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鑫晟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蔭幽草勝花時。在風和日麗的暮春,臭風卻時常令人畏避。本應鳥語花香的春夏之交,怎么會這么臭呢?
三歲那年,父母都在外工作,我被交給奶奶照料。奶奶只上過幾年學,是典型的農村半文盲老太太。往常都是這樣:我隨著奶奶為家里“操勞”,其實我是“定時炸彈”。每天到下午4點左右,該做晚飯了,奶奶便帶我去她的“小菜園”玩耍——我家旁邊的一條臭水溝。人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都歸它“消化”,清風拂來,“別有風味”。
水溝依傍的大堤下是一片貧瘠的荒地,勤勞的奶奶便在那里種起了莊稼和蔬菜。無雨的時節,溝底下沒什么水,奶奶只在兩根橫著的木桿上鋪了幾塊磚,這便是我們通往菜園的“便捷道”了。我和童年的小伙伴一起,在小河溝旁玩耍嬉鬧。
有一次我和對門小叔一起探索菜園的“奧秘”,我們“左搖右晃”地走過那座“獨木橋”,到了對岸還做了個“小鴨鳧水”……可是慌忙逃跑時,他可比我利索多了。當時是正午時分,艷陽高照,小叔兒把前面的一塊石頭踩進了泥里,我從后面沖過來,一腳踩進了臭泥中摔了個“狗啃泥”。那種狼狽的味道,至今想起來,還心有余悸。
每到深秋,村里都會請來一臺挖掘機和幾輛翻斗車為它清淤:一方面是垃圾堆了一年,已經填滿了河溝;另一方面是疏浚渠道,為農田冬灌。為了看熱鬧,不管味道多大,村里一些老少爺們兒總會聚攏到這里觀望。
年與時馳,很快,我讀了初三,趕上了“十三五”收官。國家撥款改造鄉村。村委會討論將修建環村公路,那里正是村莊外環。奶奶的菜園要被占去修路了,但是它上面就是一條大公路,村民們認為沒必要再去修路了。村里對這狹長的“溝渠”束手無策的時候,有人提議,請來了市里有名的設計師設計了一個小公園。
修好以后的公園果真漂亮,有籃球場、乒乓球桌,還有跳廣場舞的場地,花草樹木都別有一番風趣!
喜迎中國共產黨100華誕,我的故鄉在奔小康的高速路上迅跑,小河溝已經變成了大美鄉村中美麗的一景。
故鄉啊,你會越變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