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時期如何實現有效的風險溝通

2021-08-18 20:22:33劉波楊芮王彬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效果

劉波 楊芮 王彬

摘 要:“多元主體參與”是新時期地方政府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的最新探索。基于扎根理論質性分析方法和結構方程模型(SEM)對陜西省地方政府大型公共項目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項目性質、主體合作特征、主體間關系質量是新時期顯著影響風險溝通有效性的核心要素;項目性質依次通過主體合作特征、關系質量影響風險溝通效果,影響路徑存在鏈式、多重中介效應。“以關系為本”發揮關系質量“黏合劑”作用、培育合作主體、強化項目社會輿論治理是新時期實現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有效性的主要路徑。

關鍵詞: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多主體合作;效果;網絡治理

一、問題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大型公共項目的建設落成在為中國經濟帶來穩定增長的同時,也往往因政府、企業和居民等核心利益相關群體對其潛在風險的認知差異,引發群體性事件[1]。尤其是2012年以來,以鎮海PX項目為代表的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更是標志著我國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沖突問題進入新階段。如何開展有效的風險溝通以化解和預防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沖突問題成為理論界的討論焦點。多元主體參與的風險溝通新實踐,作為近年來地方政府對風險沖突治理的創新性探索,在我國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新時期地方政府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沖突治理的主要途徑和典型特征。

如何通過多元主體參與實現有效的風險溝通成為新時期亟待解決的關鍵議題。包容性風險治理理論認為,新時期有效的風險溝通不僅僅是將多元利益主體(政府界、企業界、科學界和公民社會)納入風險決策程序,更要通過賦權和信任使他們成為完全的合作伙伴,從而讓他們能夠真正地助力于風險溝通過程和結果[2][3][4][5]。網絡治理理論與包容性風險治理理論不謀而合,該理論認為,新時期多元主體參與的風險溝通本質上是多元利益主體彼此博弈的過程[6]。而有效的風險溝通則是通過多元主體的參與、溝通、協調和共識構建找到使各方主體共贏的解決方案,最終使主體間的零和博弈轉變為正和博弈的過程[7][8][9]。而這一過程的關鍵在于構建高效的多主體合作網絡[10]。

無論是包容性風險治理理論還是網絡治理理論,二者都認為新時期有效的風險溝通是多元參與主體有機合作的結果,然而學界鮮有研究關注風險溝通中的多主體合作[11]。有限的相關研究集中于對多元主體參與的結構設置問題的探討(如參與主體、類型、途徑、授權、規范和規則等)[12][13][14][15],對風險溝通中多主體合作過程的研究十分匱乏。僅有少量的研究從多元主體合作的過程視角出發探討參與主體的責任[16][17]和主體間的互動關系[18][19][20]對風險溝通效果的影響,但以上兩類研究彼此割裂,成果呈現碎片化特點。雖有研究試圖將兩類研究整合[21],但未能將更廣泛的潛在因素納入其中,也未能對主體間互動關系因素的構成要素以及各構成要素對風險溝通有效性的獨立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總體而言,已有研究尚難以給出新時期如何通過多主體參與實現有效的風險溝通的具體圖景。

本文從包容性風險治理和網絡治理的整合視角出發,將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有效性視為多主體有機合作的結果,對多元主體合作效果影響因素及其影響機制進行研究,并提出新時期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有效性實現的可行路徑。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豐富風險溝通研究視角,為風險溝通有效性研究提供多主體合作視角下的解釋框架,完善現有研究對風險溝通多主體合作過程及效果的理解,并為區域性風險治理研究提供借鑒。

二、文獻回顧

伴隨風險溝通實踐的不斷演進,利益相關者參與(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又稱多主體參與,因其在制定快速、高效、公平、接受度高的風險決策方面的獨特優勢[22][23],成為新時期風險溝通實踐的主要途徑和典型特征。“如何通過多主體參與實現有效的風險溝通”成為亟待解決的核心議題。

包容性風險治理(Inclusive Risk Governance)理論認為,利益相關者參與風險溝通的潛在邏輯是多元參與主體(政府界、企業界、科技界和公民社會)關于風險的觀點與知識的集合能夠完善風險及其治理的知識,從而提升最終風險決策的質量[24];而這一知識整合過程實現的最佳途徑則是將多元主體納入風險決策程序[25]。但多元主體參與潛在效用的發揮不是僅僅將多元主體納入風險決策程序就能實現的。正如IRGC在2005年白皮書中所述:“僅僅把利益相關的各方聚集在一張桌子旁,然后期望效果自發地顯現是不夠的;最為重要的是,必須要將參與各方的時間和努力視為重要的閑置資源并予之以謹慎和尊重。”[26]包容性風險治理理論進一步提出多元主體參與的效果取決于多元主體參與的過程質量,只有通過賦權和信任使他們成為完全的合作伙伴(Full Partner),才能讓他們能夠真正地助力于風險溝通過程和結果的提升[27][28][29][30][31]。由此,構建完全的伙伴關系成為新時期風險溝通有效性實現的關鍵。

