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杰,石 健
(1.清遠市清新區機電排灌總站,廣東 清遠 511800)(2.清遠市清新區城區防汛工程管理所,廣東 清遠 511800)
清遠市清新區位于廣東省西北部,臨近珠三角,素有“廣州后花園”之稱。清新區被確定為廣東省第二批縣域(區級)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考核評價對象,于2020年10月通過廣東省水利廳驗收。為貫徹落實新時期節水優先方針和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清新區加緊促進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把節水型社會建設作為方向性、戰略性舉措來抓,將節水貫穿到生產生活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1]。
經過近1 a多的努力,清新區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初見成效:社會水危機意識增強,愛水惜水節水風尚正逐步形成;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初步理順,節水機制進一步完善;產業結構調整深化,全區用水總量得到控制,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逐年下降;水污染治理初見成效,水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2]。
1) 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制
2019年清新區總用水量為2.63億m3,與2018年相比減少13.04%,比考核目標3.6億m3減少了0.97億m3,使用水總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從水源結構上看,地表水源供水量占總供水的99.26%,地下水源供水量占0.74%。從用水性質來看,占比最大的是農田灌溉用水,達73.12%;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次之,分別占比為14.48%和7.22%,環境衛生用水占比最小,僅為0.02%(如圖1所示)。

圖1 2019年清新區各類型用水結構示意
2) 用水效率得到顯著提高
農業用水方面,自2011年清新區開展省級水利工程示范縣以來,對全區中小型灌區逐步實施節水改造及配套措施,解決了渠道滲漏、最后1 km“卡脖子”的困境,提高了渠系水利用效率,共改善灌溉面積2.53萬hm2,并對中型灌區全部實現用水計量,農業灌溉用水計量率達到87.9%,改造后年節水量約為 3 700萬m3;另外,政府通過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因地制宜發展噴灌、滴灌,集成發展水肥一體化,推廣農機農藝相結合的節水措施,開展節水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用水水平,加快了推進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的建設[3]。
工業用水方面,區政府引導企業推廣先進適用的生產設備和節水工藝,推進工業企業特別是印染、造紙等高耗水行業進行節水技術改造,提高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4],如森葉(清新)紙業有限公司在節水改造過程中升級生產工藝,投入資金116萬元,年節水量約53.25萬m3。鼓勵非重點用水單位開展水平衡測試,申請認定節水型單位或者要求增加用水計劃的用水單位,應當先開展水平衡測試。建設節水型企業、工業園區,樹立行業發展的先進典型,總結推廣優秀企業的成功經驗,促進企業加強節水管理,提高工業用水效率[5],落實工業用水計量,計量率達到100%。
生活用水方面,一是通過全區首批34家節水型公共機構和6個節水型居民小區的創建,開展載體建設培訓講座,宣傳節水活動,全面推廣節水器具,推動政府機構、公共場所及居民家庭使用生活節水器具。2019年底,對清新公園、清新區圖書館等10個公共場所,以及恒信嘉園小區、景湖花園小區等20個居民家庭進行節水器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單位和家庭較好執行了清遠市及清新區關于節水器具使用的要求,節水器具普及率均達到100%。二是實現生活用水管理和計量,小區物業做到管理到位,居民生活用水戶水表計量率達到100%。三是全面實施公共供水管網升級改造,推廣使用綠色環保管材和先進的測漏技術,提高了管網輸送的可靠性,降低了管網漏失率[6],2019年清新區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為9.42%。
通過2015—2019年《清遠市清新區水資源公報》可知,自2015年以來,清新區各類用水指標總體均呈下降趨勢,下降速度逐漸增大。2019年與2015年相比,萬元GDP用水量下降28.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2%(見表1所示)。

