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玲娜
不同的閱讀形態,無論是指導性的學習,還是自我發現的學習,都應該是充滿活力的,學生必須做到自己能學習,會思考、去想象,運用頭腦去積累知識或增強理解力,這才是最真實的學習與閱讀。
我對如何指導學生閱讀一事有了更細致的思考,比如指導學生閱讀《紅樓夢》,并設計問題“你認為林黛玉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設計的目標是“把握人物形象”,但目標設計的缺乏指導性。可以改進問題為“畫出書中描寫黛玉的句子,來思考她是一個怎樣的人物”。這個設計就是閱讀方法上的基礎性指導,類似于批注式閱讀。
如果學生理解難度大,我們可以根據情況,把思考的方法加入設計。比如:
1.我們從黛玉的視角,來看書中描繪的賈府的環境,你能體會到她心中的感受嗎?
2.黛玉與寶釵在面對寶玉不志仕途這件事上,態度有很大的差異,你能比較兩者的不同,揣摩出黛玉心中的真實想法嗎?
第一種設計,其實是引導學生從環境入手來揣摩人物心態;第二種設計,是引導學生采用“比較描寫法”時對人物形象進行把握。
所以,在進行閱讀問題設計的時候,真正考慮到學生的主動性,考慮到學生思考的瓶頸,聯想中無頭緒的部分,這樣,他們才會知道怎么用自己的頭腦去增強理解。
真實的閱讀向來離不開閱讀共情。很多時候,我們關注到了閱讀的關鍵能力,引導學生關注詞句,關注結構,關注藝術特色,關注語言魅力,卻獨獨缺了關注情感。從作者的角度來說,“有感”是出發點,也是寫作的最終意旨。我們引導學生閱讀的最佳狀態,是讀《祭十二郎文》會哭,讀《燭之武退秦師》會義憤填膺,讀《赤壁賦》會看淡人生起伏、豁然開朗……這才是回歸了語文的本真。
《詩經》是詩,而不是歷史,是經過心靈過濾的文學作品,它表達的是創作者的心理真實,它是情緒,是情懷,是喜怒哀樂,和我們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它是個性的,卻也是共性的,它是幾千年前的某一些人在特定環境下的獨特感受,卻也是幾千年來直至今天我們所有人的共同感受。所以,讓我們用情感的角度去讀詩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