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前
當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數字技術正與金融業務深度融合,不斷改變傳統金融發展模式,持續推動金融服務創新與價值升級。金融科技已成為我國金融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與新動能。
第三方支付發展迅速,改變了傳統的中央銀行—商業銀行的支付體系,突破了金融專網的約束,從開放的商業、社交網絡衍生出一個具有較強普適性和泛在性的支付網絡,使支付更加方便快捷。借助“互聯網+”,互聯網貨幣基金規模快速增長,甚至超過大型商業銀行的個人活期存款。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智能投顧、智能投教、智能投研、智能投資、智能風控、算法交易、量化交易等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風控更強的新型業態及服務不斷涌現。云計算服務具有隨需而用、部署方便、伸縮性強、使用成本較低等優勢,在金融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股權、債券、票據、收益憑證、倉單等金融資產交易上,應用區塊鏈技術,不僅無須第三方中介的參與即可發起交易,進行資產轉移和資金的清結算,還可以為資產持有和交易提供無可爭議的一致性證明,避免偽造假冒,解決信任問題。證券數字化及去中介化業務處理將可能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革命。新興技術還對貨幣的演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出現了不同于傳統的新型貨幣:數字貨幣。目前私人數字貨幣數千種。順應數字化趨勢,法幣數字化已成為數字新時代最重要的貨幣金融變革,正引起各國中央銀行、業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國際清算銀行(BIS)的問卷調查顯示,在未來三年中,發行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中央銀行可能將覆蓋世界五分之一人口。CBDC時代即將到來。
風險往往與創新相隨。金融科技也帶來了新型風險。在技術層面,金融科技的“網絡效應”、“規模效應”、“長尾效應”是把雙刃劍,風險爆發時這些效應可能會反過來放大風險的傳染和影響面。比如互聯網金融業務的跨域經營增大了監管難度,互聯網的無邊界性將使得風險傳播速度更快,傳染途徑更復雜,涉及主體更廣泛,風險控制與處置更加困難;網絡融資的網絡效應和長尾效應放大了風險的傳染性;智能交易算法的趨同性可能會加重金融市場的羊群效應和順周期性,算法編程設計錯誤、模型缺陷或導致交易系統異常,引發金融市場風險。
在產品層面,一些金融科技產品的系統重要性程度日益提高,潛在的負外部性越趨突出。比如,某些互聯網貨幣基金規模已超過了大型商業銀行的個人活期存款。從市場比重看,系統重要性凸顯,存在“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風險隱憂。金融科技產品的算法鴻溝也值得重視。算法通常是隱秘的,或是專利,或是商業秘密。即便公開,也因技術門檻,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懂。這就形成新的數字鴻溝。不懂算法的人群在利益受損時有可能并不知情,即便知情,也可能無力舉證和對抗。
在服務層面,違法違規活動若與云計算服務相結合,可能對監管執法工作帶來挑戰。比如,難以對調查對象實施技術層面的穿透。云服務模式下,客戶交易終端信息指向云端,相關不法機構和個人猶如穿了一層“隱身衣”,增大了穿透調查幕后交易人真實身份的難度,也增大了調取資料的難度。云服務商可能以超越法律授權、法律文書不齊全等為由拒絕配合或者拖延提供有關資料。由于對調查對象云上數據全貌不掌握,監管部門往往難以提出全面完整的調查數據需求,且云服務商一般不支持調取歷史數據。調取資料期間,調查對象可能有所察覺,對云上資料和文件進行刪除或修改。
在機構層面,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的邊界越趨模糊,科技創新風險與金融創新風險容易相互傳染和共振。近年來,科技企業憑借自身技術優勢,成為金融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在某種意義上,科技企業崇尚的創新性、前沿性與金融業務強調的穩健性、審慎性之間存在著一定沖突。為追求快速發展,一些科技企業的風險偏好往往較高,樂于甚至是急于將尚不成熟的技術或理念運用于金融創新,試錯的勇氣可嘉,但也不免帶來潛在風險。尤其是組織邊界的模糊以及內部控制的缺位,容易導致金融創新風險與金融科技風險相互混雜,相互傳染,放大系統性金融風險。
