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芳, 楊紫瓊, 郝 帥
(1.天津大學 建筑學院,天津 300072; 2.河北工程大學 建筑與藝術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
20世紀90年代,美化城市運動成為城市發展潮流,人們開始密切關注城市夜景照明,人們夜間生活由室內環境過渡到室外,夜景照明為人們生活提供諸多便利。城市的本質是人,人的需求層次提升支撐并驅動城市的發展[1],隨著人們審美意識不斷提高,對城市開敞空間夜景照明提出更高品質的要求。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夜景照明的研究主要包括能源與安全、可實施性、視覺形象、節能與綠色照明[2-7]等方面。
從既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當前夜景照明設計中較少從人的感受出發,基于人本視角下夜景照明研究尚有不足。本文以典型開敞空間——公園、廣場、濱水空間為例,以人的活動特征和視覺感知作為夜景照明設計的出發點與參照點,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8],將人對開敞空間夜景照明的需求歸納為:安全性需求、觀賞性需求和場所感需求,進而構建人本視角下城市開敞空間夜景照明評價指標體系,旨在為打造具有安全、舒適、健康等和諧的高品質開敞空間夜景照明提供參考。
本研究以同時滿足可達性高及空間內活動量大且公眾接受度高等原則,對符合要求的多個開敞空間進行前期實地走訪考察和資料收集,并與專家進行討論保證調研對象的典型性和數據的可靠性,最終選定龍湖公園、叢臺廣場及滏陽河兩岸為邯鄲市主城區的典型開敞空間,通過分析夜間人群活動規律及問卷調查總結出邯鄲市開敞空間夜間的活動需求:即從基本安全需求到心理認知層面的觀賞性需求,進而到實際空間使用的場所感需求。
圖1 邯鄲市主城區開敞空間分布圖Fig.1 Distribution of open space i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Handan city
人群夜間行為路線較固定,活動空間的選擇規律鮮明,因此保證照明系統的完整不是要把全部空間照亮,而是要有選擇的把人們常用的空間照亮,使得夜間完整活動區域均有適度的照明供給,滿足人們夜間活動安全的心理需求,并減少夜間活動的安全隱患,即通過是否可以看清地面及識別他人面部判斷對方活動及意圖等來進行表征。
景觀照明是人們視覺和心理需求的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環境給人的心理感受如何,是評價環境的一項重要指標[10]。隨著人們對物質環境與精神品質的追求不斷提高,人們夜間出行游覽中對環境藝術照明的需求日漸增強,期待夜間開敞空間游覽環境能帶給他們美好的夜景藝術氛圍。人的行為及心理的需求與外界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照明設計的依據和根本。明確的照明分區及良好的節點地標可識別性能夠對人的行為進行指引。因此,照明設施的裝飾性、色溫、光源顯色性、對比度、立體感、方向感及與環境的協調程度則是衡量審美層面上是否使人感到愉悅舒服的關鍵要素。
照明對心理的影響有兩個主要特點:首先,照明所營造的空間氛圍對人們的情緒有積極引導的作用。運用照明手段創造出不同的環境氛圍,對各類活動場所的性質做簡潔的說明,引導活動者進入相應的情境。其次,照明應滿足人們對空間環境的預期,從而使人們對環境產生積極的評價。因此,通過對燈光氛圍、照明分區是否明確、節點地標的可識別性和城市地域文化來對場所感進行表征。
基于人本視角下的開敞空間夜景照明指標體系構建參考公園、廣場及濱水空間照明研究相關文獻[9-14],并與專家進行討論研究以確定。通過對人本視角下以需求為導向的城市開敞空間夜景照明分析,本文從安全性、觀賞性、場所感三方面建立人本視角下城市開敞空間夜景照明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包括3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開敞空間夜景照明指標構成Table 1 Urban open space night view lighting index composition
夜景照明的主觀評價采用語義差異法(SD法),將本次問卷調查表中評價開敞空間夜景照明的滿意度可用表2所示的語義差別評價量表,根據問卷各項平均分,對開敞空間夜景照明的評價量表進行積差相關分析,以反映個量表分項之間的相關程度。
表2 評價程度設定Table 2 Evaluation level setting
對邯鄲市主城區典型開敞空間調研共發放問卷487份,其中有效問卷433份,通過對433份有效問進行信度分析(表3),可看出,三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 α系數)分別為0.768、0.784、0.797。其中反映觀賞性測量題項的方向感的CITC為0.208,刪除后系數從0.784提高到0.828;反映場所感的測量題項的城市地域文化的CITC為0.177,刪除后系數從0.797提高到0.830。因此上述CITC小于0.3的測量題項刪減,所有維度的Cronbach α系數都大于0.7,說明量表信度良好。