網絡治理(Network Governance)理論也持有相似的觀點。自風險溝通實踐進入多元主體參與的新時期以來,風險溝通有效性的研究視角也逐步從傳統的心理學、傳播學、風險管理、風險治理等領域拓展到網絡治理領域[32]。網絡治理是指“創造性地跨越公共機構邊界、政府層級邊界或公共、私人和公民領域邊界,以實現其他途徑難以實現的公共目標的公共決策和管理的過程與結構”[33]。網絡已經被廣泛地用于涉及多元利益相關主體且單個主體無法完成的復雜議題的治理[34][35],風險沖突治理即為其重要應用領域之一。相較于傳統的層級治理,網絡治理的特征是參與主體之間更為平等的互動[36]。網絡治理的邏輯基礎是多元利益主體的參與能夠促進妥善兼顧多方利益的創造性方案的產生,從而在實現共同目標的同時,實現各參與主體的目標,也就是將主體間的零和博弈轉變為正和博弈[37][38]。而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在于構建一個高效的多元主體合作網絡[39],這一點與包容性風險治理關于新時期風險溝通有效性的主張相一致,即構建多主體的合作群體。

大型公共項目的本質特性使得多元主體參與的風險溝通新實踐成為化解其風險沖突的主要路徑,也使得網絡治理理論視域下的風險溝通多主體合作研究成為必然。大型公共項目指具有較大投資規模,對所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環境等具有重大影響的工程項目,如機場、高速公路、水電站、垃圾處理等公共設施的建設項目。這些項目一般涉及農業、水利、能源、資源、環境等領域,其核心目標在于回應公共需求、實現公共利益,具有顯著的公共性特征。但該類項目在惠及地方百姓的同時,也往往伴有對區域自然環境、生產生活、社會發展等領域造成危害的風險[40],即項目風險與收益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而項目影響也因此具有正外部性與負外部性并存的特點。這使得大型公共項目超越企業項目,呈現出風險收益公共性、利益主體多元性的特點——該特點不僅決定了政府在風險溝通中的重要責任,更突出了企業、公眾、專家、社會組織等多元利益主體作為核心治理主體參與風險溝通的必然性與必要性[41]。因此,網絡治理視角下的風險溝通多主體合作研究是新時期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有效性研究的題中應有之意。

目前,對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多主體合作的研究還相對較少,有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多元主體參與的結構和過程兩個方面。在多主體參與的結構設置方面,已有研究相對豐富,較為系統地探討了參與的主體、類型、途徑、授權、互動的規范和規則等。但學界對多主體參與過程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研究集中于參與主體的責任和主體間關系兩個方面。前者集中于探討多元利益主體如何通過恰當、充分地履責促進風險溝通效果的實現[42][43]。后者則集中于探討風險溝通多元參與主體間的信任關系,包括信任的作用以及信任的構建[44][45][46],但研究止于信任單一維度,尚無法實現對主體間關系豐富內涵的完整描繪。同時,兩類研究彼此割裂,難以形成對風險溝通多主體參與過程和結果的完整認識。雖有研究將以上兩部分研究整合,探討主體態度、能力和關系對風險溝通效果的影響[47],但既未能將更廣泛的過程因素納入其中,也未能對關系因素的構成要素以及構成要素對風險溝通有效性的獨立影響進行深入分析。同時,已有研究多為基于思辨方法的經驗總結研究,尚缺乏實證數據方法的支持。綜上,已有研究雖對風險溝通多主體合作過程進行了積極探討,但研究視角單一、內容廣度與深度有限、成果呈現碎片化特點,難以實現對新時期風險溝通多主體合作過程對風險溝通有效性影響的完整理解。

三、理論模型與研究假設

1.影響因素識別

本文選取扎根理論質性分析方法,通過對理論和實踐雙重資料的分析,實現影響因素識別。理由如下:學界對風險溝通多主體合作的研究剛剛興起,可借鑒的理論成果十分有限,而扎根理論質性分析方法作為通過對經驗資料的廣泛抽樣和反復比較,尋找反映事物本質的核心概念及概念間的關系并建立理論的建構方法,以利于實現新領域的概念發現、思想生成和理論構建,適用于本文研究情境。

因扎根理論質性分析方法也存在由于無法充分擺脫理論預設、忽視已有理論和研究脈絡、經驗資料飽和度不足、編碼偏差等造成的成果效度受限的問題,本文從優化案例選擇、資料選取、分析程序和譯碼程序四個步驟入手對其局限性進行改善。在案例選擇上,一方面,通過滾雪球法實現對陜西省域內案例的“窮盡”選擇;另一方面,在訪談對象抽樣上,以“不生成新的信息”為標準進行理論抽樣,在既有案例范圍內實現信息飽和。在資料選取上,突破以實踐資料為主的資料選取,將文獻資料作為實踐資料的補充,通過兩類資料的互補實現“扎根實踐”的同時“扎根理論”。在分析程序上,以先案例資料、后文獻資料為順序,盡可能地去除理論預設。最后,采取多名研究人員獨立編碼并反復討論的方式,確定最終譯碼結果以降低編碼偏誤。

首先,基于典型案例資料的影響因素識別。案例資料源于課題組2013年對陜西省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核心主體的調研。本文以是否有多主體參與為標準,基于滾雪球法確定了咸陽旬邑水庫建設項目、延安洪災災后重建項目和楊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項目共三例大型公共項目作為調查對象,并通過半結構化訪談和文本資料收集(如政府文件、新聞報道等)兩種方式進行數據收集。被訪者包括政府和企業的管理者及工作人員以及當地居民三類核心主體。通過理論抽樣,最終受訪者21人。訪談采取7名調研員訪問1名受訪者的形式,時長1-2小時。所獲訪談資料由研究員于當日整理成文。資料譯碼先由3名研究人員分別進行,再共同討論整合,最終確定譯碼結果,分析過程如表1所示。

