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玲劍
(晉城大醫院,山西 晉城)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中糖尿病、高血壓患病率最高,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二者并存時心血管風險顯著升高。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經濟增長和生活方式改變,糖尿病及高血壓發病率也隨之上升[1-2]。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可能導致患者動脈硬化,而脂肪控制不當同樣可能使動脈硬化。因此,嚴格控制血脂水平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穩定病情至關重要。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血脂異常發生率研究上,而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血脂水平達標研究較少[3-4]。因此本次研究選取200例老年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分析血脂達標率以及影響因素研究。
自社區慢性病檔案體檢報告中抽取200例老年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電話回訪,觀察患者血脂達標率。分析問卷調查結果和患者血脂達標率。男/女病例數為134/66例,年齡45~83歲,平均(64.10±4.38)歲。達標組與未達組均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無統計學意義(P>0.05)。
在慢性病檔案中調取一般資料以及實驗室數據對患者資料進行分析。糖尿病:FPG ≥7.0 mmol/L(126 mg/dL)/2 h PG ≥11.1 mmol/L(140~199 mg/dL),或者隨機血糖≥11.1 mmol/L(200 mg/dL)及癥狀顯著。高血壓SBP ≥140 mmHg/DBP ≥90 mmHg。血脂:女性>1.3 mmol/L,TG<1.7 mmol/L;男性HDL-C>1.0 mmol/L。CHD 患者LDL-C<1.8 mmol/L,正常患者LDL-C<2.6 mmol/L。以上條件未符合其中一項將判定為血脂率不達標。
使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所示,與未達標組相比,達標組TC、TG、HbA1c、LDL-C、BMI 指標均偏低,HDL-C 指標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達標與未達標組的年齡、性別、肌酐、尿酸、FPG、2 h PG、SBP、DBP、高血壓病程、糖尿病病程、指標差異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一般資料及臨床指標(,n)

表1 一般資料及臨床指標(,n)
表2 所示,血脂達標情況與高血壓病程、糖尿病病程、DBP、SBP、年齡、TC、TG、HbAle、性別、2 h PG、FPG、吸煙、肌酐、尿酸、LDL-C、BMI、HDL-C 指標進行多因素分析相關性,血脂達標影響因素與高血壓病程、尿酸、性別相關;與年齡、BMI、糖尿病病程、DBP、SBP、吸煙、2 h PG、HbAle 指標無關。

表2 多因素回歸分析
DYSIS 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極高危組達標率僅為23.9%,此次研究結果顯示社區樣本中血脂達標率為47.5%,主要考慮為社區慢性病家庭醫生管理和患者他汀類藥物的運用廣泛且依從性好,對血脂達標的認識性較高[5-8]。劉曉芳等[9]研究表示社區飲食情況、運動規律、遵醫囑、文化程度等與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的血糖血壓控制有關,而本社區在管人群多為依從性好,文化程度較高的知識分子,血脂、血壓、血糖的達標率均好于一般水平。潘桂群等[10]研究發現,血脂未達標情況與高血壓病程、尿酸、性別呈正相關,本研究中年齡與血脂無關。這可能因為大部分高血壓患者均為老年人。在Logistic 回歸分析中,BMI 和吸煙與血脂的相關性不強。
血脂達標率為糖尿病及冠心病防治的關鍵指標的一種。本次研究結果顯示:TC 達標(3.79±0.87)mmol/L、TG 達標(0.60±0.16)mmd/d、HbA1c達標(5.28±0.37)、LDL-C 達標(1.74±0.65)mmd/d、BMI 達標(24.58±0.69)kg/m2達標指標均偏低,HDL-C 指標偏高,血脂達標影響因素與高血壓病程、尿酸、性別相關;與韓勝紅等[11]的研究結果中年齡與血脂相關率高的結果差異較大,其原因可能是:本次研究中,年齡因素因納入的老年人居多,所有與既往研究不同。血脂不僅納入可低密度脂蛋白,同時研究了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同時達標,低密度脂蛋白達標率較高,而所有血脂達標意義能夠能夠維持身體平衡,預防心血管疾病。
綜上所述,老年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中血脂達標率和肌酐、收縮壓、尿酸、吸煙、年齡、病程等多種因素存在著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