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達
摘要:唐代邊塞詩中的云意象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內涵,或營造惡劣的自然環境,或傳遞思鄉懷歸的情感,或成為戰爭爆發的預兆,或作為邊塞地域的象征等。云意象受邊塞地域環境和自身文化內涵的共同影響,產生出獨特的審美意蘊,在邊塞詩中被賦予悲苦與雄奇的雙重審美特征,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中兼具優美與雄壯風格的重要意象。
關鍵詞:唐詩 邊塞詩 云 意象
在古代詩歌的眾多意象中,“云”是被無數詩人吟詠、描摹,并寄寓豐富情感的意象之一,作為常見的景物,“云”亦在唐代邊塞詩中頻頻出現。在《全唐詩》中,除去“云州”“云中”等地名,唐代邊塞詩含有“云”意象的詩歌多達三百三十余首。這些詩作在使用或描摹“云”意象時有其獨特的審美趣味,展現出與其他詩歌不同的內涵。
云意象的表現形式
在唐代邊塞詩中,云的表現形式多樣,主要可分為色彩云、心理云、地域云以及時間云等。
(一)色彩云
在所有形容詞加“云”組成的意象中,“黃云”是出現頻率最多的。邊塞氣候干旱,黃沙飛揚,天空常呈黃色,因此常以“黃云”描寫邊塞之云。“黃云”也可表示雪天的云,下雪天云層厚,光線不易透射,故呈現出暗黃色,如高適《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作為典型的邊塞景象,“黃云”表現出邊塞環境蒼茫、昏暗、寒冷的特點,營造出沉重、蒼涼的感覺。“黑云”也在邊塞詩中屢屢出鏡,如“戰處黑云霾瀚海”(錢起:《送張將軍征西》)、“黑云壓城城欲摧”(李賀:《雁門太守行》),黑云既指烏云,又指敵軍的氣勢,渲染出戰爭的緊張氣氛和危急情勢。“白云”更是邊塞詩人直接描寫的對象:“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出塞》)邊塞詩中也有“青云”,比喻高官顯爵:“激昂丹墀下,顧盼青云端。”(高適:《東平留贈狄司馬》)其表現出詩人想要沙場立功的強烈愿望,體現出盛唐邊塞詩歌奮發進取的精神。“黃云”“黑云”“白云”等意象,又與白草、黃沙、落日、紅旗等其他邊塞意象形成鮮明的色彩搭配,體現出邊塞詩狀景奇譎瑰瑋的特點。
(二)心理云
邊塞詩人們將自己的情感投射于詩中景物,移情于物,“云”也被賦予了不同的情感色彩,以“愁云”“孤云”“陰云”“寒云”最為典型。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借云一吐愁緒,“愁云慘淡萬里凝”,冰天雪地間,云氣都仿佛都因充塞天地的愁情而陰沉凝重。而“孤云”常指貧寒或客居之人,邊塞詩人見到塞外廣袤的原野、雄奇的山川、詭譎的風云等自然環境,體會到個人在壯闊的大自然中猶如“滄海一粟”,再加上此刻遠離故土,容易產生孤寂之情。喬知之《苦寒行》中寫道:“胡天夜清迥,孤云獨飄飏。”一般認為“陰云”便是陰天的云朵,邊塞詩中“陰云”又可指平民、戰士的陰魂聚集而成的冤氣,如“隴頭冤氣無歸處,化作陰云飛杳然”(黃滔:《塞下》),在詩中更增添了兇險、凝重的感覺。北地邊疆,氣候寒冷,云在高空,使人望見便有高處不勝寒之意,“寒云”同樣表達了一種凄苦之情,如虞世南《從軍行二首》:“孤城寒云起,絕陣虜塵飛。”大漠孤城,只有云和塵土相伴,一片孤寂,寒氣襲人。又如蘇拯《古塞下》:“百戰已休兵,寒云愁未歇。”戰爭已經結束了,但是空中的云仿佛還宣說著愁情,為戰爭感到哀涼。
(三)地域云、時間云等
地域云為表示邊塞地域名稱的詞置于云前,如“塞云”“燕云”“隴云”“朔云”“關云”等,表示地處邊塞,交代環境,描繪高遠滄桑的背景。時間云有“暮云”“秋云”等,如“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王維:《出塞》)。黃昏時分暮色蒼茫,氣溫降低,云朵呈現暗淡之色,使畫面染上冷色調,營造出蕭瑟的氛圍。又有“云邊”“云際”“云間”等帶有方位的云意象,為詩中寫景抒情鋪墊。
云意象的內涵
