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錄平,王佳麗
(東遼縣人民醫院,吉林 遼源)
中風臨床表現為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語言障礙以及半身不遂等[1],其名為中風的原因是由于其發病迅速、癥狀多樣,與風的各種特點極為相似。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極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2-3]。所以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是極其重要的,有研究顯示,中醫結合西醫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由于其疾病的復雜性,導致其治療方式應該具有多樣性、綜合性的特點[4]。為探討研究綜合療法治療缺血性中風患者的臨床療效,選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接收的缺鐵性中風患者100例,依據治療方式不同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其中對照組進行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添加中醫療法進行綜合療法進行治療,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接收的缺鐵性中風患者100例,依據治療方式不同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其中對照組進行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添加中醫療法進行綜合療法進行治療。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43.10±2.45)歲,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齡(42.24±2.36)歲,兩組之間的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進行常規西醫治療,包括監測血壓、擴張腦血管、穩定斑塊等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中醫進行治療,包括注射和口服中成藥、針灸推拿治療,具體如下:(1)中成藥治療:靜脈滴注丹紅注射液,每日1 次,口服步長腦心通膠囊,每日3次,每次2 粒。(2)針灸推拿:選取雙側內關穴,直刺0.5~1 寸,持續1 min,再刺三陰交,進針1~1.5 寸,使下肢抽動3 次;再刺極泉,避開腋毛,進針1~1.5 寸,使上肢抽動3 次。針刺每日1 次,5 次為1 個療程,持續治療2 個療程。
所得數據首先進行資料分析,分析資料類型以及是否符合正態分布,是否符合方差齊性,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對兩組患者的BI評分以及NIHSS 評分進行對比分析。
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觀察組的有效治療率(98.0%)明顯高于對照組(8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n,%)
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觀察組BI 評分(79.32±7.28)分明顯高于對照組(73.21±6.25)分,NIHSS 評分(4.43±1.0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5.79±1.13)分,經過統計學分析,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項臨床指標(,分)

表2 各項臨床指標(,分)
中風是全球第二大死因,也是致殘的主要原因[5]。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IS)是最常見的類型,發生在腦或頸部血管血栓形成后,從1990年到2010年,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首次發病的IS 患者的絕對數量增加了37%,死亡率增加了21%,失能調整后的壽命損失增加了18%[6]。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是IS 最重要的治療策略之一,因此尋找改善IS 后期神經功能的治療靶點和藥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醫藥是幾千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而復雜的醫學體系,作為西醫治療IS 的補充療法在亞洲得到廣泛應用。中西醫結合在緩解癥狀、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顯示出良好的效果[7]。腦血管病的死亡率和發病率是一個巨大的社會經濟負擔,也是全球衛生服務的一個非常大的負擔。缺血或缺氧損傷通常會導致不可逆轉的腦損傷,是全世界致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人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減輕腦缺血所致腦損傷的藥物治療方法。近年來,維生素、礦物質等必需營養素作為一級治療手段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有研究顯示,維生素D 缺乏是中風的危險因素之一[8]。
本研究顯示,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觀察組的有效治療率(98.0%)明顯高于對照組(84.0%),觀察組BI 評分(79.32±7.28)分明顯高于對照組(73.21±6.25)分,NIHSS評分(4.43±1.0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5.79±1.13)分,經過統計學分析,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缺鐵性中風患者進行中西醫聯合綜合治療相對于單純西醫治療來說,有效率更高,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用于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