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青懿 趙鐵良
組成 西洋參(單煎兌入)15克,麥冬20克,五味子10克,陳皮10克,白茯苓15克,炒白術15克,炙甘草10克,柴胡10克,炒谷芽15克,炒扁豆15克,玉竹25克,砂仁(后入)3克,炒山藥15克。
功效 益氣養陰,補中升提。
主治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化療后并發癥,屬元氣大虛、氣陰兩傷者。癥見面色蒼白無華,呈虛浮狀,精神差,語言低微,雙下肢水腫,發熱,口干但不欲飲水,氣短乏力,心悸,惡心欲嘔,腹瀉,脈細無力,舌質淡白、無苔、少津。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經驗 急性白血病是一種病死率極高的危重疾患,常在應用大量化療藥物后,損傷正氣,元氣大虛,氣陰兩傷,中焦衰微,無權運化,以氣脫為主。因易致繼發感染而高熱,使病情愈加危重。方中西洋參、麥冬、五味子等益氣養陰;白茯苓、炒白術、炒山藥、炙甘草等健脾益氣,陳皮、柴胡、砂仁等理氣運脾。若高熱不退,可加入大劑量炙黃芪、當歸,以固護元氣,培補中焦,甘溫除熱。方老于臨證之中細究明辨,認真分析,辨證準確,得桴鼓之效。
驗案 患者,女,31歲。因“急性粒細胞白血病伴高熱”入住某醫院治療。予化療藥物后,機體抗病能力明顯下降。西醫考慮繼發感染而發高熱、腹瀉,病情危重,故請中醫協助治療。診見:面色蒼白無華,精神極差,臥床,面部虛浮狀,語言低微,雙下肢水腫,發熱40℃,口干但不欲飲水,身不冷,氣短乏力,心悸,翻身則加重,惡心欲嘔,腹瀉不止,無腹痛及里急后重。舌質淡白,無苔,少津液,脈細無力。中醫辨證:元氣大虛,氣陰兩傷,中焦衰微,無權運化。治擬上述經驗方益氣養陰、補中升提、止瀉。3劑。
二診:藥后腹瀉減輕,精神有所好轉,體溫降至38.6℃,仍覺手足心熱,皮膚見散在出血點。認為熱傷血絡,前方加丹皮10克,白薇15克。3劑。
三診:服藥兩劑腹瀉又作,次數明顯增多,不能控制,病情急轉直下。急請方老會診,囑上方去丹皮、白薇,西洋參易紅人參15克,加炙黃芪50克,當歸20克。3劑。
四診:藥后瀉止,體溫降至37 ℃,精神明顯好轉,原方不變,繼服3劑,病者轉危為安。
(溫馨提示:以上方劑應在醫師指導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