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香
(青海省人民醫院,青海 西寧)
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交通工具的發達,創傷患者逐漸增多,而胸部創傷在交通事故及工地勞動中是比較常見的,臨床研究中發現患者胸部受到創傷后除外軟組織損傷及少量血氣胸外均需行胸腔閉式引流術,這種侵入性操作,如果沒有后期規范的治療及護理,還是會提高患者術后感染的風險[1-2]。本次研究針對部胸部創傷后胸腔閉式引流術圍術期的治療和護理模式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50例胸腔閉式引流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患者75例,男42例,女33例;對照組患者75例,男41例,女34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大(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采用常規術后護理,包括對患者行制動胸部創傷后(除外脊柱及下肢骨折無需制動患者)鎮靜、保持患者靜臥、吸氧等措施,并鼓勵患者進行有效咳嗽,并協助患者進行排痰,并對引流瓶進行更換等。
觀察組患者行圍術期治療與護理,遵醫囑給予患者抗生素進行感染預防,并于術后當天開始對患者行頭孢硫脒2 g將其加入250 mL 氯化鈉注射液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治療,每日2 次,可根據患者并且進行用藥調整。
(1)術前護理:首先需要對患者生命狀態進行評估,包括患者營養、生命體征、呼吸狀況等進行詳細評估,并對患者及家屬胸腔閉式引流術的手術方式、手術目的、安全性以及配合要點,從而消除患者及家屬的恐懼心理,緩解患者消極情緒,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度。
(2)術后護理:①一般護理:患者術后行半臥位,有利于降低膈肌、擴大胸廓,便于進行引流;②病情觀察: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的檢測,若患者出現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等嚴重情況,需要及時告知主治醫師,并給予患者吸氧治療,對患者癥狀進行緩解,同時需要確保患者引流管與水封瓶的連接正常,并保持其密閉性。同時,加強對患者創面四周的觀察,注意是否有液體滲出的現象發生,需要及時對敷料進行更換,防止感染的發生,最后需要定時(30~60 min)對引流管進行擠壓1 次,確保引流的通常。③做好氣道管理:遵醫囑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每天2~4 次,鼓勵并協助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單側肋骨骨折患者輕拍健側胸背部,雙側肋骨骨折刺激胸骨上窩或環狀軟骨,協助排痰,并做好特殊交班,加強呼吸道管理。④疼痛護理:向患者講解疼痛評估工具的應用方法,知曉疼痛的危害性及緩解疼痛的非藥物治療,遵醫囑應用鎮痛藥物,并在患者咳嗽時,需要雙手按住引流處及患側胸壁,避免引流管移動而造成患者劇烈疼痛。⑤拔管護理:拔管后對患者拔管處局部狀態進行觀察,若局部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匯報醫生處理。
治療情況對比。包括胸腔引流量、拔管時間、住院時間等。
治療前后疼痛評分對比。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患者疼痛進行評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越痛。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包括肺炎、創口紅腫、感染等。
護理滿意度對比。采用自制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對患者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
觀察組患者治療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情況對比()

表1 治療情況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差異較小(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疼痛評分對比(,分)

表2 治療前后疼痛評分對比(,分)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97.33%)顯著高于對照組(85.33%)(P<0.05)。
隨著近年來胸部創傷患者的逐漸增多,胸部創傷患者感染率也在不斷增加。在當前臨床中,為了降低患者術后感染的發生,通常會采用胸腔閉式引流術進行引流,同時輔以藥物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3-4]。
胸腔閉式引流術主要通過對恢復胸腔負壓而進行的胸腔引流,屬于有創性操作,可能會導致患者術后胸部及肺部感染的發生。在臨床研究中發現,患有糖尿病、低蛋白血癥等患者術后感染的發生率顯著高于正常術后引流術患者。由于胸腔引流術感染患者大多與肺炎鏈球菌等病菌有關,因此,在對患者進行預防時,大多會采用第一、第二代頭孢菌素對患者進行治療[5-6]。
頭孢硫脒是臨床中常用的第一代頭孢菌素,對肺炎鏈球菌與金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極佳的抗菌活性作用,能顯著降低患者術后感染的發生率。在本次研究中對胸腔閉式引流術患者行圍術期護理與治療能顯著提高患者療效,降低患者臨床指標,提高患者的治療安全性,加快患者康復[7-8]
綜上所述,胸部創傷后胸腔閉式引流術圍術期的治療和護理具有積極的作用,值得廣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