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杰
中學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很好地完成詩歌教學并達到讓學生親近詩歌、運用詩歌的目標呢?筆者以為,可以嘗試著從以下方面做起:
1.應到學生朗讀,強化主觀感知,豐富解讀形式。“熟讀唐詩三百首”,言外之意,熟讀是學詩的第一步。古人非常重視誦讀,今人應該學習。在誦讀過程中,可以深刻體會詩人感情,而且詩歌重視節奏,多讀自然會讓人形成一種詩歌語感,時間長了就會出口成章了,正如古人所說的“不會作詩也會吟”。針對此,教師可以開展詩歌朗誦會,鼓勵學生自由表演和發揮,如聲調和情感的把握,可以加入現代詮釋,讓學生真正體會其中的情感,并結合自己的情感經驗,盡量找到共鳴點。或者就在課上讓學生放開自己,不受拘束的大聲朗誦。在誦讀過程中,記憶關鍵詞句,體會詩人情感。這樣,既能打好扎實的基本功,也能鍛煉學生的誦讀能力,盡快形成較好的詩歌語感。
2.豐富詩歌樣式,古今中外,廣泛涉獵,打通詩歌教學關。詩歌單元在高中語文教材的編排上,占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教師在教學上,可以運用比較法、朗誦法、表演法、圖畫法、意象捕捉法、現代詮釋法,等等,進行閱讀鑒賞或再創作,學生會在經典作品的引導下,逐漸走進詩歌殿堂。筆者有個成功的教學案例,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布置學生嘗試寫作詩歌《再別母校》,學生表現得非常積極主動,心中有話可說,筆下有話可寫,收到的效果也很好。老師再輔以方法指導,會極大地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寫作起來也就更加得心應手了。需要強調一點,教師的詩歌素養一定要及時補充提高,否則可能會直接影響語文教學的效率。
3.開展多種活動,激發學生創作熱情,打開詩歌寫作關。教師一定要打開詩歌寫作關,鼓勵學生多練筆。只有多練習,才能真正領會并掌握詩歌的創作規律,才能鍛煉扎實的基本功。教師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同時對學生正確引導,使師生雙方都能正確看待詩歌寫作,鍛煉好詩歌寫作基本功。
總之,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應該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學科的長遠發展,詩歌教學也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