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吉林省敦化市中醫院,吉林 延邊)
尿毒癥作為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危重病癥之一,多由慢性腎衰竭病情進展到終末期所致,通常患者會表現為酸堿紊亂及水電解質失衡等情況,會直接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存質量造成極大威脅[1-2]。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采用血液透析治療手段,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營養不良、貧血等不良現象,故單純應用此方式效果欠佳,有研究發現在血液透析治療上加以左卡尼汀藥物能夠取得較為理想的療效[3]。
回顧性分析我院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診療的6600例尿毒癥患者臨床資料,按照治療方案的不同劃分為了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300例,男1962例,女1338例,年齡28~75歲,平均(42.05±3.02)歲;對照組3300例,男1965例,女1335例,年齡27~76歲,平均(42.12±3.10)歲。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方面可比性成立(P>0.05)。
納入標準:①生命體征穩定且血液透析時間在3 個月以下;②近1 個月內未接受大型手術;③無腫瘤、嚴重感染等病癥;④同意參與研究且知情。
排除標準:①存在認知障礙及精神疾病者;②存在頑固性高血壓病癥;③使用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者;④資料缺失及中途退出者。
對照組給予血液透析治療:使用本院的血液透析機(4008S 型,德因費森尤斯公司生產),加上鹽酸氨氫開展血液透析治療,透視速度與透析流量分別保持在200 mL/min 與500 mL/min,并予以適量的低分子肝素,在透析期間若患者出現活動性出血情況,則予以無肝素透析治療,透析頻率為每周4 次,每次4 h。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左卡尼汀(生產企業: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90372)治療:使用靜脈滴注方式在患者血液透析結束前在0.9%20 mL 氯化鈉溶液中加入1 g 左卡尼汀注射液。兩組患者治療周期均為3 個療程(1 個療程=2 個月)。
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的血清總蛋白、血清蛋白、紅細胞比容及血紅蛋白表達水平進行檢驗,同時統計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
觀察組治療后的紅細胞比容與血紅蛋白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項指標水平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紅細胞比容與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紅細胞比容與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的血清蛋白與血清總蛋白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前兩項指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蛋白與血清總蛋白水平比較(,g/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蛋白與血清總蛋白水平比較(,g/L)
觀察組患者中出現8例過敏、7例輕微皮疹,總發生率為0.45%(15/3300),對照組患者中出現19例過敏、23例輕微皮疹及21例胃腸道不適,總發生率為1.91%(63/3300),兩組對比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不明顯(χ2=0.914,P>0.05)。
隨著人們近幾年來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暴飲暴食、飲酒吸煙等不良現象越來越多,導致尿毒癥發生率呈現久居不下現象[4]。此病在病情進展時會累及到心腦血管,嚴重可致死,現階段臨床主要是開展血液透析治療方式,通過應用透析器經血液引入,與透析液之間行交換物質,達到機體代謝產物排除、水電解質及酸堿平穩的作用[5],通常情況下持續且規律的接受血液透析治療能夠大大提升生存質量,約8~12年,但由于在治療期間,患者機體會過度流失左卡尼汀,會影響到患者的治療及預后效果。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在血液透析治療上給予了左卡尼汀發現在治療效果及貧血改善上效果比對照組更佳,這與張彩俠等[6]研究結果類似。左卡尼汀屬于內源性物質,能夠直接作用于人體脂肪氧化過程中,借助細線體內膜生成β-氧化長鏈脂肪酸,并且左卡尼汀作為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一旦缺乏后會產生貧血、營養不良等情況,當尿毒癥患者靜脈滴注左卡尼汀后能夠緩解機體細胞代謝紊亂情況,促使血紅蛋白、紅細胞等水平上升,提高機體營養物質表達水平,避免患者出現不良反應[7-8]。同時左卡尼汀可作用與平滑肌上,使其得到能量供應,降低血管反應程度,防止發生低血壓現象,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保障生命安全。
綜上所述,針對尿毒癥實施血液透析聯合左卡尼汀治療具有顯著的效果,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