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于2005年8月15日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提出的科學論斷。
今天,習近平同志的這一論斷已經成為指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為中國邁向生態市場經濟提供了理論支持,為實現城鄉兩元文明共生、城鄉均衡發展的中國特色城鎮化模式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2017年10月,該理論寫入中共十九大報告,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隨著人類社會工業化的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現象十分嚴峻。這使得人們在享受工業化成果的同時,也飽受環境惡化帶來的報復。綠色植被減少使土壤沙化,霧霾、沙塵暴成為人們避之不及的噩夢;空氣、水體等環境污染使得各種癌癥高發,傳染病流行;溫室效應造成的極端的災害性天氣,摧殘著老弱的生命……
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目前已經初見成效。習近平同志倡導的“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正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展現出美麗的畫卷。因此,我們應當更深刻地理解青山綠水對可持續發展和人們身心健康具有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環境污染給人類造成的危害,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踐行生態文明的理念,努力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策劃/執行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