表1 清新區2015—2019年各類用水指標用水量
清新區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根據《清遠市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工作2019年度考核實施方案》,2019年考核等次為優秀。創新推行河長制工作手段,通過無人機加強巡河,在各鎮河跨界位置及重要支流匯入干流河口上游處設置水上漂浮物攔截裝置提高清漂效率。
經過近幾年全體水務人員的共同努力,嚴守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水環境治理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7]。2019年,清新區對區內市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濱江逕口和北江芒洲開展監測,監測結果表明,飲用水源達標率為100%,與2018年相比,水質保持穩定達標,鄉鎮飲用水源監測點年均濃度均符合目標水質。對濱江河、禾云河、新洲河、秦皇河、太平鎮大秦水庫等河流及水庫多個斷面進行了常規監測,總體水質較好,清新區劃定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體共有11個,水質類別為Ⅰ~Ⅲ類。每月由清新區環境監測站和廣州分析測試中心對清遠市備用水源龍須帶水庫進行監測,監測結果顯示:該水庫水質為Ⅱ類,每月監測結果均符合水環境功能區目標的要求,達標率為100%。
堅持政府在水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及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8]。2016年根據《2016—2020年清遠市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方案》(清府辦函〔2016〕193號),將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工作當做引導和推動清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社會發展布局優化的戰略舉措。全區認真完成各項指標,近幾年全區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結果均為良好。二是節水工作逐步開展。2019年根據《清遠市清新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成立清遠市清新區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為推進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工作,經區政府領導同志同意,成立清新區節約用水工作領導小組;同年印發了《清新區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清新府辦函〔2019〕106號),全面開展全區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工作。全區進一步落實規劃管理、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和有償使用制度。大力推動節水管理,嚴格用水定額、計劃用水管理、在取水許可、計劃用水和節水載體認定等工作中嚴格執行《廣東省用水定額》,將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納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中,建立健全部門協作制度、水價聽證會制度、水信息公告制度等。
進行工業節水減排工作,調整工業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禁止新建、擴建不符合本地區水資源條件的高耗水、高污染項目[9]。全區有污水處理廠4間,其中,清新與舊城污水處理廠處理標準均滿足《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一級A標準,退水排入黃坑河,黃坑河現狀水質為劣V類,主要污染因子為BOD5、氨氮、總磷、CODCr。根據水質監測資料,清新與舊城污水處理廠退水水質優于黃坑河水質和再生水景觀環境用水控制指標,退水對黃坑河水質有改善作用。全區再生水利用率為39.59%。
1) 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各部門之間的有效配合是建設縣域節水型社會的關鍵[10]。節水型社會建設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政府充分發揮引導職能,加大政策和資金的投入與支持。
2) 嚴控各行業用水定額,加強計劃用水管理。在取水許可申請、節水載體建設和計劃用水審批工作中嚴格執行《廣東省用水定額》,將用水定額作為水資源申請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清查和整理本區內城鎮非居民用水戶名錄,根據《廣東省節約用水辦法》要求,對非居民用水戶開展計劃用水管理工作。
3) 強化用水計量管理。由區水利局定期對取水單位及個人計量設施進行監督,對于未安裝的取水戶,要求限期整改,已安裝的取水戶,完成監督管理工作。農業計量的實施推薦采用遠程實時監控,為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奠定基礎;工業用水采用管網用水戶由供水公司每月抄送,河道取水戶由區水政大隊定期抄送,實時監控用水計量。
4) 實行節水“三同時”管理。為促進建設項目合理用水,節約用水,推動再生水、雨水利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1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廣東省節約用水辦法》等法律、法規,所有符合條件的新、改、擴建工程必須同時配套節水設施,發改、住建和生態環境等部門在立項規劃、初步設計、施工、環評、竣工驗收等環節須配合把關。
5) 建立健全節水制度。體制創新和節水制度創建是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核心,將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納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中,建立健全部門協作制度、水價聽證會制度、水信息公告制度等。
6) 堅持把宣傳引導作為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基礎工作。以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專題宣傳活動為契機,廣泛扎實開展宣傳工作,每年舉辦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大型現場宣傳咨詢活動[12],通過懸掛橫幅、擺放節水宣傳知識展架、設置知識點有獎問答等方式,向群眾宣傳水法和節約用水知識,通過電視、網絡、微信、報刊等媒體宣傳,擴大宣傳面。舉辦節水創建工作培訓,在機關、企業、小區普及創建知識,開展節水進校園活動,充分發揮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效應(見圖2~3)。

圖2 清新區第六小學舉辦節水進校園活動

圖3 2019年清新區節水型社會啟動儀式示意
實施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雖然清新區目前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
1) 區域發展不平衡影響全區節水水平的整體提高。清新區各鎮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均不相同,基礎設施差異較大,在節水管理方面投入、城鎮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及水環境治理等存在較大差異,影響整體節水水平的提高。
2) 節水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推廣工作略顯不足,造成不同行業之間或同行業內部不同企業用水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影響社會整體節水水平。
全區將根據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中遠期目標和任務,繼續部署和落實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各項工作,將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進一步深化。加強水資源保護工作,大力推動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為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清遠奉獻力量。
1) 加快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立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推進農業水權制度建設,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
2) 根據《廣東省節約用水辦法》,對重點用水單位用水情況進行水平衡測試,改進用水工藝、更新用水設備,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
3) 目前全區再生水主要用于生態補水,下一步推廣再生水用于市政綠化用水、娛樂性景觀環境用水及濕地環境用水等。
4) 繼續加強節約用水宣傳工作,營造全民節水的良好氛圍。
建設縣域節水型社會是清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流域水資源問題的戰略舉措,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該工作雖然已初見成效,但仍需全社會各部門和公眾的共同維系,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以區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