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建設美麗鄉村,促進鄉村振興,11月25日,山西省人大表決通過了《山西省傳統村落保護條例》,以法治方式解決傳統村落保護工作中的申報認定、體制機制、規劃管理、保護利用等問題。
山西現存古村落約3500處,登記建檔1736處,中國傳統村落550處,是北方地區傳統村落數量最多、風貌最完整、集聚度最高、類型最豐富的省份。
同時,《條例》規定各級政府要將保護發展資金列入財政預算,探索實施宅基地以舊換新或產權置換辦法,建立傳統村落活化利用運行機制和利益分享機制。成立省級專家指導委員會,派駐專家進村開展技術服務,建立傳統建筑工匠庫,為傳統村落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科技日報2021年12月1日
防治赤霉病不再難 全套療法助麥“戒毒”
近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研究所應用研發的毒素控制關鍵技術,大幅降低了毒素污染程度,解決了小麥豐收帶毒的產業難題,相關技術累計推廣271.3萬公頃,新增產值50.9億元。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研究所研發減毒關鍵技術,建立控病減毒協同的全程管控體系,發明了鐮刀菌毒素標物制備與高通量精準識別關鍵技術,研制出現場無損檢測設備,分分鐘就可以判斷小麥中毒素是否超標。篩選出多種高效抑菌控毒藥劑,并研發出丙硫戊唑醇新藥劑“樂麥寶”,大面積推廣應用表明,使用“樂麥寶”可以減毒75%,用藥量減少10%。同時,他們以解構鐮刀菌毒素毒性功能位點為導向,研發出毒素降解菌劑,對染病的小麥籽粒進行處理,毒素降解率達95%,為污染小麥后續處理提供有效技術。
目前,該技術體系已經被制定為國家農業行業標準發布
南方農村報 2021年11月30日
雙季稻單產1500千克糧食安全得保障
“1509.5千克!”11月26日上午,在廣州市黃埔區新龍鎮洋田村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雙季稻單產1500千克高產攻關黃埔示范基地晚稻測產現場,驗收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宣布了雙季稻的測產結果,現場歡呼聲一片。
晚稻三丘田算數平均單產為726.4千克(每667平方米),加上2021年早稻測產平均單產783.1千克,雜交水稻雙季單產為1509.5千克。
這意味著繼“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2020年提出雙季畝產1500千克攻關目標后,黃埔區成為廣東省首個早稻和晚稻在同一田塊(面積2公頃以上)突破雙季稻單產1 500千克的地區,也標志著黃埔區科技農業邁上新臺階,“藏糧于技”戰略取得了新落實,糧食安全得到保障。
農業科技報2021年11月29日
妙用“吃鹽植物”鹽堿地變良田
自21世紀初,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員田長彥就帶領一支研究團隊在數百種鹽生植物中,最終篩選出鹽地堿蓬等多種優質抗鹽堿植物。“鹽地堿蓬是一種‘吃鹽植物。”田長彥說,在其他作物都不能生長的鹽堿地上,鹽地堿蓬卻通過“吃鹽”茁壯成長“,不僅每667平方米能生產一噸多的干物質,還能帶走數百千克的鹽”。
鹽地堿蓬的特性不僅在克拉瑪依,還在新疆喀什、和田,甚至在寧夏、內蒙古等地得到驗證。一些原本寸草不生的重鹽堿地,在種植“吃鹽植物”三四年后,逐漸被改良為正常農田。
令研究團隊興奮的是,除了能降低土壤鹽分,鹽地堿蓬等“吃鹽植物”還能當蔬菜、做成飼料,甚至用于鹽堿地綠化。
山西科技報2021年11月25日
山西全面振興太行革命老區發展
近日,山西省政府出臺《關于新時代支持山西太行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實施意見》。
根據實施意見,到2025年,太行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特色優勢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紅色文化影響力顯著增強,太行山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進一步提升,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居民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到2035年,太行革命老區與全省、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特色優勢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建成環京津冀生態屏障,紅色文化影響力更加廣泛深入,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山西農經2021年第19期
構建完備供應體系規范經營行為
鄉村振興為相關農業市場主體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山西農經》19期刊發《鄉村振興背景下農資經營主體行為邏輯分析》一文從建設鄉村多方參與角度出發,堅持農戶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以農業市場經營主體為研究對象,分析個體農資經銷商的經營行為邏輯,指出其助力鄉村振興的優勢,認為存在農業社會化服務程度不高,經營主體供給服務單一,農戶需求信息收集有時滯性、偏差性,市場經營混亂等問題,據此提出5個相應措施:①構建完備的農資供應體系,完善農資多元服務功能;②積極探索數字經濟,加快農業產業信息化;③規范農資經營主體行為,加強農資協會會員自律;④加大政府農業生產補貼,構建農戶利益聯結機制;⑤積極引導農資經營主體參與鄉村振興。以更好地服務小農戶生產,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作出貢獻。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
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助推鄉村治理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重要參與者,引導其參與農村公共事務治理,對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管護行為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304個微觀調查數據和MOA分析框架,構建Double Hurdle模型,從動機、機會、能力三個層面分別分析巡視行為和投資行為影響因素。結果顯示:耕地流轉年限、知識技能水平對巡視決策有顯著正向作用;耕地規模、耕地流轉年限對巡視程度有顯著促進效果。耕地流轉年限、知識技能水平對管護投資決策均有顯著正向影響:耕地規模、耕地流轉年限、耕地集中程度、農業生產經營投資、小農水供給水平、農業收入水平對管護投資程度均有顯著正向作用。基于研究結論,提出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小農水管護行為發生的政策建議:扎實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通過新建、續建和現代化改造推動小農水達標提質,鼓勵實施聯合管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