(一)自然之物
邊塞詩中大量出現的云意象,多是作為自然景物,用以描寫邊景。由于云往往與雨雪相伴而來,詩句通常表現惡劣的天氣,渲染肅殺的氛圍,襯托悲苦的心情。如“青海長云暗雪山”(王昌齡:《從軍行》),青海湖的上空橫亙著巨大的云團,長云阻斷了光線,使得雪山也暗淡無光,形成了一幅氣勢浩瀚的邊塞圖景。“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李頎:《古從軍行》)軍營駐扎于大漠之中,莽莽荒野沒有城池可依,只有無邊無際的云籠罩四野。云帶來的雨雪紛紛而下,以致充塞天地,表現出塞外環境寒冷凄苦之至。
“云”與其他自然意象相連接,可以綜合表現邊塞環境的特點。云以其高遠的特征,帶給人全景式的感覺體驗。如李白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用云海做背景,烘托山間明月,磅礴大氣。又有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日暮云沙古戰場”,詩人立于塞外古戰場,頭頂是綿亙天際的云團,腳下是莽莽的沙漠,時間空間都得以放大,高廣蒼茫之感油然而生,為詩中增添了雄渾豪放的氣概。
邊塞詩中更有獨特的“火云”意象,“火云”即在火山噴發時,由強烈的對流活動,夾雜了火山灰和其他碎屑的煙云。王維有《苦熱行》:“赤日滿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盡焦卷,川澤皆竭涸。”“火云”高聳入空,仿佛形成一座山峰,地面上的草木河湖全部被蒸騰,用夸張手法充分表現火山的奇熱。岑參作《火山云歌送別》專門描寫火云:“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火云厚積以至于似乎凝固,使得千里之外的飛鳥都不敢靠近。
(二)漂泊之情
漂泊不定、隨風而逝的云在唐代已經成為士子宦游羈旅、飄零在外的象征,在邊塞詩中亦屢見不鮮。或詠士子,或寫征人,出使大漠,駐守邊疆,遠離親人故土,當他們面對惡劣的環境與殘酷的戰爭時,悲戚的現狀和捉摸不定的命運,更使他們體會到寂寞無助和對故鄉的無限懷戀。杜甫《前出塞》:“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這首詩寫唐軍征伐吐蕃,征夫訴說筑城戍守之事,望見天上的白云向祖國方向飄去,便想攀住它,別出心裁地表現了征夫的思鄉之情。于濆《塞下曲》:“燕然山上云,半是離鄉魂。”用“云”來比喻喪生邊疆的戰士之魂,借云的漂浮不定表達戰士們殞命塞外,只能化作英魂,漂泊于此,傳遞出深深的遺憾與思鄉之情。
“云”有時與“雁”搭配,大雁因定期遷徙,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多被予以懷鄉思歸之情;云作為雁翔的背景,人們一看到大雁,便也能看到空中漂浮的云朵,意象的疊加強化了情感的宣泄與表達。如翁綬的《隴頭吟》:“馬嘶斜日朔風急,雁過寒云邊思長。”詩人頂著烈風斜陽,聽聞戰馬嘶鳴,當他看到大雁飛過云端,不禁引起陣陣思緒,或是懷鄉,或是愁苦,如同那云一般,長久地懸浮在空中,難以消散,無邊無際。還有“云邊雁斷胡天月”(溫庭筠:《蘇武廟》)、“一行寒雁隴云愁”(溫庭筠:《過潼關》)等,雁與云的共同使用使邊塞詩中的思鄉懷舊之情更為濃烈與鮮明。
(三)戰爭之兆
云的形態變化萬千,當處于自然環境惡劣,戰爭頻發,死傷無數的邊塞時,“云”也被賦予相應的藝術內涵。《史記·天官書》有“陣云如立垣”。 “陣云”指云層濃重厚積,形似戰陣的云,“陣云”的出現往往預示著戰爭即將到來:“陣云忽向沙中起,探得胡兵過遼水。”(貫休:《邊上作三首》)從地平線上忽然出現了厚厚的云層,前方的偵察兵來報,敵軍已經渡過了遼水,戰況危急,一場惡戰在所難免,一觸即發。“陣云”也可指戰場殺伐的氣氛,“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高適:《燕歌行》)是其最好的寫照。沙場征戰,軍旅殺伐的氣勢直沖云霄,由無形的氣凝作肉眼可見的云。又如“黑云”,不光能指敵軍的氣勢,有時也指戰爭的氣氛,如“黑云兵氣射天裂,壯士朝眠夢冤結”(常楚老:《祖龍行》),“黃河直北千余里,冤氣蒼茫成黑云”(常建:《塞下曲四首》)。
