自不同的教育作用,用政治的語言和音樂的寓意完整結合,來看待音樂和政治之間的相互關系,傳承發展了“禮樂文化”。他認為,歌頌功德的樂曲是用來規范人們的道德和行為,歌頌景物才能使人心曠神怡;政治主張是“民本”和“仁義”,認為“惟仁義為本”,反對“竭澤而漁”。師曠作為“瞑臣”,非以盲執著音樂,實則通過“瞽”不觀世,而以“樂”表世,但也凸顯了其教育的局限性。先秦時期的音樂多為宮廷音樂,師曠作為一個音樂教育功能教化論者,崇雅抑俗,是站在宮廷雅樂的立場上行其主張的。這類音樂是服從于政治,服務于上層建筑的產物,強調對百姓的教化,而鄙視百姓的社會地位。后期的孔子和師曠一脈相承,也強調音樂與政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提出了“禮樂治國”的主張以及禮樂對人的教化作用,對后世倫理和美學影響深遠。
對師曠音樂教育思想的挖掘,可以發現,傳統音樂的發展,是伴隨著政治而存在于社會各階層的,兩者具有不同的教化功能。我們今天的音樂教育,是以弘揚正聲為主旋律,是以人民音樂為中心,是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取向。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大眾。
傳統文化中的音樂對人的教導化育亦與以人為本相契合。是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音樂。音樂的價值與功能強大與否,取決于其內涵的說服力、形式的吸引力、歷史的影響力和未來的延續力。我們從教育的另一角度對于師曠音樂政治進行剖析,探索、總結其思想的內在核心,即—-成教化、助人倫,弘揚正聲。以蓬勃向上的正統音樂,達到凈化心靈、風清氣正的審美境界。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發揮其教育的強大功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