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靜

“工匠精神”的弘揚和培育,對于中國制造強國戰略的實施具有豐富的現實意義。職業教育肩負培養高素質技能工匠人才的重要職責,本文在探究“工匠精神”新時代意義和現實培育問題的基礎上,探析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徑,為中國制造強國戰略的實施培育合格的高素質技能工匠人才。
根據辭海的解釋,“工匠”指的是有一定工藝專長的匠人。當今時代,我們仍然需要和呼吁“工匠精神”的回歸,需要對產品的精益求精和一絲不茍的職業態度。“工匠精神”的弘揚和培育,對于中國制造強國的實施戰略具有豐富的現實意義。
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呼吁及引導“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傳承,但如何加快政策和制度的落實、保障“工匠精神”的傳承是亟待解決的一個難題。無論是政府還是學校都應當出臺高素質技能工匠人才培育的相關保障政策和制度,采取相應的獎優政策、實踐以“職業精神和素養作為擇優選擇實習崗位”的條件等制度、完善創新發展機制等措施保證國家相關政策和導向的落地。
我們不得不承認,“工匠”的社會地位不夠。千百年來人們形成的觀念和認知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還存在很大的偏頗,“學而優則仕”“勞力者治于人”等觀念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價值取向及擇業敬業的意向,也影響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在現代產業發展與傳統工藝匠技經歷時代發展給予的交融與涅槃的關鍵時期,厚植孕育“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已經迫在眉睫。
人才培養模式受長期以來形成的教育觀念的影響,許多高職院校沒有擔當起培養“工匠”的責任,一味模仿普通教育的模式,重理論、輕技能,重知識、輕實踐,未能形成真正適合“工匠”發展的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目標也有失偏頗。一是校園文化。很多高職院校和師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及重視程度不夠,對“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乏足夠的重視,校園文化氛圍不夠濃厚,“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揚需要足夠的職業教育理念及校園文化的支持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二是保障措施。很多高職院校無論是在硬件上還是在軟件上都很難開展“工匠”的培育。多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并沒有相關課程融入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中;缺乏“工匠型教師”,無論是從教學方法還是從教學內容來講都很難有所突破和創新,導致對學生育人的力度不夠,很難將“工匠精神”有效融入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培養中;僅從校內課程學習中對“工匠精神”的了解并不足以讓學生真正理解及踐行“工匠精神”,長此以往,會造成學生工匠意識淡薄、職業發展動力不夠、從業熱情不高,難以達到“工匠精神”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工匠人才、為新時代制造強國戰略的實施做好人才儲備的培育目標。
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社會、學校、企業與學生四個層面聯動,
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以此提高學生職業精神和素質,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由此企業產出也會更為高效與高質,從而為供給側改革與中國制造2025 貢獻力量。
積極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工匠精神”在我國有深厚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從先秦時期的魯班、李冰到三國時代的馬鈞,從流傳下來的精湛工藝到享譽世界的藝術作品,無不彰顯出我們國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工匠精神”。當今社會尤其需要倡導“精益求精、創新實踐”的職業精神和情懷。高職院校應不斷加強校園文化氛圍、實訓基地文化、理論教學區文化的建設,發揮校園隱性教育資源的影響作用,在校園櫥窗、班級墻、企業文化等方面進行體現,加強學生對職業精神的理解,弘揚“工匠精神”或表彰技能典型,營造校園惜才重才的氛圍。把學生“工匠精神”培育根植于育人全過程,進而為企業提供職業素養合格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工匠人才;把“工匠精神”作為現代產業發展的思想基礎,并將其融入企業文化價值觀的建設中去。
實施國家+政府+企業+職業院校多層次、全方位的“工匠中國戰略”。以建設質量強國與構建21 世紀高技能人才隊伍為總目標,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市場競爭作用、企業主體作用和職業院校基礎作用,完善以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為重點環節的專業人才、技能人才工作機制,使專業人才與現代工匠成長有通道、發展有空間、社會有地位。特別是在人才測評政策和環節中,要摒棄“唯學歷”“唯職稱”的制度,讓工匠精神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下得到更好發揮,把具有職業精神和素養的高技能人才培養作為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優先內容。
職業院校應組建一支由專業教師、行業專家融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團隊成員之間取長補短,提高理論和實踐水平,授課時傳遞“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精神;嘗試校企共同開發專業崗位課程,在課程開發中積極吸納企業崗位師傅參與;在課程標準制定、課程評價設計等環節融入愛崗敬業等工匠精神要素;在學生評價中,引入企業師傅、企業項目經理評價指標,改變傳統以校內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形成由學校教師、企業師傅和企業管理人員多方參與的學生評價機制;同時,給教師和學生去企業、公司學習、實習的機會,讓學生獲得親身的實踐經驗,才能真正使教師和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和職業素養得以升華。
技能大賽不但是檢驗人才培養的一種有效方式,還能夠引領職業院校專業建設與課程改革,是促進專業教學與“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用企業、行業標準檢驗學生崗位勝任力,也可以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企業文化和職業素養融入育人過程的有效方式。通過競賽,考查參賽選手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技術技能水平和創業能力,是展示職業教育改革成果、傳播“工匠精神”、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推動從業人員整體水平的有效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