(四)邊塞之地
“云”作為邊塞詩中極具特色的意象,也可直接代指邊塞。“馬歸秦苑牧,人在虜云耕。”(黃滔:《塞上》)“人在虜云耕”是詩人歌頌漢民族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和睦相處,人民可以在少數民族政權控制的地區里放牧耕作、安居樂業。“戎馬犯邊壘,天兵屯塞云。”(武元衡:《河東贈別煉師》)“天兵”指唐朝的軍隊,“塞云”即代替邊塞。“屯塞云”,既借云形容軍勢浩大,又暗指氣勢成云,戰爭將至。“笳聲悲塞草,馬首渡關云。”(李端:《奉送宋中丞使河源》)這是詩人送別友人出使塞外,“關云”象征著出使之地。
云意象內涵的成因探析
云很早就進入了人們的審美視野,成為文學作品表現的對象,隨著時代更迭,詩人審美變化,其內涵日漸豐富。“云”意象經常出現在山水田園詩和禪意詩里,主要被用來象征人情世事的變幻與空虛、游子的漂泊無依與思念之情、隱逸的悠然閑適與孤高自由等,而邊塞詩中的“云”意象能夠擁有異于其他詩類的獨特審美意蘊,有其自然環境與文化背景的原因。
首先,邊塞環境與孕育中原文明的平原迥異,邊塞詩以大漠、草原、雪山、河湖作為背景,地形復雜,氣候惡劣,展現出粗獷磅礴、雄渾蒼涼的特征。寒冷惡劣的天氣更成為邊塞詩的標志,與中原文化不同的少數民族文化也為邊塞詩增添了奇麗神秘的色彩。由于云能帶來雨雪,加劇天氣的惡化,也加劇了詩中人內心的愁苦,自然的圖像與內心的情感相一致,構成了整體的意境。“云”在如此環境中便具有了悲苦的意蘊。
其次,在文化淵源上,《說文解字》說:“云,山川氣也。”又說:“氣,云氣也。”古人認為云是山川蒸騰之氣,氣與云相伴相成,密不可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天地陰陽》中說:“天地之間,有陰陽之氣,常漸人者,若水常漸魚也。”天地是由陰陽二氣組成的,通過觀察云,能發現天地間氣的變化,從而知曉山河大地的變化。在“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下,人作為天地的復制品,承載了陰陽之氣,因而云也能表現人類活動的某些特征,如前文所舉“陰云”為冤氣所化,“黑云”“陣云”是戰爭之兆,“云”能夠指代戰爭氣氛;云也因其高遠、盛大的形態,在邊塞詩中往往用以比喻軍士眾多、陣容龐大,李白就曾把軍陣喻作云般聚集:“西秦百萬眾,戈甲如云屯。”(《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云”營造空曠蒼莽之境和軍容浩大之勢,具有雄奇壯美的意蘊。
最后,“云”意象在唐代邊塞詩中的內涵變化與時代也是密不可分的。唐代詩人有出塞的風氣,抒寫邊塞見聞,為了突出邊塞主題,往往突破時空限制,選取典型意象相組合,顯示出深沉的歷史滄桑感。“云”作為常見的自然景物,便于寫入畫面,勾勒輪廓,利于營造情景交融的詩歌意境,使人如臨其境。而時代變遷影響文學風貌,初唐邊塞詩多奮發昂揚,意象多雄闊,表現出高度自信的時代精神;中唐時期,唐王朝急轉直下,邊塞詩中雖仍有殺敵靖邊的精神,也多了關于民族存亡的憂慮,多了沉郁感傷的意象;而晚唐政局混亂,戰爭頻發,民生凋敝,邊塞詩中蔓延著頹廢無奈的情緒,意象隨之轉為愁苦凄涼。
結語
總之,“云”在唐代邊塞詩中變化萬千,既有邊塞環境的形象美,又有隨著文化及時代生成、發展的內涵美。“云”意象在邊塞詩中的使用,既繼承了以往“云”所具有的漂泊之情,又因自然環境的不同和邊塞戰爭、生活等題材的入詩,及時代精神的陶冶與詩人獨特藝術風格的影響,增添了戰爭預兆等內涵,從而使詩歌在景物描寫中蘊含更深刻的情感體驗,具有更豐富的意境。有異于前代詩歌中云“秀美飄逸,高潔孤寂,理趣盎然的古典美學風韻”,“云”在邊塞詩中鮮具優美的審美風格,多表現出悲苦與雄奇的藝術特色,也使“云”意象成為無數古代詩歌意象中兼具優美與雄壯風格的獨特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