其次,基于文獻資料的影響因素識別。由于學界對風險溝通多主體合作效果的研究剛剛起步,本文據此以“風險溝通效果”為關鍵詞對已有文獻進行檢索,摘錄與“多主體合作”和“效果”相關的表述,并通過扎根理論質性分析法分析并提煉影響因素。

最后,整合兩類資料分析結果,得出核心影響因素。結果如表2所示: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多主體合作效果影響因素主要有三類:項目因素(項目風險、項目收益、項目輿論)、主體因素(合作態度、合作能力、資源投入)和關系因素(信任、溝通、公平)。其中,項目因素與風險、收益和輿論效應有關,將其命名為項目性質;關系因素與企業管理領域關系質量構念一致,命名為關系質量;主體因素集中于主體合作特點方面,命名為主體合作特征。

2.理論假設

(1)關系質量與合作效果

關系質量是普遍用于企業管理領域中企業與企業、企業與顧客關系研究的綜合構念,具體指一段關系能夠滿足另一方伙伴的需求的恰當程度[48]。企業管理領域對其概念內涵的探討眾多,但尚未達成共識。Athanasopoulou在對關系質量研究進行整理后發現:伴隨研究的不斷豐富,關系質量的內涵也不斷豐富,涉及信任、承諾、公平、溝通、權力、沖突、合作、適應性、氛圍、聯結等眾多內涵[49]。依據這一特點,Athanasopoulou進一步提出,關系質量的概念內涵沒有一個統一性的一般框架,根據使用情境的不同其概念構成也有所不同。風險治理領域對多元利益主體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集中于對信任關系的探討。本文據此依據案例所得資料,采用信任、溝通和公平來衡量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主體間關系質量。

信任是關系質量的核心特征[50],指行動者對其他行動者意圖積極、穩定的感知,即相信其他行動者在采取行動前也會考慮自身利益[51]。社會交互理論認為,高水平的信任能夠增加組織與個人參與社會交流與互動的意愿[52],并因此帶動更高水平的信息公開、交流和共享,從而產生更高水平的溝通效率[53]。同時,基于互惠和信任的關系降低了組織間在協議監督和談判上花費的時間,實現交易成本的縮減[54]。據此,本文提出假設:

H1-1: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信任對合作效果具有正向影響。

溝通指行動者間對有價值數據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共享[55]。溝通也被諸多學者視為風險溝通中描述主體間關系的核心維度——因為“關系經由信息和溝通得以發展”[56],而且溝通是實現及時有效信息交換的主要途徑,也是風險溝通中主體互動的主要組成部分。“頻繁且及時的溝通……有助于解決紛爭,調和個體間的觀點和期望差異”[57];同時,溝通能夠促進主體間的相互理解,從而有助于形成友好、開放的互動,并最終達成共識的構建[58]。據此,本文提出假設:

H1-2: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溝通對合作效果具有正向影響。

在風險溝通中,公平在促進參與主體的風險和收益感知、緩解憤怒情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也被視為風險溝通多元主體關系質量的一個關鍵維度[59][60][61]。在風險溝通中,公平表現在多元利益主體在風險與收益分配、信息披露、決策程序以及主體間互動中所感受的平等、公正和尊重[62]。公平的主體間關系往往表現出“較少的苛待、剝削和沖突,和更高的穩定、信任和協作”[63]。同時,公平感還決定著參與主體的滿意度、承諾和參與的意愿水平[64][65],尤其是當參與主體感受到不公平時,其憤怒(Outrage)情緒會被放大,引發不理性的行為,進而阻礙甚至退出多主體協同合作。綜上,本文提出假設:

H1-3: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公平對合作效果具有正向影響。

(2)合作特征與合作效果

基于組織行為理論或企業行為理論,態度本質上是一種潛在的思維意志,是其對待事物的觀點與看法,決定著組織的行為意向。因其潛在性的特征,一般會通過意愿、能力以及價值觀等表現出來。在多主體合作中,合作態度決定了個體或組織在協同合作過程中投入的積極性[66][67]。合作態度一般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合作的興趣、合作的風格以及合作支持[68]。參與者如果對合作保持積極的態度,一般表現出更強的合作興趣、更高的合作意愿,同時其合作興趣和意愿能夠激發其他參與者的合作態度水平,帶來積極的回應和反饋。在這樣的互動關系中,更有可能產生開放、積極、多頻率的信息交流,從而促進合作效果的實現[69][70]。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1: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主體合作態度對合作效果具有正向影響。

H2-2: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主體合作態度對溝通具有正向影響。

H2-3: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主體合作態度通過溝通正向影響合作效果。

資源基礎觀(Resource-Based View)認為組織的能力決定著組織績效。在組織間合作中組織的合作能力則決定著組織間的合作績效[71]。學界尚未對組織合作能力的構成達成共識,目前已有研究廣泛提及的合作能力包括五種類型:合作伙伴識別的能力、互動交流的能力、資源整合的能力、知識與技能的獲取能力以及學習的能力[72][73][74][75][76]。參與主體的合作能力對合作效果具有積極作用:首先,主體合作能力能夠促進合作關系的建立。具備較高合作能力的個體或組織通常比其他個體和組織具有更強的聲望和信譽,具有發起人效應,能夠促進多主體伙伴關系的激活與建構[77][78]。其次,主體合作能力能夠提高合作過程的效率。具備較強合作能力的組織往往能夠與其他組織展開更為高效的信息交流與溝通、資源的共享與配置[79]。最后,合作能力能夠促進知識整合、推動創新性方案的產生。具備高水平合作能力的組織間的合作,往往因為信息與資源流的高效流動,具有更高的知識整合和資源配置效率,從而推動創新性解決方案的生成、保障決策方案的實施[80]。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4: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主體合作能力對合作效果具有正向影響。

