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燁 廣西壯族自治區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
為了科學合理推進自然保護地的整合優化,廣西壯族自治區2020 年初在自治區林業局的統籌下,對各地市進行了大量的調查與研究,開展了廣西自然保護地調研、廣西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規劃研究工作。本次調查的主要目的是為賀州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提供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并為今后浮山風景名勝區邊界與范圍劃定、風景名勝區規劃編制與項目建設;風景名勝資源保護與管理、合理開發利用等相關工作的展開提供基礎資料與決策參考。
浮山風景名勝區設立于1995 年,現階段的風景名勝資源的特征、分布等與風景名勝區設立之初可能發生一定變化。調查現階段的風景名勝區資源特征和保護利用概況,重新梳理和摸清浮山風景名勝區資源類型和價值的實際情況。本次調查按照《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標準》中的風景名勝資源分類與評價要求,系統調查、篩選、分析浮山風景名勝區的各類風景名勝資源,選擇適當的評價指標對風景資源進行等級評價,綜合評價風景名勝區的各類景區,科學評估風景名勝資源價值。
浮山位于廣西東北部的賀州市賀街鎮南3km,賀江和桂嶺江兩江交匯處,是一座江中孤島,又名玉印山;1995 年設立為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風景名勝區主體為浮山,以山脊、山谷線、道路、河流等明確的地形標志物為界,包括了瑞云山、沸水寺、臨賀故城、文筆塔、桂花井等多處景點,風景名勝區面積為20.93km2。
賀街鎮為亞熱帶季候風氣候,屬南嶺山區丘陵地帶,地形呈東西走向,風景名勝區最高處瑞云山高程為909.7m,最低處高程為賀江85m,浮山四周均為賀江,有撥地摩空之勢。賀江和桂嶺江是風景名勝區內的主要河流,洪水淹沒線高度為81.9m,洲尾遺址、大鴨村遺址等歷年都是洪水淹沒的主要區域,但浮山歷年都處于洪水淹沒線以上。各類亞熱帶動植物在此生長繁衍,鳥鳴蟲呤,更顯山幽林靜。
浮山山頂陳王祠始建于北宋年間,于1983年重修,保存較為完好。浮山僅有鄉村小路通達,需要船渡或步行過橋上島,交通條件較不便利。臨賀故城始建于東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速路及城市干道直達古城,公交、自駕車均可到達,交通條件便利。城內現代居民建筑對古城風貌有一定的破壞,但古城中的主要文物建筑保存完好。瑞云山位于賀街鎮西部,上山道路與城市干道相連接,山體植被蔥郁。
浮山風景名勝區內各景區和景點有所分割,現狀建設量較少,未做統籌考慮,未能充分發揮其特色,對景區建設和景觀環境保護帶來影響。目前旅游景點及游覽項目比較單一,沒有有效的開發吸引顧客長時間停留的項目和活動,規模接待能力較低。同時,城鎮和風景名勝區旅游配套及景觀保護設施建設滯后,旅游服務設施不完善,保護性開發的強度和深度不足。
技術路線見圖1。

