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佚名
明朝文學家解縉有一副氣勢磅礴的對詩:“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地做琵琶路作弦,哪個敢彈?”他一定沒想到,六百年后的今天,人類竟然真的讓“路”自己“彈”奏出美妙的音樂了。
一年一度層林盡染,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鎮西莊店村的千靈山景區迎來大量游客駕車進山看紅葉。距離千靈山怪坡不遠處的后甫營路,是進入千靈山景區的必經之路,當車行駛至此,一塊特別顯眼的路牌闖入眼簾——“音樂之路·歌唱祖國”,提示100米后將進入音樂公路,建議行車速度為40公里/小時。音樂公路的路面布滿溝槽,在雙向車道的外側,長270米,寬3米。經過溝槽時,車速維持在35~40公里/小時內,人們就可以聽到30秒左右的《歌唱祖國》。行駛速度的加快或減慢,會使得歌曲“播放”的速度相應地“快進”和“拉長”。
音樂公路的誕生非常偶然,它是由日本人筱田靜男發明的。一天,筱田靜男用推土機將一些工程碎物碾入路面,當他開車經過時,意外聽到了各種聲音,經過長期研究,他提出了音樂公路的概念。
音樂公路為什么能“唱歌”呢?我國首次引入音樂公路專利技術的設計師林忠說,人們可以簡單理解為留聲機原理,刻滿凹槽的路面好比留聲機的唱盤,而汽車的橡膠輪胎就是唱針。輪胎駛過公路一定會產生胎噪,通過設計間距不一樣的溝槽與指定行駛速度配合,就能將胎噪規范成旋律。在瀝青或者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橫斷方向,溝槽按照一定的規則排列,離得近的為2~3厘米一個槽,幾十個音樂槽組成一個音節。音節決定溝間距,音符決定音長短,溝壑決定音強弱。車輪駛過這些溝槽時,輪胎與路面切縫處接觸產生摩擦聲,發出空氣破裂聲,還有通過溝槽時的微振動,共同合成了音樂旋律。
有人提出疑問:“音樂公路對選定的樂曲有沒有特定要求呢?”其實,選定樂曲并沒有特殊要求,一般節奏越強,效果越好。但對于路面的選擇是有要求的,以平穩、無速度巨變的地段為佳,路況則以改性瀝青或水泥混凝土為宜。而后甫營路的路面采用了新增的排水渠,能減少溝槽蓄水帶來的影響,使發音效果與通行條件更理想。
除了應用在景區旅游觀光領域,音樂公路已研發出“人聲”版本,也就是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公路會發出“請慢走”“請注意”的提醒,提醒司機集中注意力,消散困意。未來“人聲”版的音樂公路還有望投入高速公路的加速線、減速線及危險拐彎處,配合相應的行駛速度,發出安全提示,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