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碳中和
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在某一個時間點達到歷史峰值;碳中和是指國家、團體、企業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通過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產業調整等,抵消掉這部分碳排放,達到“凈零排放”的目的。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中國一向致力于減少向空氣中排放二氧化碳,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李煥英
電影《你好,李煥英》改編自2016年同名小品,是小品演員賈玲回憶與母親的共同經歷創作而成。截至2021年4月27日22點57分,《你好,李煥英》票房達53.96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三部“50億電影”。影評人表示,電影要實現大眾突圍,要回歸主流價值觀,要肯定正義、善良、勇敢、忠貞等正向品質。《你好,李煥英》的成功秘訣就在于此。
補償式返鄉
為了彌補春節未能返鄉陪伴親人的遺憾,很多人將選擇在五一勞動節等節假日返鄉。數據顯示,目前五一假期期間出行的機票預訂量已達到2019年同期的2倍。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日前表示,當前,國內低風險地區持健康通行“綠碼”,在測溫正常且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可有序出行,各地不得擅自加碼。
沉睡三千年,“三星堆”一醒驚天下
2021年3月20日,對三星堆遺址的新發掘震驚世人,3000多年前的“中國制造”持續登上熱搜。此次發掘新發現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已出土眾多重要文物。三星堆遺址南距成都38公里,北距德陽26公里,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文化遺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根據新華社報道整理)
多睡不能解“春困”
面對“春困”,不少人會覺得,既然困,那就增加睡眠時間。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人在冬季,由于氣候寒冷,機體皮膚上的毛細血管和毛孔相對收縮,以減少熱量的喪失,維持體溫的恒定。這樣一來,血液都涌入大腦和內臟,使大腦得到充分的血液供應,氧氣和養料供應充沛,所以人能保持著頭腦的清醒和旺盛的精力。
開春之后,氣溫回升,體表皮膚可以不再為抵御寒冷而呈收縮狀態,漸漸開始舒張,流向皮膚毛細血管的血液量相應增多,使流向大腦和內臟的血液相應減少。由于大腦在漫長的冬季適應了血液供應充足的環境,對于血供減少尚難適應;加之氣候轉暖后機體各臟器耗氧量也隨之增加,就使大腦的供血更少了,從而降低了大腦皮質的興奮性,以致產生“春困”。此外,在春暖花開時節,氣壓低、風速小,這些氣候因素也使人產生困倦欲睡、全身倦怠的感覺。
所以,“春困”并不是生理需要,而是血液循環的季節性差異造成的,一味增加睡眠時間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容易使人的精神陷入萎靡狀態。 (摘自《家庭保健報》)
人民幣竟然是棉花做的
近日,“人民幣主要成分是棉花”這一話題引發了廣泛關注。
據了解,我國2020—2021年度棉花產量約595萬噸,其中新疆棉產量520萬噸,占國內產量比重約87%。在紀錄片《航拍中國·新疆農業》中,對新疆石河子市的棉花有過介紹,其中提到棉花可以用來制作紙幣。普通紙的主要成分是木質和草質纖維,而印鈔紙的主要成分是棉纖維或亞麻纖維,因此人民幣的主要成分實際上來自棉花。 (摘自《新晚報》)
為防疫,
美加州擬禁止游客坐過山車尖叫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打算近期允許主題公園恢復營業,但要求園方做好防疫措施,比如禁止游客玩過山車等刺激游樂項目時尖叫。美國《奧蘭治縣紀事報》報道,依據加利福尼亞州政府最新規定,如果所在地疫情緩解至一定水平,包括迪士尼樂園在內的多家主題公園可于4月1日恢復營業。但州政府要求相關企業限制人員尖叫、大聲說話等行為,以免飛沫傳播新冠病毒、增加疫情蔓延風險。
