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乾,馬吉豐,趙剛
我公司2 500t/d水泥熟料生產線煤粉制備系統采用型號為CLM1700的輥磨,設計生產能力20t/h(HGI≥50),磨盤直徑φ1 340mm,磨輥數量3個,出口風量80 000m3/h,進出口壓差5 000~6 000Pa;煤磨防爆除塵器型號AFLCM96-2×8,設計處理風量85 000m3/h,總過濾面積1 536m2,壓損<1 700Pa。煤磨排風機型號M6-29№22D,流量92 000m3/h,全壓11 000Pa。在使用過程中,煤磨存在一些問題,經過改造,提高了產品質量,降低了電耗。
改造前煤磨磨機易飽磨,選粉機轉速低,煤粉細度粗,合格率僅18.2%,細度平均值18.9%;系統通風不好,雖入磨溫度高,但出磨煤粉溫度偏低(平均42℃),煤磨烘干能力弱,加之原煤內水高達5%,煤粉水分合格率低,平均值僅為5.9%。
煤磨實際產量(18t/h)低于設計產量(20t/h),工序電耗33kW·h/t,排風機電耗16.4kW·h/t。電耗數值較高主要是由系統通風阻力大、排風機轉速過高、系統漏風大等造成,而系統通風阻力大又是由袋收塵器壓差大和磨機進出口管道通風面積小所造成。
(1)煤磨袋收塵器設計每個風室僅一組脈沖閥,而每個21 2″脈沖閥的噴吹面積僅為40~42m2,但煤磨袋收塵器每個風室的過濾面積為96m2,因而脈沖閥數量不夠,使煤磨袋收塵器清灰能力不足,造成袋收塵器壓差偏高(4 500Pa)。
(2)煤磨選粉機出風口通風面積只有0.7m2,而且易磨損;旋風筒蝸殼進風口通風面積只有0.55m2。這兩處是影響系統通風的主要部位。
(3)收塵器蓋板、防爆閥、法蘭、分格輪存在漏風現象,導致系統漏風大。
(4)煤磨產量低,排渣量大(達2t/h),造成磨機沒有停磨時間,磨輥、磨盤磨損大。
煤磨收塵器每個風室增加一組21 2″脈沖閥,頂部配套一個儲氣罐。改造前后對比見圖1。

圖1 收塵器脈沖閥改造前后對比圖
將選粉機出風口管道從檢查門以下至選粉機部分拆除,重新制作安裝新管道,內部使用耐磨陶瓷片進行處理,改造后選粉機出風口通風面積從0.7m2增加至1.1m2。改造前后對比見圖2。

圖2 選粉機出風口改造前后對比圖
改造煤磨旋風筒進風口風道,改造后旋風筒進風口通風面積由原來的0.55m2增加到1.1m2。改造前后對比見圖3。

圖3 煤磨旋風筒改造前后對比圖
因系統阻力大,造成整個系統通風量不足,沒有足夠的熱量來烘干煤粉;煤磨噴環處風速低,物料不能被風帶起,導致排渣量大;排渣進入煤磨進口熱風管水平段,聚集燃燒后結焦,導致熱風管通風面積變小,系統阻力更大。所以,改進時決定在水平段增加卸料口,以減少水平段積料,還可以考慮將進風口熱風管角度改為斜角,這將從根本上解決積料問題。改造前后對比見圖4。

圖4 煤磨進風口改造前后對比圖
全面治理煤磨收塵器蓋板、防爆閥、法蘭、分格輪等漏風點。收塵器整體改造前后對比見圖5。

圖5 收塵器整體改造前后對比圖
磨機原有噴環風翅和殼體之間易夾物料,造成風翅和殼體磨損,噴環面積變大,因此將原有噴環改為新型噴環,改造后使用效果良好。改造前后見圖6。

圖6 煤磨風環改造前后對比圖
制定《主要操作參數控制范圍表》,推行三班統一參數操作;根據煤粉質量情況不定期組織操作員交流會,通過加強操作員內部溝通交流,提高操作員的整體操作水平和工作責任心;完善煤磨操作員的績效工資考核分配方案,加大煤粉細度和水分合格率在績效考核中的占比。
煤粉質量對比見表1。

表1 煤粉質量對比,%
(1)改造后,煤磨排風機轉速由45Hz降為37Hz,電流從22.7A降為11.8A;煤磨工序電耗由33kW·h/t降至24kW·h/t(見圖7)。

圖7 煤磨工序電耗變化柱狀圖
(2)煤磨收塵器壓差從4 500Pa降為1 300Pa。
(3)煤磨選粉機轉速從25Hz提高至40Hz,煤粉制備細度平均值下降,合格率大幅提高。
(4)磨機產量從18t/h提高到22t/h。
(5)改造后磨機排渣量僅為改造前的1/10。
(6)磨機出口溫度由改造前45℃提高到60℃。
通過本次改造,CLM1700煤磨制備的煤粉細度指標達到了預期目標,總體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