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褚鈞舒 岳紅梅
糖尿病是在遺傳、環境因素相互作用下引起的一組以慢性高血糖為共同特征的代謝異常綜合征。隨著病情的逐步發展,患者出現多系統損傷,導致眼、腎、神經、心臟等組織發生慢性進行性病變,從而引發功能缺陷。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護理模式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開展的系統性整體護理措施。飲食治療是一種基礎治療方法,無論患者病程長短、病情輕重,都應該堅持飲食療法,能夠有效控制病情發展。針對患者開展個性化飲食護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了解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大多數患者由于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會使各個器官組織出現慢性損傷。患者發生糖尿病的原因有兩點,一種是遺傳因素,一種是環境因素。大多數患者會出現多飲、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癥狀,在臨床上被稱作“三多一少”,屬于典型癥狀。一般1型糖尿病患者較為常見,2型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疲勞無力、肥胖等癥狀;若2型糖尿病患者未及時治療,體重也會隨之下降。1型糖尿病患者年齡較小,多數患者小于30歲,且患者發病急,以酮癥酸中毒為主要癥狀。2型糖尿病患者以中老年人群居多,且體型肥胖的人群更易患上2型糖尿病,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患者發生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癥狀。與1型糖尿病相比,少數2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期不會出現任何癥狀,患者會出現輕微乏力、口渴的問題。
糖尿病患者如何治
加強患者知識教育通過疾病教育,能夠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增強疾病控制的信心。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患者積極配合,能夠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自我監測血糖通過使用血糖監測儀器,患者能有效監測自身血糖水平。若患者血糖穩定,需要每天堅持監測至少4次,如果血糖情況不穩定,需要每天堅持檢測8次。
飲食和運動治療若糖尿病患者病情較輕,可通過飲食治療有效控制;運動治療適宜于身體狀況較好的患者。適當增加體力活動能提高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患者在運動時要量力而行,避免高強度運動。建議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當的有氧運動,如散步、快走或游泳。
藥物治療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需要服用降糖藥或使用胰島素。但長期使用胰島素可能會使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比如出現低血糖問題。
糖尿病患者如何調理飲食
1.蛋白質的攝入。糖尿病患者應限制蛋白質的總量攝入,按照標準體重進行計算,確保在限制的范圍內有效提高優質蛋白的比例。若患者同時出現腎病,更要控制蛋白質的攝入量,確保攝入與排出平衡,促進腎臟功能恢復。
2.氨基酸與能量的攝入。患者要攝入必要的氨基酸,在能量供給方面,也應保持充足,維持低蛋白膳食,才能確保患者體內供需平衡。
3.水分的攝入。糖尿病患者在疾病后期會發生腎臟問題,因此要限制水分的攝入,以免使腎臟負擔加重。但當患者出現發熱、嘔吐、腹瀉等癥狀時,可以適當多補充水。
4.鈣磷離子的攝入。當人體腎臟受到損傷時,對磷的排泄能力會隨之降低。由此,腎臟功能障礙患者體內血磷升高,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而血液中鈣濃度降低,會導致人體出現骨質疏松問題。由此,糖尿病患者應增加鈣的攝入量,控制磷的攝入。在飲食方面,應攝入低蛋白食物,才能有效對糖尿病進行控制。
總之,糖尿病患者加強飲食護理,才能確保吃得健康有效,降低血糖,改善癥狀。同時,通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幫助患者掌握糖尿病控制的有效方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應加強運動鍛煉,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出現嚴重癥狀時應及時就醫檢查,及時接受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
附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哪些食物?多吃高纖維食物,如玉米、小麥、白菜、韭菜以及豆制品;多吃含糖量低的食物,如冬瓜、南瓜、青菜、西紅柿等;多吃含鈣量高的食物,如蝦皮、海帶、牛奶等;多吃富含硒的食物,如魚類、香菇、芝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