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尊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這是毛澤東的革命詩篇《七律·長征》,它形象地寫出了紅軍戰士長征途中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大無畏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今天,在烏蒙山下金沙江畔仍然活躍這樣一群人,他們熔鑄紅色基因,不怕困難,樂于奉獻,勇于擔當。這群人就是昭一中人。
昭通,滇東北一顆璀璨的明珠,與川貴搭界接壤,當年中國共產黨著名的扎西會議就在昭通市威信縣扎西鎮召開。今日之昭通一中,傳承著這歷史的神韻,書寫著奮進的傳奇;集聚著發展的勢能和裂變的力量,煥發著無窮的生機與活力。昭通一中,百年名校,古韻悠長。她歷經滄桑,積淀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和綿長悠久的革命文化,又使她構筑了渾厚的紅色底蘊。近年來,昭一中始終堅守教育初心,弘揚新長征精神,努力當好紅色基因的傳承人,紅色傳統的守護人。
一.紅色基因融入校園血脈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要緊緊把握住這一重大歷史契機。傳承紅色基因,推進校園文明建設。”校長黨委書記吳天煒在中層干部會議上強調。昭通一中依托扎西紅色資源, 聚焦紅色故事和英烈模范革命事跡,筑起紅色教育陣地。
開展“革命先驅”“重溫革命經典”“重走長征路”“英雄的召喚”等一系列活動,完善紅色資源學習鏈。推出學生喜聞樂見的紅色動漫革命歌曲活動游戲等,上好學生的“革命思想大課”。開展周一升旗演講儀式,由老師和學生演繹紅色故事,讓紅色的種子在學生心里悄然生根發芽。
學生會組織學生排演紅色文化節目,推出《智斗》《最后一次講演》以及情景大劇《夢想與奮斗》等。用現代講述演繹激活歷史情景,吸引更多的學生了解紅色歷史,感悟革命情懷。學生會干部虎旭在故事創作中多次流下了眼淚,因為“他們的事跡,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每一個故事都是一盞燈。”學生會主席劉淑影如是說。“紅色故事,讓我重新點燃了青春!”團支部書記胡錦成感慨地說。
2019年夏天,一個老人在路上摔倒,老人身材偏重,他的女兒有點束手無策。這時一位少年伸出援助之手,幫她把老人扶上了出租車,一起把老人送到了醫院后,就悄然離去了。老人女兒憑借模糊的印象和校服上的“一中”字樣,最終找到了昭通一中高二學生邱子涵。這位羞澀的少年說,自己“只是做了昭通一中學生該做的事情。”如今這位學生已被清華大學錄取。
昭通一中通過發掘以“扎西會議”為代表的紅色資源不斷引紅色革命的活水澆灌學生的心靈,筑牢初心之基,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二.傳統文化融入紅色基因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同文化體現了一些基本精神核心精神。昭通一中致力于發揮紅色教育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紅色教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基本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昭通一中,以“革命、紅色、經典”為基調,以提高黨員干部素質為目標的“唱紅歌、讀經典、講故事”學習活動,深受師生喜愛。讀書沙龍、學術講座、道德講堂專題研討等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文化,傳統文化,是學校的根基,紅色文化,是學校的靈魂。一所學校的內在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歷史文脈的延續和發展。正所謂“朱提之成雖蒼涼,昭明之風亦久長。”濃郁的文化氛圍熏染著尋常的一切。昭通一中將這種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與紅色文化教育相結合,煥發傳統文化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傳承下去。
比如開展“中華詩詞”“墨香班級”“書香班級”等一系列活動,賦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浩然正氣”“上善若水”新的內涵,使之成為新時代影響和鼓舞學生成長的精神力量。
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黨性光輝,閃耀烏蒙。“扎西精神”已成為一種紅色基因融入昭通一中黨員干部的血液。昭通一中領導班子,特別講忠誠,特別能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昭通一中領導班子旗幟鮮明,敢作敢為,挺起了共產黨人的脊梁。黨委書記校長吳天煒表示,中國共產黨人要“眼睛往下看,腳步往上走。”真正做到關心幫助一線基層教師,真正關心愛護學生。
語文教研組組長王慶,2010年云大畢業,她放棄了留在昆明的機會,主動請求來到了昭一中。昭通地處山區,當時,山里的百姓還比較貧窮,很多家庭靠吃洋芋度日,學校離家又遠,最為有名的就是媒體報道的魯甸縣的“冰花男孩”,所以很多家長不愿送娃上學讀書。王慶在上課之余,經常深入山村學生家里家訪,做家長及學生的思想工作,宣傳學習的重要性。魯甸縣新民鎮村民鐘銳說:“如果沒有王慶老師的執著,我們村的孩子可能都輟學打工去了。”最近兩年,他們村連續走出了三名大學生,這都是王慶老師的功勞。
王慶說:“我是土生土長的昭通人,如果我不留在昭通,更沒有人會愿意留下來了。我只是做了一名黨員應該做的事。”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鄧曉燕,從踏進昭通一中大門的那一天起,就發誓要給學生最好的教育。黨委副書記胡慧芳說,作為教書育人的學校,我們將繼續秉承“以生為本,以師為先”的教學理念,時刻把師生裝在心上,把更多精力放在多為師生辦實事辦好事上。
清晨,迎著第一縷陽光,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心情舒暢地來到學校,陪學生早操,伴學生讀書。就是這樣一群人,在烏蒙大地,金沙江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培根鑄魂,播種信仰,耕耘希望。他們就是一群普通人,昭一中人,他們深愛著這片圣潔的土地,每天都在創造著昭通一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