因此,加利福尼亞州景點和公園協會在新出臺的恢復營業指南中呼吁,會員企業應禁止游客玩過山車等刺激項目時尖叫,同時建議會員企業控制相關游樂項目的游客數量,并要求游客戴口罩。
(摘自《中國紀檢監察報》)
以色列鼓勵民眾接種疫苗有新招
以色列衛生部近日表示,由于年輕人積極性不高,近來疫苗接種速度放緩。為推動接種,官方推出一系列鼓勵措施。
放寬外國公民接種條件。此前,外國公民想打疫苗,需要事先購買當地保險,現在則不必出具保險,滯留在以的非法移民接種疫苗限制條件也被放寬。
換領啤酒和美食。為吸引年輕人接種,特拉維夫市政府和一些餐廳、酒吧合作,推出接種疫苗免費領取一杯飲品活動。在另一些接種點,民眾在接種疫苗后,可以獲贈特色美食。
暢通無阻更方便。為方便接種者出行,政府推行“綠色通行證”制度。已接種人員可通過手機應用程序注冊獲得“綠色通行證”,憑此可自由進入餐館、商場、電影院、健身房等公共場所。
(摘自《北京晚報》)
專家呼吁破除就業“35歲歧視”
隨著疫情形勢逐漸緩和,招聘就業市場暖流涌動,但不少企業招聘都要求“年齡限35歲以下”,有的甚至提出“員工‘90化”。進一步調查發現,當下很多企業仍然熱衷于收割“青春紅利”,靠青壯年人力資源參與同質化、低水平的市場經營競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研究報告指出,“35歲+”人群就業渠道選擇更窄,收入更低,而這類群體有家庭有房貸,一旦失業,家庭財務狀況會變得十分脆弱乃至惡化,容易引發區域性銀行按揭貸款違約等連帶風險。
有專家擔憂,“35歲現象”可能加劇就業市場中的“40~50歲”待業現象,不同階段的就業年齡歧視最后構成了反對延遲退休的現實阻力。專家表示,要破除就業“中年歧視”,應盡快建立相應的制度保障,同時應該加大市場的培育力度,并同步為中高齡就業者提供“賦能”機會。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漢語拼音的來龍去脈
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因此看到一個個漢字是無法知道其讀音的。1913年召開的讀音統一會制定了一套“注音字母”,也稱“國音字母”,是中國第一套為漢字注音和推行漢語標準音的拼音字母,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共計字母39個,1919年增加一個字母,總計數40個。1930年,國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為注音符號。注音字母用專門的符號給漢字注音,比直音和反切有很大進步,但也存在一些缺點,不是理想的拼音工具。從符號設計來看,也不符合國際習慣。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央文字改革委員會的領導下,周有光等幾位語言專家經過長期的研究探索,到20世紀中期,終于創制出一套既實用有效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注音工具——采用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來注音的《漢語拼音方案》。此方案經過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并于1958年2月11日正式公布并實施。
(摘自《解放日報》)
用報紙擦玻璃為什么更干凈?
毛巾擦玻璃總會留下水漬和絨毛,用報紙擦玻璃卻能使玻璃光亮如新。這是因為報紙使用的紙漿含木質素較多,也沒有經過防水處理,所以能刮走灰塵污漬,且吸水性較強。衛生紙和毛巾雖然吸水性不弱,但容易掉毛屑,且質地柔軟不易刮去污漬。另外,報紙印刷用的油墨含有樹脂、蠟脂等成分,不易掉色,反而還能讓擦過的玻璃更光亮。(摘自《大科技》)
越焦慮越愛“刷手機”
當我們飽受焦慮情緒困擾時,很多人想到的緩解方法就是“刷手機”。英國德比大學研究人員在線調查640名13~69歲的智能手機使用者,發現受情緒問題困擾的被訪者容易把“刷手機”當成放松情緒的一種手段,焦慮程度越重,手機使用頻率越高。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刷手機”的過程是一種虛假快感,這種快感能緩解現實焦慮。在手機提供的虛擬世界中,你想要什么,只要付出很小的代價,便能得到滿足。其實,“刷手機”并不能真正幫我們緩解現實焦慮,不過是一種逃避策略罷了,而逃避無法解決問題。因此,當出現焦慮而忍不住“刷手機”時,建議設置停止時間,防止成癮失控。此外,用冥想、靜坐、直面問題、求助他人等緩解焦慮的方法取代“刷手機”,效果會更好。
(摘自《中國家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