H2-5: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主體合作能力對溝通具有正向影響。

H2-6: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主體合作能力通過溝通正向影響合作效果。

資源投入中的“資源”指為了維持及發展合作關系而投入的設備、資金和人力等[81]。組織擁有資源是其參與跨組織合作的基礎和保障,對于風險溝通多主體合作同樣如此[82]。在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如果沒有有效的信息資源,政府就不能充分把握不同主體的需求,各主體也難以對風險和收益有準確的認識;若沒有充足的資金和人員支撐,合作將會難以維持及推廣。據此,本文提出假設:

H2-7: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主體資源投入對合作效果具有正向影響。

(3)項目性質與合作效果

組織行為理論認為人是理性的,組織在做出決策和采取行動之前會通過收集決策相關的信息來衡量決策的潛在后果,然后根據預期結果形成意愿,該意愿決定著組織的最終決策和行動[83]。可以說,組織決策和行為最終是由信息搜尋結果所決定的意愿產生的。換言之,組織所搜尋的信息性質(積極或消極)影響組織意愿、改變組織決策與行為。正如社會交易理論所指出的那樣,在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參與者在合作初期都會對未來預期收益與風險進行理性評估來決定主觀意愿。若評價是積極,則更可能產生積極的合作意愿,促進風險信息溝通,推動合作效果的實現;反之亦然[84][85][86]。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3-1: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項目風險對合作效果具有負向影響。

H3-2: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項目風險對合作態度具有負向影響。

H3-3: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項目風險依次通過合作態度和溝通負向影響合作效果。

H3-4: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項目收益對合作效果具有正向影響。

H3-5: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項目收益對合作態度具有正向影響。

H3-6: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項目收益依次通過合作態度和溝通正向影響合作效果。

此外,在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社會輿論(即一定范圍內的“多數人”依據特定的利益需要公開表達其個人的觀點,并通過傳播最終整合而形成的一種具有強烈的實踐意向的表層集合意識[87])作為參與者信息收集的一部分,也會通過改變參與者的態度從而影響最終的主體間合作效果。消極的社會輿論會降低信息的信度并損害信息提供主體信譽,使參與主體產生不信任感,損害主體間信任關系的構建;同時,負面信息會損害主體合作信念、激發消極合作情緒,最終阻礙溝通并影響合作效果的實現[88][89][90]。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3-7: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積極的項目輿論對合作效果具有正向影響。

H3-8: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積極的項目輿論對信任具有正向影響。

H3-9: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積極的項目輿論通過信任正向影響合作效果。

H3-10: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積極的項目輿論對合作態度具有正向影響。

H3-11: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積極的項目輿論依次通過合作態度和溝通正向影響合作效果。

理論假設模型如圖1所示。

四、研究設計

1.問卷設計

本文基于學界成熟量表和調研結果,對自變量(關系質量、主體合作特征、項目性質)和因變量(合作效果)進行測量。量表設計采用5級李克特量表形式。各變量測度指標及其來源如表3所示。

2.數據收集

數據來自2013年12月到2014年2月采用整群抽樣和隨機抽樣法對參與風險溝通的政府和企業工作人員(辦公室隨機調查)及居民(街頭隨機攔訪)三類核心主體的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52份(92%),其中有效問卷488份(88.4%)。樣本特征如表4所示。

五、數據分析

1.描述性統計分析

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整體而言,風險溝通多主體合作效果較好(4.01),各參與主體保持較為積極的合作態度(3.84)、具備中等偏上的多主體合作能力(3.99),能夠保證資源的投入(3.97),主體間的關系質量良好(信任3.90、溝通3.86、公平3.92),項目風險較低(2.19),項目收益較高(3.96),項目社會輿論評價較為積極(3.81)。

各項目在項目性質、主體合作特征和關系質量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F檢驗通過)。基于最小顯著性差異法的多重比較分析結果顯示,三個項目在合作效果、信任、溝通、公平、資源投入、項目風險、項目輿論方面兩兩比較均存在顯著差異;在合作態度、合作能力以及項目收益方面,僅示范區項目顯著不同于其他兩個項目。整體來看,風險溝通合作效果較低的項目呈現出更低水平的關系質量、資源投入、更高水平的風險和更為消極的社會輿論。該結果初步支持了本文關于關系質量、資源投入、風險和社會輿論是影響風險溝通合作效果的核心因素的理論預期。

各類主體對絕大多數變量的感知均存在顯著差異,僅對信任和項目社會輿論的感知不存在顯著差異。針對主體感知差異的多重比較分析結果顯示,三類主體所有變量的感知水平兩兩比較結果均不顯著;但居民與政府、居民與企業的兩兩比較結果卻存在顯著差異:居民的信任、溝通、公平和資源投入的平均值均顯著低于政府;居民的態度、能力、收益、合作效果的均值顯著低于政府和企業,項目風險的均值水平顯著高于政府和企業。綜上,三類主體中,居民與政府、企業的感知水平存在顯著差異,表明居民是風險溝通的關鍵群體,同時間接說明了多元主體參與的必要性。

