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韜
(南京市路燈管理處,江蘇 南京 210013)
南京長江大橋位于南京城市北部,橫跨長江,連接鼓樓下關和浦口橋北,是中國人自主設計、自行建造的第一座特大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圖1)。大橋橋體由長1 576 m的正橋(鐵路、公路上下兩層)、長1 766 m的公路南引橋和長1 247 m的公路北引橋組成(正橋外的鐵路橋不在本次項目范圍)。正橋為10孔曲弦鋼桁梁,公路引橋為混凝土簡支梁,接近地面部分為雙曲拱橋。矗立兩岸的橋頭堡建筑將正橋和引橋有機地聯成整體,公路面上裝有299根玉蘭花燈[1,2]。2016年10月28日,建成通車近半個世紀之久的南京長江大橋進入27個月的封閉維修期,維修對象包含公路橋所有組成部分,大橋的夜景照提升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
圖1 南京長江大橋Fig.1 Nanjing Yangtze River Bridge
南京長江大橋具有獨特的建筑品位和藝術美感。其建筑形式齊整、結構勻稱、比例精良、尺度優美,建筑給人雄壯宏偉之感,令人肅然起敬。它猶如長虹臥波,氣勢磅礴,其建筑藝術形式包含著現代主義理念與社會主義表達二者的一次特殊融合,它是一種真正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筑[3]。
南京長江大橋最大的特點是它更像是建筑而非橋梁。這是因為橋頭堡的形象獨立為一個巨大的建筑物來設計,并且利用了抽象的立面配合宗教儀式感的平面,呈現出建筑視覺比例,形成了典型的建筑形體。橋頭堡采用了大堡小堡兩兩成對呼應的形式,由四個點連接而成,以此自然拉開大橋作為建筑物的體積,從而將平面帶動為空間,通過比例空間的控制,由此產生了強烈的建筑感。這種形式美的設計符合當時中國所追求的“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理想”的政治審美,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之下,作為建筑處理的橋梁成為設計的優先因素,因為建筑關注的是儀式感、空間性,特別是政治性的表達,在當時,這遠比橋梁的結構和經濟的發展更為重要[3-5]。
南京長江大橋具有獨一無二的文化記憶形象,凝聚著厚重的文化心理和政治情感。作為南京重要城市象征和地標,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橋梁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也是新中國現代工業建設的重要成就之一,代表了當時橋梁建設的最高水平。經歷近半個世紀的洗禮,大橋轉化成內涵豐富的城市文化符號,見證了中國當代政治文化的變遷。它開創了中國“自力更生”建設大型橋梁的新紀元,是中國人民的“骨氣橋”和“爭氣橋”。它體現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所倡導的社會群體價值取向和公共精神。其所蘊藏的豐富歷史信息和生動的時代記憶,為世人提供了一段當時的社會剪影和歷史實證。大橋將革命歷史、科技發展、文學藝術、審美文化等元素匯聚和貯存起來,成為南京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的文化記憶形象。其形象被完全象征化,成為一個政治符號和一座政治紀念碑[6-8]。
如何更好地表現橋梁建筑的時代特征、傳達文化意蘊成為本次夜景照明提升最為重要的目的所在。
大橋夜景的設計,本著“尊重歷史、面向未來”的原則,選擇黃、白、紅三種顏色作為主色調,通過創新的藝術表現和先進的技術手段來打造大橋文化、展示城市名片、再現大橋雄姿。從大橋的建筑特征和文化意象分析,大橋夜景效果的呈現、意境的傳達成敗的關鍵在于整體形象的塑造和最核心部分“橋頭堡”的照明表達。
