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靜
只有充分行使法律手段,才能在整個社會傳遞“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的強烈信號。
近日,一篇微信推文引起網友熱議。推文中稱,中山大學學生趙某晨在長達半年的時間里,偽造了同學大量不雅聊天記錄和虛假裸照,并將這些內容利用多種渠道大肆傳閱分享,有類似受害遭遇的還有十多名同校女生,一名同校男生也遭污蔑。
6月11日,珠海警方對趙某晨予以行政拘留三日處罰。6月15日,警方組織涉事當事人進行案情通報。6月17日,中山大學發布通報,趙某晨在朋友圈捏造事實誹謗他人,并給當事人造成了名譽損害,中山大學對趙某晨給予開除學籍處分。
盡管此事已經有了一個結果,但輿論的連鎖反應顯然還沒完。據悉,謠言信息早于今年2月就在傳播,十幾名學生被趙某晨造謠誹謗,故事里的他們,成了“小黃文”的主角,成了剪刀手合成照片的當事人。
互聯網世界的虛擬性和隱蔽性,容易讓一些人迷失自我,也助長一些人在社交平臺釋放內心深處的惡意,甚至傷害他人。造謠者三言兩語,輕輕觸屏,就輕而易舉地“改寫”了十幾名同學最青春的時光;受害者左右為難,進退維谷,也無法抹去這段痛苦的經歷。難以想象,這些流傳于社交平臺的“有圖有真相”的不雅八卦吸引了多少好奇的目光,被傳到多遠的遠方。可以肯定的是,其影響有多大,對受害同學們的傷害就有多大。
此次事件的關鍵人物趙某晨,已被警方行政拘留3天,被學校開除學籍,但還是給人一種“違法成本太低了”的觀感。對一個人惡意造謠,或許只是出于一時糊涂或報復心理,但多達十幾名同學被同一個人造謠,可見其行為之齷齪,內心之丑陋。我們不知道其是出于何種心理要對同學下此毒手,但顯然什么都不能成為其開脫的理由。
回頭看,這名敢于直面被造謠的經歷,且愿意公之于眾的同學,無疑是勇敢無畏的。據其介紹,因為這口從天而降的“鍋”,她已患重度抑郁,被焦慮和痛苦淹沒,無法正常學習生活。如屬實,希望學校在處罰趙某晨的同時,也要兼顧受害同學的心理健康,幫他們度過這段時光。
以法律的武器對趙某晨施以嚴懲,是對受害者最好的安撫。根據《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條也規定,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
去年,杭州谷女士取快遞時,被附近便利店老板編造了“女業主出軌快遞小哥”的故事。在警方對誹謗者作出行政拘留處罰后,谷女士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訴。后來,最高檢指導余杭區人民檢察院發出檢察建議:自訴轉公訴,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力挺公民維權并降低其維權成本。今年4月,該案件宣判,分別以誹謗罪判處二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
谷女士和這十幾名不幸的同學一樣,經歷了惡意編造的謠言,遭受身心雙重折磨,但她以“硬剛”的方式直面流言,拿起法律的武器對付造謠者傳謠者,在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傷害她的人受到應有的處罰,整個過程也得到了社會輿論的支持和點贊。
毋庸置疑,這是一起備受關注的公共事件,我們不能讓造謠傳謠者只享受造謠跑火車的快感,而不受到法律的懲罰,更不能給人造謠成本太低、懲罰力度太小的深深無力感。只有充分使用法律手段,才能在整個社會傳遞“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的強烈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