2.信度效度檢驗

信度檢驗結果見表6。依據修正條款總相關系數刪除了7個題項(A4、B4、C2、D5、F2、G2、I5)后,各潛變量α值均大于0.6,表明量表信度良好。

本文運用驗證性因子分析實現量表收斂效度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所有路徑值均在0.5以上;模型擬合參數χ2/df=1.48<5,SRMR=0.06<0.1,RMSEA=0.04,CFI=0.99>0.9,NNFI=0.99>0.9,模型擬合度較好。因此,本文量表具備較高收斂效度。

本文將因子兩兩配對,通過比較兩個因子的自由相關模型和關系值固定為1的模型的χ2差異顯著性來進行量表區別效度檢驗。如果χ2變化量顯著(p<0.001),則說明被檢驗的兩變量具有區別效度。檢驗結果如表8所示:χ2差值均達到顯著水平,量表具有區別效度。

3.共同方法偏差的處理

本文通過在測量模型中加入工具潛變量法(Common Method Variable,CMV)檢測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Bias,CMB)的影響[101]。加入CMV后的新模型的模型擬合參數χ2/df=1.169<5;SRMR=0.034<0.1,RMSEA=0.026,擬合良好。原模型與CMV模型的參數估計值和顯著性對比結果顯示,各路徑參數估計值對比差值均小于0.2,兩模型所有參數估計值均顯著,因此CMB對本文數據的影響極小,數據有效。

4.結構方程模型驗證

本文按照Byrne[102]提出的SEM分析程序和溫忠麟等學者[103]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方法對假設進行檢驗。基于Bias-Corrected Bootstrap法的SEM檢驗結果顯示:模型擬合參數χ2/df=1.459<5,SRMR=0.048<0.1,RMSEA=0.043,CFI=0.945,NNFI=0.941,擬合情況良好。各變量效應值及假設檢驗結果如表9所示:主體合作特征(合作態度和能力)、項目輿論和關系質量(信任、溝通和公平)對合作效果具有顯著性影響。其中態度、能力及輿論對效果的影響路徑具有多重性:合作態度和能力不僅直接影響合作效果,還通過溝通對效果產生間接影響;項目輿論不僅依次通過合作態度和溝通間接影響合作效果,還通過信任間接影響合作效果,即項目輿論對合作效果的影響中存在鏈式和多重中介效應。主體資源投入、項目風險和收益對合作效果的影響均不顯著。

為探尋檢驗未通過的原因并提升結果穩健性,本文對未得到驗證變量的其他潛在效應作進一步分析。

首先,補充項目風險和收益的交互效應檢驗。因本文項目風險和收益對效果的獨立影響不顯著,依據朱正威等[104]的研究,二者可能存在交互效應,據此本文依據溫忠麟等學者提出的指標中心化的配對乘積法進行潛變量調節效應檢驗[105]。需要說明的是,依據溫忠麟等學者的研究,指標中心化幾乎不會對顯著性和效應大小產生影響。檢驗結果顯示風險收益交互項對合作態度的影響均不顯著:標準化路徑系數(Standard Loading,SL)=0.1,p=0.086;風險收益交互項對合作效果(SL=-0.03,p=0.627)的影響也不顯著。模型擬合參數χ2/df=1.511<5,SRMR=0.051<0.1,RMSEA=0.046,CFI=0.934,NNFI=0.928,較原模型Δχ2/Δdf=2.06在α=0.05水平上顯著,擬合顯著降低。

其次,補充項目輿論和信任在項目風險對合作態度及合作效果影響中的調節效應檢驗。依據風險的社會放大理論,個體風險感知會因他人態度和信任等因素的影響被放大,并影響其情緒、態度和行為[106],其中,他人態度在風險溝通中的集中表現即為項目社會輿論。消極的項目輿論和低水平的信任關系可能會放大未知因素給人們造成的不確定感,從而影響合作積極性,并加劇項目風險對合作效果的消極影響。檢驗結果顯示項目風險與信任的交互項對合作態度(SL=-0.195,p=0.519)和合作效果(SL=0.405,p=0.426)的影響均不顯著;項目風險與輿論交互項對合作態度(SL=0.177,p=0.555)和合作效果(SL=-0.363,p=0.470)的影響也均不顯著;模型擬合參數χ2/df=1.477<5,SRMR=0.054<0.1,RMSEA=0.044,CFI=0.924,NNFI=0.918,較原模型Δχ2/Δdf=1.59在α=0.05水平上顯著,擬合顯著降低。

六、結果與討論

信任、公平和溝通作為衡量風險溝通主體間關系質量的三個核心要素,對風險溝通多主體合作效果具有顯著性影響。這一發現支持了劉波等[107]對風險溝通中主體間關系質量內涵和構成的理論設想。不同的是,本文運用實證方法和數據驗證了關系質量及其構成要素的內容效度、收斂效度和區別效度;同時,證實了其構成要素對風險溝通有效性的獨立影響。該研究成果打破了已有研究集中使用單一信任維度分析風險溝通多主體互動關系的現狀,對關系質量構念進行拆解,構建了涵蓋信任、溝通和公平的三維風險溝通多主體互動關系的研究體系。該體系的構建利于推動對風險溝通多主體互動關系內涵的準確測度,促進對多主體互動關系、多主體合作過程對風險溝通結果的影響的細致探討。

