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梅,侯小娟,再努拉·艾未肉拉,唐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 耳鼻喉診療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在1921 由Barany 首次提出。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引起眩暈的疾病之一。與中樞性眩暈不同,它是一種外周性眩暈,具有自限性,常于患者改變體位時出現癥狀。在發病部位上,最常發生于后半規管(PC-BPPV),其次發生在水平半規管(HC-BPPV),而少見部位為前半規管(ACBPPV)。發病原因可能與耳石在橢圓囊內脫落后沉積于半規管內,其主要的治療方式為手法復位。近年來,BPPV 已經逐漸被臨床醫師所認知,但對于其病因、預后的研究尚比較少。目前,已知BPPV 患者的發病與患者的性別有關,女性多于男性,且以老年患者居多[1],在臨床實踐過程中發現很多患者治療后還會復發,本文針對老年患者BPPV 復發相關的因素進行分析。
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來我科就診的BPPV 老年患者70例,均具有詳細基礎疾病、治療方法及隨訪資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51例,年齡65~85歲,平均68歲;收集患者血壓、血糖數值,按照高血壓,糖尿病的診斷標準進行判定。BPPV 的診斷標準:患者在特定體位引發眩暈,典型的眼震及眩暈常在患者水平翻身滾動及Dix-Hallpike 試驗觸發。患者的睡眠質量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Pittsburg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進行評估,睡眠障礙的定義為PSQI>7[2]。排除標準:①既往有精神疾病,如伴有焦慮、抑郁等病史,②中樞性眩暈,腦血管疾病、頭部外傷、前庭神經炎、腦腫瘤等;③有中耳、內耳疾病史及手術史;④既往長期服用鎮靜催眠藥物;⑤合并影響睡眠的其他疾病,如慢性疼痛、惡性腫瘤等。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診斷標準參照BPPV 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3]。所有確診患者行手法復位治療,其中后半規管相關BPPV 采用Epley 手法進行復位,水平半規管相關的BPPV采用Barbecue 翻滾法進行復位,前半規管相關BPPV 采用Epley 及Barbecue 手法聯合復位治療。部分患者復位后應用藥物治療:改善內耳血液循環和營養神經藥物治療,前列地爾注射液10 μg,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20 mL,靜脈注射,每日一次,連續10 d。70例患者中,52例后半規管BPPV 及12例水平半規管BPPV、6例前半規管BPPV 患者。復位后3 個月內,出現與初次就診時一致的與翻身起床有關的發作性眩暈,則判定為BPPV 復發。
患者性別,BPPV 分型,睡眠質量PSQI 值,患者血壓、血糖值,治療方法。
采用SPSS 16.0 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兩組BPPV 患者復位后各臨床因素與3 個月內復發的關系行卡方檢驗,P<0.05 定義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手法復位后復發的45例BPPV 患者中,其中女性38例(38/45,84.4%),男性7例(7/19,36.8%)。后半規管與水平和前半規管位置與復發無明顯相關(P=0.415)。伴隨睡眠障礙的45例患者中,35例出現復發(35/45,77.8%),不伴睡眠障礙的患者中10例出現復發(10/24,41.7%),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伴有睡眠障礙BPPV 患者眩暈復發率更高。合并高血壓31例,復發25例(25/35,71.4%),無高血壓39例,復發20例(20/39,51.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合并高血壓的患者具有更高的復發率;糖尿病35例,復發28例(28/35,80.0%),無糖尿病35例,復發17例(17/35,48.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具有更高的復發率;采用單純手法復位41例,復發33例(33/41,80.5%),手法復位加藥物治療29例,復發12例(12/29,41.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手法復位聯用改善微循環等藥物的治療方案,可以降低BPPV 的復發率。具體見表1。

表1 70例老年BPPV 患者復發的相關因素分析(n)
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眩暈已成為影響老年人的一種常見且嚴重的健康問題,眩暈不僅會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還常導致平衡失調和行走障礙,且大大增加了跌倒的風險[4]。需要積極的預防及治療,眩暈癥狀常反復發作并多次就診,對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很大的影響。根據我們先前報道的1027例眩暈患者中,前庭外周性眩暈占比最高66.61%,而前庭中樞性眩暈占17.92%,非前庭性眩暈只占4.38%,11.10%為原因不明。所有病因中排名前四的分別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前庭性偏頭痛、梅尼埃病、突聾伴眩暈,共占66.99%[5]。
BPPV 是耳鼻喉科常見的眩暈類型,分類屬于周圍性眩暈,臨床上也稱為耳石癥。文獻報道:患者睡眠質量下降,睡眠結構改變,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可能是BPPV 發病的危險因素[6]。BPPV 患者經常有各種睡眠障礙,如熬夜、失眠、睡眠不規律等,在需要上晚班的人群中尤其常見,常常在下夜班后出現BPPV 的發作。即使在一些BPPV 治療后患者,仍有部分會出現反復發作,這些人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文獻報道患者的年齡和性別是BPPV 的發病因素,老年人和女性較易發生,睡眠障礙可以通過以下措施調整:如加強宣教,糾正患者對睡眠障礙的認識,同時要注意培養患者形成好的睡眠習慣;必要時可以借助藥物治療等來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促進BBPV 的恢復,可以有效的預防復發。當然,BPPV 德發病原因很多,睡眠障礙只是其中之一,患者如果存在情緒緊張或伴隨焦慮癥狀常常會使睡眠障礙的情況加重。很多研究提示:BPPV 與焦慮癥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兩者并非簡單的因果關系,而可能是互為因果或相互作用[7]。因此,臨床工作中要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或疏導寬慰。
BPPV 患者常合并老年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本研究發現高血壓和糖尿病是治療后復發的因素,可能與高血壓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糖尿病患者合并血糖血脂的代謝異常,血管壁斑塊形成引起血管狹窄,痙攣,前庭組織由于缺氧引起耳石脫落,最終誘發BPPV。因此,針對此類患者要加強宣教,經專科醫師指導,進行血壓、血糖控制,預防腦卒中等相關眩暈的發生。手法復位后加用改善微循環和神經營養藥治療后的BPPV 復發明顯減少,可能與藥物使內耳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改變,提高了內耳淋巴液的排泌、吸收,進而使內耳的水腫消除,增加了耳蝸的血流量,改善了血液循環,緩解了眩暈癥狀。
預防BPPV 的發生和復發是耳神經科學新的研究項目。本研究提示老年女性、睡眠障礙、高血壓、糖尿病是影響BPPV 復發的相關因素,對于BPPV 患者,復位治療后,針對性藥物治療可能對預防復發有一定幫助,本研究結果還需進一步開展前瞻性的研究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