圖1
按照風景名勝區相關管理及規劃規范、標準進行調查指導。調查組通過事先資料分析結合對各個景源景點的多次實地調查及走訪,做到盡可能的全面及詳細;并通過表格、文字、圖像、視頻等多角度記錄調查結果,為后期評價評估工作提供詳實的資料。
3.2.1 資料分析法
資料分析法是對現有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的一種方法,通過網絡、歷史資料等收集各種現有的風景名勝資源信息數據和情報,并進行分析、評價、整理,是一種間接調查法。實地調查前充分利用與風景名勝資源有關的各種資料和研究成果,完成統計、歸納和編寫調查表格、文件等前期工作。
3.2.2 現場踏勘法
現場踏勘法是指對研究區域的景觀、地貌、地質等客觀條件和環境進行現場調研的一種方法,只有通過現場的綜合考察,才能對資源的特點、特色、類型、結構、價值等有一個直觀的認知,也只有這樣才能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核實,得出較為客觀、切合實際風景資源現狀的分析和評價。
3.2.3 重點調查法
對代表風景名勝區形象的景源景點;具有明顯風景、文化、歷史價值的景源景點;同區域同類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景源景點;具有良好發展利用前景的景源景點進行重點調查。
浮山風景名勝區規模較小,包括了浮山景區、臨賀故城景區和瑞云山景區。融名城、古建、喀斯特風光、山水田園、風物特產等資源于一體,風景名勝資源豐富且比較集中。
4.1.1 空間布局
浮山風景名勝區的風景名勝資源在空間布局上呈景觀單元組團分布的形態,三個主要景觀單元之間有所分割,景區內部景點分布集中。采用地域空間以及景源豐度和相對集中辨析的方法得出,浮山風景名勝區風景名勝資源主要集中在中部的浮山景區及北部臨賀故城景區。從風景名勝資源類型分布來看,人文景觀資源較為突出,種類豐富且聚集度高是風景名勝區的主體景觀資源,主要分布于浮山景區及臨賀故城景區。地景、水景和生景類風景名勝資源分布較松散,主要分布于浮山景區和瑞云山景區。
4.1.2 特征分析
浮山風景名勝區內綠樹成蔭,清涼爽凈,風光旖旎。有玉印浮山、瑞云山、龍回頭、犀牛頭、南山頭、桂嶺江、賀江等各有特色的自然景源。風景區內自然景源分布較為分散,多以山體水景為主。山水空間呈現翠綠的景色,曲徑幽深。山中各類生物生長繁衍,鳥鳴蟲吟,更顯山幽林靜。
浮山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以浮山寺及臨賀故城為核心,歷史脈絡清楚,景觀類別繁多,建筑形態優美,文化內涵豐富,大部分建筑及城廓保存完整,與自然景觀緊密結合,具有重要的美學觀賞價值及歷史文化價值。
瑞云山巍峨高聳、氣勢磅礴,是臨賀故城的主山,山體郁郁蔥蔥、云霧繚繞,山上景源景點較少,游覽以休閑游憩為主。
浮山風景名勝區包括浮山景區、臨賀故城景區、瑞云山景區,風景名勝資源具有種類多樣、構成豐富、分布廣泛的特點。所調查的44 個風景名勝主要景源中,自然景源10 個,占總數的22.7%,人文景源34 個,占總數的77.3%;18 小類中自然景源有5小類,人文景源有13小類。
評價采用梯級層次的評價系統,根據浮山風景名勝區的資源特征采用適宜的賦值權重,采用對比、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
指標體系為:歷史價值20 分;美學價值、科學價值15 分;游憩價值、保護狀態10 分;保健價值、生態特征、環境質量、監護管理、利用條件、規模范圍5分。

表1 浮山風景名勝區風景名勝資源分類表
評價結果見表2。

表2 浮山風景名勝區風景名勝資源評價結果表
5.2.1 人文風景名勝資源文化價值高,歷史悠久,底蘊深厚
浮山景區開發較早,浮山寺及周邊景點豐富且集中,浮山與神話傳說及民俗文藝相關的風景景源較多,具有傳說內涵的景點是景區的的一大特色。玉印浮山以人文景觀為主體并與周邊喀斯特自然景觀相結合,體現了中國嶺南傳統的山水文化特色。臨賀故城從東漢至建國初一直是區域的政治及文化中心,歷史脈絡清晰,延續時間長,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最早的交匯地。做為保存完好的漢至清時期古建筑群,故城內景點集中,宗祠文化發達,歷史內涵豐富,種類數量繁多,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及較高的觀賞美學價值。
5.2.2 生態環境較好,自然風光優美、游憩體驗豐富
浮山風景名勝區以碧賀江、翠浮山、綠田園等山水田園風光為載體,以巍峨高聳、云霧繚繞、氣勢磅礴的瑞云山為背景,以宗祠文化、陳王傳說、瑤族對歌等傳統文化為靈魂,是賀州市山水田園式慢活郊野公園,是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和諧共生的自治區級綜合性風景名勝區。風景區具有生態保育、山水田園觀光、文化體驗、休養保健、游憩娛樂等功能。
5.2.3 風景名勝資源開發利用條件優越,旅游市場前景廣闊
賀州經濟快速發展,在給浮山風景名勝區乃至賀街鎮帶來發展機遇,賀州市作為廣西東門戶的區位優勢明顯。從廣西風景名勝區體系看,浮山位于風景名勝區相對稀疏的低密度區,中小區域特色優勢突出市場廣闊,未來發展前景大好。
通過對浮山風景名勝區風景名勝資源的調查、分類、分析及對風景名勝區內各主要風景名勝資源進行因子評定,得出浮山風景名勝區具有區位條件優越,客源市場廣闊,風景名勝資源豐富、類型多、組度高、歷史人文價值高、自然環境優美、美學品位突出等特征,可以成為具有國家級影響力的文化景區及優良的地區文化勝地。
風景名勝資源調查應按照風景名勝區相關標準規范,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進行現場踏勘、走訪,并結合真實詳細的基礎資料收集。景源等級評價體系采取定量分析與定性概括相結合的方法,在風景資源單體評價的基礎上結合風景名勝區整體評價,綜合評估風景名勝區的價值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