主體合作特征不僅對風險溝通多主體合作效果產生直接顯著性影響,還通過主體間關系質量間接影響多主體合作效果。參與主體的合作態度和合作能力均對多主體合作效果產生正向顯著性影響;同時,二者還通過溝通對多主體合作效果產生間接影響。以上發現與姚引良等[108]、劉波等[109][110]、Van Hoof和Thiell[111]的研究成果相一致。本文發現參與主體的資源投入水平對合作效果的影響不顯著,該結果顯示出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多主體合作與其他情境下多主體合作的差異性,即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的多主體合作不具有對增量式資源投入的依賴性。

項目性質通過合作特征和關系質量間接影響合作效果,影響路徑具有多元性,且存在鏈式、多重中介效應。項目社會輿論不僅依次通過合作態度和溝通間接影響合作效果,還通過信任間接影響合作效果。該結果表明區別于私人項目,社會輿論已深刻影響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實踐的過程和結果,影響效應具有規模性和持續性特征。該結果與朱正威[112]及何地等[113]的社會輿論對風險溝通效果的影響研究結果相一致,不同的是本文明確了社會輿論影響合作效果的具體路徑。但項目風險和收益對合作效果的影響均不顯著。進一步的分析結果顯示:風險和收益交互項對合作態度和效果的影響不顯著;社會輿論和信任在項目風險對合作態度和合作效果影響中的調節作用也不顯著。該結果與已有研究不同,一方面,可能源于本文項目風險和收益數據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影響了檢驗結果;另一方面,可能表明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中風險與收益感知并不會對風險溝通效果產生影響,實踐中風險收益特征呈現高度競爭性的項目(如低風險-高收益和高風險-低收益的項目)卻取得同樣的風險溝通結果的現象,為該結果提供了部分支持。

七、結論與啟示

本文將包容性風險治理理論與網絡治理理論相結合,認為新時期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有效性是多元利益主體協同合作的結果。據此,本文關注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多主體合作效果,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從而為新時期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有效性研究提供包容性風險治理與網絡治理視角下的解釋框架。

1.主要結論

主體合作特征(合作態度和能力)和項目性質(項目社會輿論)、關系質量(信任、溝通和公平)是新時期顯著影響風險溝通有效性的核心要素。其中,主體合作特征和主體間關系質量在項目性質對風險溝通效果的影響中發揮重要中介作用:合作態度和能力通過溝通影響風險溝通效果;項目社會輿論對風險溝通效果的影響路徑多元,并存在鏈式、多重中介效應:其不僅依次通過合作態度和溝通的鏈式中介影響風險溝通效果,還通過信任第三中介變量影響風險溝通效果。

本文的研究貢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本文運用質性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識別了新時期風險溝通有效性影響因素,驗證了項目性質、主體特征和主體間關系質量對風險溝通多主體合作效果的影響機制,構建了新時期風險溝通有效性的解釋框架。其次,本文對關系質量解構,并實證檢驗了其構念效度,論證了其核心構成要素對風險溝通有效性的獨立影響,進一步補充了風險溝通主體間關系的研究,完善了風險溝通多主體合作過程對結果的影響機制的理解。再次,發現了項目社會輿論的鏈式、多重中介的影響路徑。最后,為風險溝通多主體合作過程和結果研究提供了實證支持。

本文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首先,本文基于對單個省區三個大型地方政府公共項目的主觀感知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結果,探討了三類核心因素對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有效性的影響,受樣本和數據的限制,本文結論的外部解釋力有限。其次,本文以“信息飽和”為標準對扎根理論所需資料進行理論抽樣,所獲信息雖在所選案例范圍內達到飽和,但隨著案例數量和類型的增加,存在析出其他潛在變量的可能。最后,本文側重于組織視角的風險溝通主體合作研究,綜合樣本量和模型簡潔性的考慮,未能將個體維度的人口統計特征因素納入模型;對項目風險與收益對合作效果的影響機制有待進一步檢驗。未來的研究可進一步拓展項目的區域、類型和案例數量,結合客觀數據,驗證本文結果的穩健性;也可進一步挖掘其他潛在因素從而完善本文解釋框架。

2.管理啟示

“以關系為本”發揮關系質量“黏合劑”作用是新時期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有效性實現的關鍵。信任、公平、溝通等主體間良性互動作為主體間的“黏合劑”,對促進多主體有機合作的實現發揮重要作用。由此,強化關系質量管理是新時期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的首要之務。實踐者應在原有以“信息”和“受眾”為基礎的技術管理上,進行“以關系為本”的關系質量管理,從關系質量的不同側面構建多維的關系質量管理機制,包括信任機制(如機會主義行為規制機制)、公平機制(在風險收益分配、真實風險信息披露、決策過程參與及表達、交往互動中彼此尊重等方面的公平性保障機制)、溝通機制(正式與非正式溝通機制)、沖突管理機制等。

培育合作主體、促進個體良性互動是新時期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有效性實現的基礎。新時期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有效性的實現不僅需要宏觀制度上的轉變,還需要微觀個體自合作之初的努力:參與者應當自合作伊始重視與其他主體互動時的自我表現,防止進入針鋒相對(Tit-for-Tat)的惡性循環。在風險溝通之外,應當鼓勵個體參與者積極開展多主體協同治理的重復性實踐,漸進地積累多主體協同經驗、培育多主體協同能力,從而促進合作態度和能力提升,進而為關系質量發展、各主體的有效充分參與提供保障。另外,政府仍然是我國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的核心資源投入主體,在資源投入時應注重投入產出比分析,避免低效率投入。

