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提出“碳達峰”“碳中和”。何謂“碳達峰”“碳中和”?與夏季養生又有什么關系呢?
什么是碳中和、碳達峰
碳中和、碳達峰中的“碳”,都是指人類在生產生活活動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在某一個時間點達到歷史峰值,這個時間點并非一個特定的時間點,而是一個平臺期,其間碳排放總量依然會有波動,但總體趨勢平緩,之后碳排放總量會逐漸穩步回落。碳中和則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通過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產業調整等予以抵消掉,達到“凈零排放”的目的。
科學數據證明,當前嚴重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氣候變化,主要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所致。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在于“控碳”,其必由之路是先實現碳達峰,而后實現碳中和。2020年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我國向世界鄭重承諾: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隨著夏季溫度逐漸升高,隨之而來的空調辦公、空調出行、夜宵燒烤、跨季節水果上市、泡澡消暑、采購新夏裝等辦公和生活元素也漸漸增多。但是,這些元素的背后往往會造成二氧化碳排放,而且對健康不利。養生專家呼吁,夏季天熱要更加注重環保。這不僅是一種良好的社會行為,更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夏季空調26攝氏度防寒邪
在很多人看來,炎熱的夏季,只有空調才能帶來周圍環境的涼爽,而且溫度低一點更爽。其實,讓空調保持在26攝氏度恒溫狀態,不僅可以緩解電力供應危機、對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做出貢獻,還可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造成的身體不適。
我們在辦公室或者家里讓空調的冷風吹著自己的時候,風寒之邪已經有了可乘之機。夏季人體的毛孔因為生理排熱需求而張開,尤其是我們腦后和頸部的穴位,更是感受風寒之邪的常見“標靶”。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醫師夏公旭介紹說,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風邪是自然界最容易致人生病的因素之一。空調溫度過低極容易被風寒之邪侵擾。因為人體的后腦部位分布著豐富的神經和毛細血管,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腦后還有著兩大重要穴位,即風府和風池。
風府穴所在的位置位于腦后發際正中直上3厘米處,是頭部最薄弱的地方之一。風寒之邪從這里經過,人體會出現頭痛、惡寒、咽喉腫痛、頸脖僵直等癥狀,嚴重的可引起中風。
我們的肩膀在夏季也容易裸露在外,肩上的兩個肩井穴一旦被風寒之邪侵襲,容易誘發肩周炎等疾患。所以夏季不要把空調溫度調的過低,以免過冷傷身。
少吃肉食防汗臭
夏季忙碌了一天,吃夜宵吃燒烤消暑似乎成了不少人的習慣,其中肉食便是夜宵的主角,但這樣卻不利于環保和健康。以生產1公斤肉排放36.4千克二氧化碳的標準計算,如果每個家庭每月少吃1公斤肉,將減少二氧化碳36.4千克;一年12個月少吃12公斤肉,將減少二氧化碳436.8千克。有統計顯示,每生產1公斤肉類排放的二氧化碳,相當于開車3小時;而飼養和運輸1公斤肉所需的能源,可以讓一個100瓦的白熾燈泡連續亮3個星期。
素食減碳已成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熱議話題。夏季少吃肉,為地球降降溫,也給自己減減重。例如每周少吃一頓肉,每天少吃一塊肉,對大家來說不難做到,也符合夏季養生的法則。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皮膚科主任中醫師杜長明介紹說,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出汗的情形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患者病情的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不可不細察。中醫“十問歌”的第一句便是“一問寒熱二問汗……”汗來自體表汗腺的分泌物,汗腺的分泌物本沒有味道,但是在與皮膚接觸后加上細菌的“加工”,汗味就出來了,細菌又常以皮膚分泌的油脂為食,隨著油脂的分解,味道就會變得令人不快,容易出現汗臭。而且夏季喜歡吃肉的人更容易出現中醫所說的痰濕體質,使皮膚油脂增多。
因此,夏季養生最好少吃肉。此外,夏季天熱人們情緒容易焦躁,更需要多吃素食,因為肉類中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過多攝入不利于血管健康,容易引起血壓增高,導致人的情緒不穩定。
吃時令水果更營養
夏季是很多新鮮水果上市的旺季,市場供應量增大,價格也逐漸親民。這個時候很多人為了減肥而選擇更多地攝入水果。但是如果喜歡吃反季節的水果,不但不環保也不利于健康。
很多反季節水果都是大棚種植,大棚中的溫度和濕度較高,不利于農藥降解,使大部分殘留在果物上。體內長期積累微量農藥,久之會對人的肝腎造成損害,引起貧血、脫皮,甚至白血病。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食療藥膳專家王東旭主任中醫師介紹說,中醫講究順時養生,在適當的季節吃適當的食物才是養生之道。而且跨季節水果通常需要長途運輸,運輸中會造成一定的營養損失。一些水果中天然的抗癌物質和酶在運輸過程中也會被破壞。而食用本地出產的時令水果更天然更健康更新鮮,儲藏和運輸時也會消耗更少的能源,自然也更環保。
淋浴省水更健康
芒種節氣后,中國華南、東南季風雨帶穩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先后進入梅雨季節,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在這濕熱的天氣里,泡個澡對很多人來說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用浴缸泡澡耗水量較大,從環保的角度看,最好是用花灑淋浴。目前很多家庭使用的電熱水器是耗電量較大的家用電器,采用淋浴的方式洗澡比盆浴節水節電,最高可降低三分之二的費用。而且淋浴洗澡在夏季更利于健康。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醫師夏公旭介紹說,浴缸泡澡的時候全身都被較高的水溫覆蓋,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會提升人體的陽氣,促進氣血經絡運行,可使人的血管擴張,但低血壓的人容易出現腦供血不足,發生虛脫。
泡澡的時間一般比淋浴時間長,肌膚長時間浸泡在熱水中,穴位表面的皮膚媵理會逐漸張開,較熱的水溫會加速肌膚天然保護油脂的分解,進而破壞肌膚的水油平衡和天然保護屏障,這樣,水分大量流失卻得不到補充,肌膚會越來越干燥甚至瘙癢。這也是很多人夏季皮膚容易出現干癢癥狀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