南京長江大橋夜景形象的塑造遵循“形象完整、重點突出、特色鮮明、有節適度”的策略進行設計(圖2)。從整體形象塑造考量,設計通過區分主次、亮度分級、光色變化、虛實對比來展現橋梁的視覺層次。將照明的視覺重點放在橋梁最具特色的“橋頭堡”上,在設置高一等級亮度水平的基礎上,利用多種照明手法表達形體,形成視覺核心,突出重點。選用黃色光對淺黃色的建筑實體墻面進行強調,使其具有清晰厚重的建筑體積感,呈現出“實”的視覺感,充分傳達建筑濃濃的歷史滄桑感;利用紅光強調“紅旗”,突出特色,強調深嵌在橋梁之內的紅色基因;正橋主體和公路引橋部分則適度弱化,設置較低亮度等級,并且通過鋼桁架、曲拱橋結構的照明處理,用白光強調建筑的骨架結構,重點刻畫其形體構成,形成“虛”的視覺效果。最終,利用形體刻畫、亮度分級和虛實對比形成豐富的視覺層次,呈現出理想的夜景畫面,實現整體形象的塑造和歷史意蘊的設計表達。
圖2 南京長江大橋夜景照明Fig.2 Lighting of Nanjing Yangtze River Bridge
橋頭堡是整座橋梁建筑設計的精華所在,也是展現橋梁濃郁時代特征和紅色文化記憶最為核心的景觀。橋頭堡高聳在大橋正橋兩端,形式為復式橋臺,兩岸各有一座大、小堡,將正橋與引橋融為一體。大堡由兩座塔樓和大廳等空間組成,頂上為紅旗平臺,小堡頂部各設置一組工農兵群像雕塑。大、小堡之間設有三等跨梁橋和實腹欄桿,作為引橋向正橋的過渡,并與之協調。
橋頭堡作為全橋重點部位進行照明強化(圖3)。公路橋面以下建筑采用黃色大功率LED泛光燈從底部向上投光打亮。光線在建筑墻面自然附著,形成亮度向上的漸變,塔樓在正橋、引橋的反襯下,具有向上的飛躍感。橋頭堡色彩處理經過精心設計,通過光線重點刻畫的墻面黃色水刷石肌理的細節,上承旗面紅色,左右接灰色鋼梁、引橋,在統一的色調中又有變化,恰如其分的表達了載體的古樸質感。光線被梁柱遮擋、被窗戶吸收,與建筑線條、體塊融合呈現出清晰有致的光影關系,表現了建筑的精妙的結構和厚重的體積感,黃色光的選用很好契合了建筑極富歷史滄桑感的屬性。塔樓樓體上的富有時代氣息的革命標語,經過光線強化,色彩更加突出,陰影的變化更富立體感,強化了橋頭堡的時代特征。
圖3 橋頭堡照明效果Fig.3 Lighting of bridge tower
2.2.1 大堡照明
大堡公路橋橋面以上部分為瞭望平臺和紅旗塔樓,這個部分也是橋頭堡的精華所在。瞭望平臺較為敦厚,通過中性色溫白光洗墻燈處理挑臺上下檐口的橫向線條,強調舒展的水平線;柱廊位置設置壁燈強調廊架結構,內部設置燈光處理空間,與墻體形成虛實對比和色溫變化,豐富立面層次;紅旗塔樓躍出瞭望平臺突起在前方,設置投光燈強化立面的體塊感;洗墻燈、小射燈搭配塑造退臺、窗戶的輪廓,在強調整體體塊的基礎上刻畫細節,讓整個紅旗塔樓有著無阻向上的磅礴氣勢;塔尖紅旗的處理順勢而為,利用光線強化在向上收分拔尖中保持的平衡感,選用紅色光強化紅旗的視覺形象,使整個塔樓既挺拔又不單薄,既有飛躍感又穩固持重。通過照明,頂部的三面紅旗、高低兩個建筑體塊和底部前高后低向后延伸的臺座,組成了重點突出的有機整體,有力地烘托了正橋鋼梁(圖4)。
圖4 大堡照明Fig.4 Lighting of big bridge tower
大堡塔樓頂部的三面紅旗照明是整個橋頭堡建筑照明的精髓。三面紅旗象征著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具有無限的生命力。紅旗的照明既保持了大橋主題思想的連貫性,又達到了高潮。紅旗高5 m,長8 m,分為旗面、旗尖、飄帶、旗桿四個部分,三面紅旗一高兩低,兩側下方呈雙曲面壁,向外突出,紅旗旗面上方是金黃色旗穗飄帶和旗尖。旗面照明通過現場多次試驗模擬,最終確定照明方案。設計創新性的采用成組團設置的小角度、高精度可精準控制的紅色投光燈進行投光,并通過控制技術模擬紅旗飄動時旗面產生明暗變化,模擬紅旗迎著江風飄揚的姿態。經過嚴格精確的試驗,確定旗面飄動時明暗比例、變化速率,形成逼真的光影流動效果。旗尖和飄帶采用投光燈賦予極高的亮度,在金粉材質的反射下形成金光閃閃的效果;飄帶頂端設置動態LED點光源,通過控制形成明暗的流動,讓旗面柔軟舒展的線條更具動感,既反映了紅旗迎風招展中的動勢,又相對增加了紅旗的長度感;旗桿則根據外形選擇投光燈塑造層次,形成剛勁挺拔向上的姿態,與旗面、旗尖、飄帶巧妙地融為一體。
紅旗作為那個特定年代的中國的象征,準確把握了時代的脈搏,也是南京長江大橋最為重要且獨一無二的標志和符號。夜晚的紅旗臨空飄拂,線條柔軟舒展,姿態輕盈飽滿,飛躍前進的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呈現出極富藝術感染力和視覺張力的動態畫面。照明把紅旗之前的靜態照明提升為動態照明,將其在江風中飄動的姿態栩栩如生的表達出來,起到強化大橋的標志形象、突出紅色主題、提升文化內涵的重要作用,這也成為夜景照明完美呈現最為重要的關鍵所在。
2.2.2 小堡照明