重視項目社會輿論治理是新時期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有效性實現的必要保障。大型公共項目公共性的本質特點決定了社會輿論探討的廣泛性和影響效應的規模性。社會輿論對風險溝通的影響已涵蓋風險溝通全程,標志著新時期大型公共項目的風險溝通必須與社會輿論治理相伴而行。因此,重視項目社會輿論治理,關注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為代表的新媒體輿論對風險溝通進程的影響,并在其對風險溝通效果影響路徑的關鍵節點進行及時干預,已成為新時期大型公共項目風險溝通的必備策略。

參考文獻:

[1][40][84][98][104]朱正威,王瓊,郭雪松.工程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探析——基于公眾“風險-收益”感知視角的因子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61-68.

[2][12][27]INTERNATIONAL RISK GOVERNANCE COUNCIL (IRGC).Involving Stakeholders in The Risk Governance Process [EB/OL].Lausanne: EPFL International Risk Governance Center, (2020-01-02)[2021-03-15] https://www.epfl.ch/research/domains/irgc/concepts-and-frameworks/focus-on-stakeholder-involvement/

[3][13][23][24][25][28]RENN O, SCHWEIZER P J.Inclusive Risk Governance: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to Environmental Policy Making[J].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Governance, 2009(19): 174-185.

[4][14][26][29]INTERNATIONAL RISK GOVERNANCE COUNCIL (IRGC).White Paper on Risk Governance: Towards an Integrative Approach[M].Geneva, Switzerland: IRGC, 2005:51.

[5][30]柳恒超.風險溝通與危機溝通:兩者的異同及其整合模式[J].中國行政管理,2018(10):118-122.

[6]VAN BUEREN E M, KLIJN E H, KOPPENJAN J.Dealing with Wicked Problems in Networks: Analyzing an Environmental Debate from a Network Perspective[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3, 13(2):193–212.

[7][32][37]GLASBERGEN P.Managing Environmental Disputes: Network Management as an Alternative[M].United States: Kluwer Academy Publishers, 2016:1-17.

[8][38]LI Y, KOPPENJAN J, VERWEIJ S.Governing Environmental Conflicts in China: Under What Conditions Do Local Government Compromise? [J].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6, 94(3):806-822.

[9]郭紅欣.論環境公共決策中風險溝通的法律實現——以預防型環境群體性事件為視角[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6):103-109.

[10][39]ABBASI A, KAPUCU N.A Longitudinal Study of Evolving Networks in Response to Natural Disaster[J].Computational & Mathemat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2016, 22(1):47-70.

[11][21][47][48][66][72][77][85][97][107][109]劉波,楊芮,王彬.“多元協同”如何實現有效的風險溝通?——態度、能力和關系質量的影響[J].公共行政評論,2019,12(5):133-153,214-215.

[15]INTERNATIONAL RISK GOVERNANCE COUNCIL (IRGC).Introduction to the IRGC Risk Governance Framework.Revised Version.[EB/OL].Lausanne: EPFL, IRGC, 2017.[2021-03-15] https://www.epfl.ch/research/domains/irgc/concepts-and-frameworks/page-139715-en-html/.

[16][42][59]RENN O, WEBLER T, WIEDEMANN P.Fairness and Competence in Citizen Participation: Evaluating Models for Environmental Discourse[M].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3:339-367.

[17][43]GRKE A, RUHRMANN G.Public Communication between Facts and Fictions:On the Construction of Genetic Risk[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003, 12(3):229-241.

[18][44]王超群.環境抗爭事件中的風險溝通與政府信任重建——以廣東清源群體性事件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42-48.

[19][45]CAIRNS G, DE ANDRADE M, MACDONALD L.Reputation, Relationships, Risk Communication, and the Role of Trust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mmunicable Disease: A Review[J].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2013, 18(12):1550-1565.

[20][46]PATON D.Risk Communication and Natural Hazard Mitigation: How Trust Influences Its Effectiven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 2008, 8(1/2): 2.

[22]COVELLO V T, SANDMAN P M.Risk Communication: Evolution and Revolution[M].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164-178.

[31]張玉磊,朱德米.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中的利益相關者參與:行動邏輯與模式構建[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8,19(5):70-81.

[33]EMERSON K, NABATCHI T, BALOG S.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12(1):1-29.

[34][53]PROVAN K G, HUANG K, MILWARD H B.The Evolution of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and Organizational Social Outcomes in a Centrally Governed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Network[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9, 19(4):873-893.

[35][41]田玉麒,陳果.跨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20,21(2):95-102.

[36]ANSELL C, GASH A.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8(18):543-571.

[49]ATHANASOPOULOU P.Relationship Quality: 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9, 43(5/6):583-610.

[50][57][94]FYNES B, DE BURCA S, MARSHALL D.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04, 10(4-5): 179-90.

[51][91]KLIJN E H, STEIJN B, EDELENBOS J,et al.Trust in Governance Networks: Its Impacts on Outcomes[J].Administration & Society, 2010, 42(2):193-221.

[52]MORGAN R M, HUNT S D.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Journal of Marketing[J], 1994, 58(3):20-38.

