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慶慶,楊瀅
(哈密市中心醫院,新疆 哈密)
尿路感染是指在尿道內有大量的微生物繁殖生長而引起的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癥狀[1]。臨床上診斷尿路感染最常用的方法是進行尿培養檢查,尿培養是泌尿系統感染的治療依據,它在指導抗生素應用方面十分重要。如果標本被污染,細菌培養的結果毫無意義,甚至誤導臨床用藥。通常導致標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有尿量不足及尿液污染,因此需要對住院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提高尿標本的合格率,真實反映出患者的病情[2]。本研究即分析綜合護理對住院無尿管患者尿培養結果的影響,具體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2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500例無尿管的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進行尿培養,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所有患者分配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250例,男173例,女77例,年齡在25~71歲,平均(46.24±10.16)歲,接受常規護理留取尿標本;觀察組患者250例,男156例,女94例,年齡在22~69歲,平均(43.19±9.68)歲,接受綜合護理留取尿標本。排除標準:排除患有嚴重心肺腎功能障礙的患者;排除嚴重精神障礙無法與之有效溝通的患者,留置尿管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如年齡、歲數等經分析顯示,其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且同意,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對照組住院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具體為:為患者進行常規健康知識宣教、預防感染的措施、飲食及用藥指導,留取標本前用清水清洗會陰。
觀察組住院患者實施綜合護理。(1)對清洗外陰的要求:在采集尿培養標本之前需要清洗患者的外陰,防止其外部的細菌對標本產生不利的影響。首先清洗雙手,使用1:9 的稀釋碘伏清洗外陰,然后再用清水沖凈,男性包皮過長的需翻轉清洗,在清洗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尿道口的清潔。(2)對尿標本容器要求:留取尿培養標本的容器必須經過嚴格的無菌處理,避免因容器上自帶的細菌而污染尿液。(3)對留取尿標本宣教要求:針對不同患者利用圖片形式、視頻播放形式或現場模具形式進行耐心細致的宣教,更有利患者直觀掌握留取尿標本的方法,同時告知患者正確留取中段尿培養標本的意義,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及主動性。(4)對環境要求:對患者病房、床單元、衛生間每日1~2 次消毒,在清潔的環境中留取。(5)對轉運要求:患者的尿培養標本在采集后的1 h 之內應當送往檢檢驗科進行檢驗,如患者晨間過早留取尿標本,應在4 ℃的環境下保存。
計算兩組患者尿培養標本的合格率。合格率越高,表示該護理方式的效果越好。
將數據納入SPSS 22.0 軟件中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并以率(%)表示,計量數據通過t檢驗,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P<0.05 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尿培養標本合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尿培養標本合格率對比[n(%)]
在尿培養中如果發現大腸桿菌屬或葡萄球菌屬以及類白喉桿菌等細菌時,其任何一種均會引起患者的泌尿系統發生感染。因此行尿培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可以對人體泌尿系統進行檢測,及時發現其有無細菌存在。如在尿培養中發現有細菌存在時,其可以根據細菌的種類進行抗生素敏感試驗。從而醫生在臨床用藥時可以有劑量標準,進而有效殺死機體中的感染細菌,保護患者的身體健康。因此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留取尿液,才能保證尿標本不受到污染。
常規的護理模式缺乏針對性,患者容易因為操作不當、衛生護理不到位使尿液受到污染,尿培養標本不合格率較高[3]。綜合護理則有效避免了上述問題,從清洗外陰、尿標本容器的選擇、多種形式的宣教以及清潔的環境和及時轉運等各方面開展臨床護理工作,有助于從根本上杜絕尿標本的污染[4-6]。綜合護理不僅保障了尿培養標本的采集質量,并且對于提升護理質量,預防患者出現感染等情況作用明顯,有效規避了留取過程中污染標本及長時間放置尿液出現細菌增多、喝水過多稀釋尿液影響結果等情況的發生,保障了尿培養結果的正確性[7-10]。本研究結果即表明,接受綜合護理的觀察組無尿管住院患者的尿培養標本合格率遠高于對照組,發生尿標本污染的幾率也更小。
綜上所述,對住院患者實施綜合護理能有效減少感染的發生,提高尿培養標本的合格率,從而提高醫療質量,保證醫療安全。建議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