小堡頂部維修一新的群雕由之前的青灰色恢復為原本的粉紅色[9]。群像雕塑每組都有五個人像,分別為工、農、商、學、兵,身高4.5~5 m不等,最高點是7 m。群雕設計遵循了政治內容和藝術形式統一的原則,主題先行,突出政治,具有濃濃的時代氣息和紅色標記,體現出人民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英雄氣概。
照明利用雕塑四角原有的立桿和旁邊的玉蘭燈桿設置不同功率和角度的投光燈多角度投射,將雕塑的表現重點設置在面向江面一側,與大堡配合形成視覺聚焦的效果(圖5)。雕塑照明除了增加載體的亮度,更為重要的是充分表現其形體和輪廓。在表達形體的同時,提升面部的照明質量,讓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并通過適當的光影關系和明暗變化呈現出豐富的視覺層次,使雕塑更具動感和力量。光色的選用充分考慮了雕塑本身的色彩,采用高顯色性低色溫光源表現出雕塑的材質肌理和強烈的時代感。
圖5 小堡照明Fig.5 Lighting of small bridge tower
正橋連接南北,是橋梁功能的主要載體,也是江面橋梁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照明的提升將重點放在上半部分的公路橋上(圖6)。上層護欄處設置條形洗墻燈,線性燈光形成緩慢動態變化,貫穿南北兩岸。為了保證柔和舒適的視覺感受,動態流動效果僅在較長時間周期內短暫呈現,其他大部分時間設置為靜態照明。中層鋼梁結構選用琥珀色窄光束投光燈進行塑造,梁體在燈光的投射下呈現出結構“鐵骨錚錚”的力量之美,光線掠過密布的鉚釘形成獨特的光影關系,呈現出橋梁獨有的工業美感。下層橋墩附近設置多彩點光源矩陣,呈現出獨特的視覺效果,讓橋梁形體在夜間形象更加完整和豐滿,夜景畫面日臻完美。
圖6 正橋照明Fig.6 Lighting of main bridge
大橋的引橋采用雙曲拱橋形式,其設計理念是將中國古代單向曲拱修改為雙向曲拱,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獨特的美感,也是長江大橋因地制宜建造手法的重要創新。為了凸顯其建筑特征,引橋雙曲拱梁照明采用了拱頂弧線燈光勾勒的形式,護欄下的線性燈光輔以動態效果,讓大橋更具活力。大曲拱之上的小拱內設置了投光燈,準確的表達了雙橋拱橋的結構特征,傳遞出濃濃的民族意蘊(圖7)。
圖7 雙曲拱引橋照明Fig.7 Lighting of double-arched bridge
工字堡在南北上橋口各有兩座,用來分隔地面道路和引橋,作為大橋的入口標志,并兼具警衛崗亭功能。工字堡上部四面各有一個“工”字,體現了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工人的偉大創造,既樸實又美觀。工字堡的內外側立面各有一個紅旗齒輪圖案,代表共產黨領導下的工人階級。工字堡的照明采用高顯色性燈具,重點表現紅色“工”字造型和“紅旗齒輪”浮雕,凸顯建筑的時代特征(圖8)。
圖8 工字堡照明Fig.8 Lighting of 工-shaped tower
玉蘭燈是長江大橋最具標志性的部分之一(圖9)。玉蘭燈造型典雅古樸,尺度比例和諧,形式莊重大方,樣式仿人民大會堂門前的玉蘭花燈,形式由周總理親自確定[4]。在“修舊如故”原則的指導下,通過燈具重新設計、對燈體創新性修復,在不改變玉蘭燈混凝土燈桿的原有風貌的基礎上,提高了其表面結構強度和結構耐久性,并有效提升道路照明質量的效果[9,10]。
圖9 玉蘭燈Fig.9 Yulan lamps
景觀照明重新塑造了南京長江大橋夜間莊嚴雄偉的形象,通過對橋頭堡、正橋、引橋、工字堡、玉蘭燈等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全新的照明打造,讓它在夜色中熠熠生輝,煥發出青春的風采。特別是LED創新技術和光影控制造景技術恰如其分地運用,凸顯了橋頭堡建筑和“三面紅旗”的標志性形象,營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大橋的夜景照明凸顯了其作為南京城市標志性建筑鮮明的時代特征,強化了大橋濃濃的時代印記,為人們保留了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與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