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
我退休后重拾年輕時的愛好——書法,近二十年來,除了旅游外出,每天幾乎都與書法為伴,浸淫其中,樂此不疲。在享受學書之樂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感到學好書法有一個字很重要,那就是“悟”。
悟,《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是“了解、領會”;悟性,指的是人對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學書的悟性,則可理解為人對書法的感覺、觀察后的思考和洞察力。有的人感覺敏銳,見到一幅自己心儀的作品,會情不自禁地投入思考;而有的人則視而不見,就是人們常說的“沒有感覺”。學書法離不開“悟”,俗話說,“只學不悟,難得真諦;只練不悟,只練筋骨。”可以說,“悟”是貫穿學書始終的。臨帖需要悟,讀帖需要悟,創作也需要悟。離開了悟,猶如老驢拉磨,永遠圍著磨盤在原地踏步。而善悟的人其學習效果就大不一樣。拿臨帖來說,有的人看一眼就能寫得字形基本像,有時還能寫出神韻。而有些人臨帖,不是字形走樣,就是沒有古人氣象,板滯不活。如果在創作中,悟性好一點,就會有激情,心手雙暢,使作品充滿靈氣。
史上不少大書法家都是善悟之人。懷素有言:“豁焉心胸,頓釋疑滯”,周顯宗亦道:“規矩可以言傳,神妙必由悟入”。他們在世間萬物中,靠直覺去體悟,靠心靈去感悟,不斷尋求和把握書法藝術的真諦。唐代褚遂良用“錐畫沙”比喻中鋒行筆的力道和形態;用“印印泥”比喻下筆穩準,用筆圓渾,線條有力,就像印章印在泥上一樣,飽滿深沉。這足以說明“悟”在書法學習中的重要性,悟則明,明則通,通則進,有了“悟”,才能不斷地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認識提高了,手上功夫也就不一樣了。
老年人學書法,也不乏善悟者。有的能入帖;有的不僅能入帖,還能出帖,能寫出個人的特色。盡管對于很多學書者來說,臨得多、悟得少,這一現象非常普遍。但也應看到,老年人閱歷豐富,見識廣,對事物的理解力、分析判斷能力強,這是學書的優勢,我們應引導廣大老年朋友在學習中發揮這一優勢。
那么,老年朋友怎樣在學習中培養和提升自己的悟性呢?首先要多讀書,這是提高悟性最重要的方法。因為書中的道理是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知識的總結和經驗積累,唯有書籍會教給我們全面、系統地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師傳可以獲得悟性,但最終還得靠看書學習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知。中國書法家協會近年來提出“植根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的書法理念,其中,“藝文兼備”是每位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努力的核心。“藝”者,主要指的是藝術表現力,或者說是技術能力;“文”者,主要指的是詩文功底,綜合文化修養。“藝”和“文”的關系也就是技和道的關系。在這一點上,蘇軾可謂前賢中藝文兼備的典范。黃山谷評東坡書曰:“學問文章之氣,郁郁蔥蔥,散于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耳。”又有言曰:“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由此可見讀書之于書法的重要性。歷代書法名家無一不是飽學之士,詩文大家蘇軾每天讀書或交游,不斷從書籍和生活中汲取營養,為自己的創作尋找靈感,其悟性是非同尋常的。
其次,在實踐中多動腦、多思考。學書要經歷讀帖、臨帖和創作三個過程。其間無非是抓住用筆、用墨、結構和章法這四個關鍵環節。歷代經典法帖以其遒麗的線質,變幻莫測的結字造型,豐富的韻律線條所構成的黑白塊面對比,跌宕起伏的章法,給人帶來愉悅的審美感受。臨帖,貴在理解,悟出其中的道理。臨之前一定要認真讀帖,用心思考,仔細體悟。許多老年朋友忽視讀帖,一上來就臨,不讀或者很少讀帖,這會直接影響臨帖效果。正確的技法能力是“筆為我用”“人筆一體”,一旦意識通過肢體傳遞給毛筆,毛筆做出相應動作,就要做到啟功先生所說的“在正確軌道上重復”,才能有所進步。感悟是消化,也是校正,在自我反省中不斷提升,把自己臨摹的字與法帖上的字反反復復從以上所說的四個方面進行比較,力求接近范本,達到“形似”后,再向“神似”努力。要化古人的筆法、墨法、字形和章法為己用,食古而化,最后變為自己手頭的功夫。
臨帖到了一定火候,就可以搞點創作,臨、創結合,以“悟”促“創”。對于傳統經典,既要下決心打進去,又要有勇氣打出來。充分使用臨摹得來的成果,這是繼承傳統;但又不能為基本功所束縛,要融入自己的理解,表現個人的主觀判斷。明代董其昌把這個境界稱為“妙在能合,神在能離”,臨帖的最終目標是與古人即合即離——不離古法,又有自家神采。與古人合,是指筆法、字法、章法、墨法都合乎古人的法則;與古人離,是指精神氣質要顯現出自我的性情、學養和修為。開始臨帖由于學力不及,法度不熟,距古人的經典相去甚遠。經過不斷努力,字形開始像范本了,再通過繼續深入,形越來越像,神也開始有了。最終的離,是法度諳熟后,不寄人籬下,不一味摹仿,能夠寫出自家特色。這一目標并非遙不可及,在這方面,很多書法名家都堪作我們的標桿。
現實生活中,先天悟性極高的只是少數人,對于我們一般人來說,完全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補充不足。讀書多,知識面廣,社會實踐多,閱歷豐富,理解力、想象力和判斷力就越強,悟性就越高,作品就更有書卷氣,也更有看頭。如今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只要愿做有心之人,許許多多學習和感悟的空間都可供選擇。比如參觀各種書畫展覽,再如外出旅游,師法自然。大千世界的奇峰異石、枯藤老樹、長河落日、曉風殘月,乃至潮漲潮落、云卷云舒等等,天地之大美,萬物眾生之生命狀態,無不冥冥之中給我們無言的啟示。書法貴悟。要學會觀察自然之無窮變幻,汲取天地之精華,滋養書法之生命,讓自己的書法水平在漸悟、妙悟和頓悟中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