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俊清
(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糖尿病是指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此病癥多是因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生物作用出現異常所致,其常見臨床癥狀為多尿、消瘦等,又由于糖尿病病程較長且較難根治,因此糖尿病患者需長期用藥,以控制其日常血糖變化,避免患者長期處于血糖過高狀態,避免患者機體受過多損傷[1-2]。但長期藥物治療,易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患者易有焦躁等負面情緒的產生,易對后續藥物治療產生抵抗情緒,進而對其整體診療效果造成影響,因此可對糖尿病患者行人性化護理,以提升患者依從性,保障患者的藥物診療效果。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在糖尿病護理中實施人性化護理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選擇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6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平分為兩組。觀察組28例,女11例,男17例,年齡40~70歲,平均(51.56±2.95)歲,病程2~14年,平均(6.04±1.32)年;對照組28例,女12例,男16例,年齡41~70歲,平均(51.58±2.92)歲,病程2~13年,平均(6.01±1.33)年。研究選擇的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字同意,并自愿納入此次實驗中,同時經由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對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如年齡、病程等通過應用統計學對比分析后顯示,差異細微(P>0.05),可進行對比和討論。
納入標準:本研究中所有糖尿病患者,均符合《2012年糖尿病診療指南》中診斷標準[3]。
排除標準:(1)患者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2)患者有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無法配合醫護人員完成護理工作;(3)患者合并有嚴重腫瘤疾病。
1.2.1 護理方法
對照組均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即告知患者日常生活、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指導患者正確用藥。觀察組均實施人性化護理,護理方式具體如下。
(1)心理干預:由于糖尿病患者需長期服藥,且日常生活、飲食方面也有多項注意事項,易對患者正常生活狀態造成影響,患者易出現焦躁等不良情緒,因此護理人員需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耐心地同患者進行深入交流,了解患者疑惑、困難之處,幫助其解決一些實際困難,以減少患者的心理壓力。定期向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告知其日常生活、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及此類注意事項對患者病情的影響,如控制糖分、肉類的攝入,可幫助患者控制血糖、血肌酐檢測值等,使患者了解到相關注意事項的重要性,使其能更主動地配合醫護人員完成相關護理工作。
(2)飲食生活護理:由于患者的日常生活、飲食習慣對糖尿病有重要影響,因此護理人員還需幫助患者改善日常生活、飲食習慣,包括叮囑患者少食多餐,控制其每天糖分攝入量,盡量避免有冰淇淋、奶油等高糖食品的攝入。日常生活中,需叮囑患者早睡早起,指導患者適當進行運動,如慢跑、打太極等,待患者有出汗或感到不適時,可停止運動或降低運動量。
(3)診療護理:若患者需長期用藥,則護理人員需反復叮囑患者注意用藥時間、藥量等。若患者需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則需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向其詳細地講解注射方式,包括注射前需要將胰島素混勻、搖勻,搖勻后再進行注射,注射完成后需要停留10 s 再拔注射器,并對注射部位進行按壓,以防止胰島素的溢出,同時患者需在注射治療后關注自身的機體反應,若有不良反應發生,則需及時將相關情況反饋給醫護人員。
1.2.2 觀察指標
(1)統計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糖變化,包括統計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這三項指標數據,以分析兩種護理方式對患者血糖控制情況的影響。
(2)統計分析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患者能保持積極向上的治療心態,無長期抑郁、焦慮等狀況,血糖明顯降低,且能穩定在正常范圍內;滿意-患者能保持一般治療心態,無長期抑郁、焦慮等狀況,血糖明顯降低,但未能穩定在正常范圍內;不滿意-患者不能保持積極向上的治療心態,有長期抑郁、焦慮等狀況,或是血糖無明顯降低,不能穩定在正常范圍內。總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 總例數×100%。
1.2.3 統計學方法
在本研究中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糖變化進行對比分析,觀察組經護理干預后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相比于對照組更小,數據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詳情如表1 所示。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血糖變化的對比()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血糖變化的對比()
在本研究中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觀察組總滿意率相比于對照組更高,數據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詳情如表2 所示。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糖尿病是指以高血糖為主要標志的代謝性疾病,雖此病癥具體病因尚不明確,但多同遺傳、不良生活飲食習慣、自身免疫系統缺陷等因素有關,其常見臨床癥狀表現為多尿、消瘦等,此病癥病程較長,易對患者機體造成慢性損傷,即若患者血糖長期處于過高狀態,則增加視網膜血管病變、足潰瘍、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發生風險,易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4-5]。
因此一般情況下,糖尿病患者需長期用藥,以控制其日常血糖變化,但長期用藥及生活、飲食方面的改變,易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狀態,因此可對糖尿病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以幫助患者保持較穩定的治療心態。在人性化護理干預中,主要從心理干預、生活飲食護理、診療護理這三個方面對患者行相應的護理措施,其中心理干預需護理人員同患者進行深入交流,以了解其心理壓力、負面情緒的主要造成因素,使護理人員能更有效性地幫助患者排解負面情緒,同時定期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告知其日常生活、飲食中相關注意事項的重要性、必要性,使其能更主動地配合護理人員完成相關護理工作[6-7]。生活、飲食方面的護理,則主要是控制其日常糖分攝入情況,叮囑患者早睡早起,指導患者適當進行運動鍛煉,使患者能保持較穩定的身體狀態[8]。診療護理則需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具體的診療情況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如叮囑患者按時、按量用藥,在注射胰島素時,需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詳細地告知其具體的治療方式,以保障其注射治療效果。在本研究中,通過常規護理同人性化護理間對比可知,接受人性化護理的患者,其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更低,護理總滿意率更低。即人性化護理能及時幫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緒,使其能保持較積極的治療心態,同時定期健康教育能提升患者依從性,使其更好地認知到相關護理措施的重要性,使其能更主動地改善自身生活、飲食習慣,進而達降低血糖、控制血糖變化的治療目的。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能改善患者診療過程中的情緒狀態,幫助患者有效降低血糖值,使其能保持較穩定的診療狀態,避免患者機體因高血糖而受過多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