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清
文言文詞類活用中名詞作狀語和作動詞是常見的一大語法現象,在理解文意上起著詞達句通的作用。很多剛進入高一的學生,因缺乏大量的文言文實踐閱讀的積累與訓練,在辨別區分上常容易混淆,導致在翻譯的時候造成句子不順暢不準確的問題而失分,也扭曲了句意。在平時學習中,我們有必要來識別二者的差異,從而正確理解整個句子的意思。
首先我們要明確,詞類活用是在具體語言環境中,一類詞臨時改變了原來的語法功能,活用作另一類詞的語法現象。文言文詞類活用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和數詞的活用,了解了活用情況,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閱讀文言文。但在運用時要靈活掌握,要根據各類詞的語法功能和結構關系,聯系上下文去判斷一個詞是不是活用,這樣才能達到正確理解文章的目的。
我們看《鴻門宴》中“范增數目項王”句,翻譯意思是范增多次給項羽使眼色。其中,“數”是多次、屢次的意思,“目”原本是名詞,做眼睛解釋。這里活用為動詞,可理解為看,引申為使眼色。我們現在用語法成分來檢視這個句子,主語是“范增”,賓語是“項王”,謂語是“目”,狀語由數擔當。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簡單但非常有用的規律,那就是名詞若作動詞用,這個名詞起到了擔任謂語的位置和功能,翻譯起來也要轉變成與名詞有關的動詞或動詞短語,這樣整個句子就信達雅了。至于如何識別,關鍵之處看名詞是否作謂語。
我們再來看出自《鴻門宴》中的“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句,結合語境,這句話的意思是,項莊表演劍舞,于是項伯也拔劍起舞,常以身體掩護劉邦,項莊刺殺劉邦就沒有成功。采分點是“翼”字,它處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后面緊跟著的“蔽”字是謂語動詞,那么我們可以判斷它是名詞活用作狀語,解釋意思是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掩護。透過這個句子,我們可以總結規律:如何識別名詞是否作狀語,關鍵之處看名詞是否在主謂之間,翻譯起來有三種情況,分別是介賓短語:用(在、當、從、向……);比喻式:像……一樣;重疊式,如歲,譯為年年;日,則譯為天天。在課本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喻式的類型有比如出自《過秦論》中:“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逼渲校霸啤薄绊憽薄熬啊狈謩e在主謂之間,譯為像云彩那樣,像回聲那樣,像影子那樣。介賓短語式有《鴻門宴》中“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句,夜意思是在夜間,后面是謂語動詞“馳”,判斷用法是名詞作狀語。我們再看,什么是重疊式的名詞作狀語呢?如《庖丁解牛》中“良庖歲更刀”,意為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其中“歲”在主謂之間,解釋為“年年”“每年”。
我們再來對名詞作動詞做一些例釋,從而更深刻地領悟判斷名詞作謂語的強大功能。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中“左右欲刃相如”句,刃是名詞作動詞用,意為殺。整句譯為:(藺相如)左右兩側的人想要殺藺相如。我們再細細分析,刃后面是跟賓語,刃做謂語動詞,構成動賓結構,這樣句子就通順好理解了。
學以致用,教材的考點是考試的依據,如何識別,總結規律,遵從語境,勤讀厚積,就會發現詞類活用也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