[54][93][110]劉波,李娜,李巧意,等.環衛服務外包中合作管理、關系質量與外包效果關系研究——以深圳市為例[J].管理評論,2016,28(2):197-209.

[55]ANDERSON J C, NARUS J A.A Model of Distributor Firm and Manufacturer Firm Working Partner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 54(1):42-58.

[56]LAGES C, LAGES L F, LAGES C R.The RELQUAL Scale: A Measure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Export Market Ventur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58(8):1040-1048.

[58]COVELLO V T, SLOVIC P, VON WINTERFELDT D.Risk Communication: A Review of Literature[J].Risk Abstracts, 1986, 3(4):172.

[60][62][64][69][95]BESLEY J C, OH S.The Impact of Accident Attention, Ideology, and Environmentalism on American Attitudes toward Nuclear Energy[J].Risk Analysis, 2014, 34(5):949-964.

[61][65]COLQUITT J A, CONLON D E, WESSON M J,et al.Justice at the Millennium: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25 Years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Research[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1, 86(3):425-445.

[63]KUMAR N, SCHEER L K, STEENKAM P.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Interdependence on Vulnerable Reseller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5, 32(3):348-356.

[67][68][70][73][78][96][108]姚引良,劉波,王少軍,等.地方政府網絡治理多主體合作效果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0(1):138-149.

[71][74]HUXHAM C.Collaborative Capability: An Intra-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on Collaborative Advantage[J].Public Money & Management, 1993, 13(3):21-28.

[75]MCGUIRE M, SILVIA C.The Effect of Problem Severity, 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and Agency Structure on Intergovernmental Collaboration: Evidence from Local Emergency Management[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10, 70(2):279-288.

[76][79][80][111]VAN HOOF B, THIELL M.Collaboration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Mexico[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4, 67:239-248.

[81][82]LI F.Energy-Efficient Network Cooperation Joint Resource Configuration in Multi-RAT Heterogeneous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J].Electronics Letters, 2016, 52(16):1414-1416.

[83]FISHBEIN M, AJZEN I.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75:335-381.

[86][88]毛慶鐸,馬奔.鄰避風險認知偏差與溝通——社會判斷理論的視角[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7(5):22-28.

[87]李普曼.公眾輿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26.

[89][112]朱正威,王瓊,呂書鵬.多元主體風險感知與社會沖突差異性研究——基于Z核電項目的實證考察[J].公共管理學報,2016,13(2):97-106+157-158.

[90][113]何地.基于風險社會放大框架下的社交媒體使用對公眾風險感知的影響研究[J].新聞界,2016(18):45-52.

[92]TSAI W, GHOSHAL S.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41(4):464-476.

[97]張旭梅,黃河,劉飛.敏捷虛擬企業——2l世紀領先企業的經營模式[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75-78.

[99]金兼斌.網絡輿論調查的方法和策略[J].河南社會科學,2007(4):118-122.

[100]PROVAN K, MILWARD H.Do Networks Really Work?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Public-Sector Organizational Network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1, 61(4):414-23.

[101]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LEE J Y,et al.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 88(5): 879.

[102]BYRNE B.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AMOS: Basic Concepts, Applications, and Programming [M].New York: Routledge, 2016:69-226.

[103]溫忠麟,張雷,侯杰泰.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

[105]溫忠麟,吳艷.潛變量交互效應建模方法演變與簡化[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8):1306-1313.

[106]王剛,張霞飛.風險的社會放大分析框架下沿海核電“去污名化”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7(3):119-125.

How to Achieve Effective Risk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Evidence from

LargeScale Public Projects at Local Government

Liu Bo / Yang Rui / Wang Bin

Abstract:Multiactor engagement is the latest exploration of risk communication of largescale public projects at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new era.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clusive risk governance and network governance, in this paper, we argue that effective risk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era is the result of the collaboration of multiple actors; however, few studies paid attention to the collaboration of those actors.The analysis of survey data gathered from largescale public projects in Shanxi province enabled by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of grounded theory and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shows that: a) the nature of the projects, the collabo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ors,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between the actors are the core factors that affect risk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significantly in the new era; b) the influencing path of the nature of the project has chain and multiple mediating effects in that it impacts the risk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through the collabo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ors and the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sequence.Being “relationshiporiented” and giving play to the role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as the “glue” among actors, cultivating collaborative actors, and valuing the governance of the public opinion of projects, are the main approaches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risk communication of largescale public project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LargeScale Public Project; Risk Communication; MultiActor Collaboration; Effectiveness; Network Governance

(責任編輯 王 玉)

猜你喜歡
效果
按摩效果確有理論依據
保濕噴霧大測評!效果最驚艷的才20塊!
好日子(2021年8期)2021-11-04 09:02:46
笑吧
迅速制造慢門虛化效果
創造逼真的長曝光虛化效果
四種去色效果超越傳統黑白照
抓住“瞬間性”效果
中華詩詞(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4
期末怎樣復習效果好
模擬百種唇妝效果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02:11:50
3D—DSA與3D—CTA成像在顱內動脈瘤早期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比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伊人AV天堂|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9|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狠狠综合久久|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91在线中文|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欧美黄网在线|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免费国产福利|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亚洲aaa视频| 日本色综合网|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日本国产精品|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亚洲区第一页|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成人免费一级片| www.91中文字幕| a毛片免费看|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五月激情网|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午夜视频www|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亚洲无线观看| 久久免费视频6|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538国产在线| 成年A级毛片|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va在线|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毛片网站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