表3 各維度信度分析Table 3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each dimension
效度分析方面運用SPSS軟件對問卷量表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通常采用巴特萊特球體檢驗(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和KMO樣本測度(Kaiser-Meyer-Oly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來檢測測量項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若巴特萊特球體檢驗結果顯著且KMO結果大于0.7,則表明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本研究問卷量表的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KMO值等于0.952,大于0.7;巴特利特球形檢驗顯著性小于0.001,說明問卷效度良好。
表4 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Table 4 KMO and Bartlett spherical tests
通過對問卷進行信度、效度分析,篩選掉CITC小于0.3的兩項指標,最終確定人本視角下城市開敞空間夜景照明指標體系,如圖2所示。
圖2 人本視角下城市開敞空間夜景照明指標體系Fig.2 Nightscape lighting index system of urban open space from humanistic perspective
將圖2的指標體系看成是一個總系統,該系統有三個一級指標,即U={u1,u2,u3},每個一級指標下有多個二級指標。擬定有m人為其打分,則這是一個由m個樣本組成,用13個指標做綜合評價的問題。
人們對城市開敞空間夜景照明滿意度進行打分,得到評價系統的初始數據矩陣X。
3.3.1 計算二級指標權重
3.3.2 計算一級指標權重
3.3.3 計算每個指標的綜合評價值
表5 各指標的熵值、差異性系數和權重Table 5 Entropy, difference coefficient and weight of each indicator
3.3.4 熵值法與因子分析法的評價結果比較
根據因子分析法對指標數據進行分析,和熵值法的評價結果進行對比。采用斯皮爾曼等級相關系數法對兩種評價方法的樣本排序進行相關性檢驗。
根據綜合得分的計算公式:
zF=39.334%×FAC11+32.222%×FAC12+18.3126%×FAC1_3
計算人本視角下城市開敞空間夜景照明的綜合得分,采用斯皮爾曼等級相關系數檢驗。兩種方法得出的排序結果相關系數均在0.95以上,屬于正相關。
通過對人本視角下城市開敞空間夜景照明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提出基于活動者安全需求、觀賞需求及場所感需求的優化設計策略。
保障活動者安全即提高安全性需求評價,可以通過提高水平照度、垂直照度、地面亮度均勻度和控制眩光。依此提出三個針對夜景照明的優化設計策略,即適當增加照明設施、豐富建筑立面照明和進行隱蔽性燈具安裝設計。
提高美感指標的評價可以通過調節色彩豐富度、協調度以及適當的韻律感實現。依此提出三個針對夜間光環境的優化設計策略,即協調開敞空間整體夜景照明、多樣化的植物照明設計和建立光與水景觀的結合。
提高場所感需求評價可以通過烘托環境氣氛、照明分區明確、營造有序的秩序感實現。依此提出兩個針對夜間光環境的優化設計策略,即建立夜景照明視線走廊和增加燈光引導系統。
本研究從人本視角切入,調研分析影響公眾夜間在城市開敞空間活動的夜景照明因素,結合活動人群主觀評價,以公眾對開敞空間的照明需求為導向,從安全性、觀賞性和場所感三方面提取照明影響因素并建立人本視角下的城市開敞空間夜景照明指標評價體系,運用熵值法為各類評價指標賦權重。主要結論如下:
1)公眾對城市開敞空間夜景照明普遍需求共有13項,其中需求最大的為水平照度,其次為照度均勻度和垂直照度,需求較為偏低的為立體感與對比度。整個評價體系中對照明的需求度雖然存在高低不同,但因各項指標所處需求層次不同,故在城市開敞空間夜景照明設計中必不可少。
2)基于人本視角的夜景照明影響因素中,水平照度、照度均勻度、垂直照度、色溫、光源顯色性及眩光這6項影響因素權重值和需求度均較高,在進行夜景照明設計時應作為重點建設內容。
本文研究的城市開敞空間夜景照明評價指標體系既可以對于城市建成區開敞空間夜景照明現狀進行評價,指導我們不斷完善建成區夜景照明,同時還可以幫助我們對城市新區的建設進行分析,科學合理的規劃城市夜景照明,為打造出具有安全、舒適、健康等和諧的高品質開敞空間夜間光環境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