在基礎設施層面,金融科技的發展推動金融基礎設施深刻變革。金融科技的顛覆性不僅在于對金融業務流程的改造,還在于對金融基礎設施層面的變革和創新,如基于移動支付技術的多層支付體系、基于互聯網的另類資產交易平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交易網絡系統,其中有些還沒有被監管完全覆蓋。隨著交易規模的增長,它們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不可小覷。
防控金融科技風險,要堅持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審慎監管并重。在微觀審慎監管方面,對相關機構進一步加強資本金、業務范圍、公司治理、內控機制、信息披露、消費者保護等一系列審慎性要求。在宏觀審慎監管方面,研究探索把規模較大、具有系統重要性特征的金融科技業務納入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對其進行宏觀審慎評估,防范系統性風險。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統籌監管。嚴格限制和規范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從制度上規范隔離實業板塊和金融板塊。
要堅持機構監管和功能監管相結合。加強對金融科技企業的銷售行為、交易行為、投資行為等各類金融活動的監管,強化功能監管,消除監管套利。以“實質重于形式”為原則,對各金融科技產品實施穿透式監管,向上穿透金融產品的最終投資者和風險承擔者,向下穿透金融產品投資的底層資產,明確資金投向,及時識別和處置相關金融風險。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充分保障客戶的資金安全、數據安全、自主選擇權和知情權。加強金融普惠,高度警惕和防止因金融科技發展而給弱勢群體帶來的“數字鴻溝”。
要堅持底線監管思維。堅決取締非法金融活動,強化金融風險源頭管控,加強金融領域準入管理,清理整頓各類無照經營和超范圍經營金融業務,未經金融管理部門批準,不得從事或變相從事金融業務。明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本源,整治各種金融亂象和非法金融活動。
要堅持以監管科技應對金融科技。積極利用監管科技手段,構建高效、實時、智能的系統性風險監測、預警和管理體系,提高宏觀審慎監管效率,有效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以區塊鏈治理區塊鏈,充分運用各類數字技術,提升金融監管的精準性和實效性。
我一直有這么一個觀點: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實質上均是算力突破奇點后,“算法+數據”的體現,無非側重點各有不同。因此,加強金融科技風險防控,還需要從算法和數據兩個維度著重展開。
一是算法監管。從機理看,算法監管的具體內容應至少包括:第一,信息披露,相關主體應披露算法設計、執行、使用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偏見和漏洞、數據來源以及可能對個人和社會造成的潛在危害。第二,解釋,相關主體有義務解釋算法運行原理以及算法具體決策結果。第三,審計,算法系統的設計、測試、運行表現及變動留有記錄,全程監測,留痕可審計。第四,質詢和申訴,確保受到算法決策負面影響的個人或組織享有對算法進行質疑并申訴的權力。第五,完善的內部治理。
二是數據監管。當前,金融科技巨頭已經有了非常龐大的用戶體量、積累了海量的數據、形成了錯綜復雜生態體系。他們利用場景疊加和跨界經營模式,以非市場化方式進行內部資源轉移,在分業監管模式下進行監管套利,對金融資源配置產生了一定的擠出和抑制效應。因此有必要盡早探索建立一種新型的跨界科技監管基礎設施,以監管科技應對金融科技,以互聯互通和大數據穿透式監管應對跨界生態,推動市場主體各歸其位,數據權屬清晰、使用可控,平臺運營規范透明,產品服務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切實保障投資者權益,促進金融科技跨界生態良性發展。
我們深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我國金融科技穩中求進,必將在新發展階段展現新作為。正確認識金融科技,理解金融科技,對待金融科技,是各級領導干部應有的理論素養。此本《金融科技領導干部讀本》著作的出版恰逢其時。它全面介紹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各項金融科技的技術特征、前沿熱點、場景應用和未來趨勢,同時對我國金融科技的頂層規劃、產業集聚、關鍵創新、監管政策進行了深入的介紹與分析,并對各國金融科技的發展現狀做了很好的闡述和總結,最后還匯集了國內外的典型案例,內容豐富,資料翔實,語言生動,充分體現了我國金融科技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孜孜探索與豐碩成果,相信讀者定能從中有所裨益。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