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鑫,張麗輝
(1.吉林市化工醫院,吉林 吉林;2.長春市雙陽區醫院 CT 科,吉林 長春)
肝癌即肝臟惡性腫瘤,多發于青中年男性,是我國致死率較高的腫瘤疾病,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臨床癥狀多表現為肝區疼痛、肝腫大堅硬、腹脹嘔吐、消瘦等,部分患者會出現腹瀉、黃疸、上消化道出血等癥狀,隨著疾病的發展,中晚期患者出現肝大、黃疸、腹腔積液,對患者的肝腎造成功能性損害[1-3]。當前廣泛應用的一些核磁共振普通掃描序列鑒別診斷肝臟異常病變的能力受限,無法保證診斷的正確性和有效性[4]。本研究提出磁共振成像中的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掃描肝癌病變患者,并將病變肝區成像與同一患者的正常肝區做對比,分析兩者是否存在組織差異,從而探究彌散加權成像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放射科接受肝膽胰脾檢查并且病理檢查確診為肝癌的患者8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21例,年齡41~72歲,平均(53.89±5.76)歲。排除:心臟起搏器攜帶者;除肝癌外有其他器官組織嚴重病變對肝臟造成影響的患者。
本次檢查采用GE 1.5T 核磁共振成像儀器,具體如下:檢查時患者空腹,去除患者身上金屬物品,取仰臥位。選擇19 通道體部檢查線圈,10~15 mm 較厚切層,層間距參照射頻脈沖序列確定,向全方向擴散,患者屏氣一次間完成掃描。
圖像處理:采集檢查時存儲的圖像,將表觀彌散系數的數值定為量化分析的數據,參照患者的病理診斷結果來確定診斷狀況,錄入正常肝組織和異常肝組織的信號,并且將兩者歸為感興趣區,統計兩者ADC 平均值和標準差,當感興趣區值為90 mm2,測定時避開肝臟組織的動靜脈血管以及膽道系統,避免測量誤差。
肝臟正常區和異常區ADC 平均值。血液AFP 含量以及肝臟異常區和血液AFP 含量相關。
統計分析肝臟正常區和病變區的表觀彌散系數值,經過測量與計算,正常肝組織區表觀彌散系數值為(13.37±2.24)×10-4mm2/s,異常肝組織區的表觀彌散系數值為(7.95±5.23)×10-4mm2/s,正常肝組織區顯著高于異常肝組織區,兩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下表1。
表1 肝臟正常區和病變區ADC 值比較(,10-4 mm2/s)

表1 肝臟正常區和病變區ADC 值比較(,10-4 mm2/s)
統計所有患者分析血清甲胎蛋白含量,可以發現,AFP升高患者62例,正常肝區18例,皆是原發性肝癌患者,由AFP 值與ADC 值診斷不一致,結果如下表2。
表2 所有患者血液中甲胎蛋白含量(,μg/L)

表2 所有患者血液中甲胎蛋白含量(,μg/L)
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血液中甲胎蛋白含量和表觀彌散系數值做皮爾遜相關,兩者之間表現為幾乎不相關,即不具有線性相關。
肝癌是發作于消化系統的一種惡性腫瘤,肝癌早期幾乎不表現任何癥狀,當患者可以察覺到明顯的臨床癥狀時,病情已是中晚期。大部分患者都會首先表現出肝區疼痛的癥狀,先是右側腹部上方不適,然后右肋部或劍突下鈍痛或刺痛[5]。患者表現出腹脹、腹瀉,卻常被誤診為慢性腸炎[6]。患者還會出現高熱、消瘦乏力、出血傾向、急腹癥以及下肢水腫等癥狀,但是這些臨床癥狀沒有表現出較高的臨床特異性,在肝細胞癌、肝轉移癌中均有所表現,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于肝癌患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引用一種較高特異性的檢查方式顯得尤為重要[7]。
彌散加權成像是一種新興的核磁功能成像技術,在中樞神經系統中應用廣泛。彌散加權成像是以水分析為媒介,磁化氫質子檢測水分子彌散存在的受限來間接獲得組織的結構變化。表觀彌散系數值可以明顯表現水分析彌散性,即ADC 值增加則水分子彌散增加,對于彌散加權成像有著顯著的影響,所以本研究提出表觀彌散系數值應用于肝癌診斷中的臨床價值。研究發現,80例患者的正常肝組織區和異常肝組織區的ADC 值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很好地診斷肝癌患者。患者的血液中甲胎蛋白含量正常患者18例,異常患者62例,與ADC 值不存在線性關系,AFP對肝癌的診斷不可單一應用,AFP 值不僅是在肝癌患者體內會增加,在患有其他可能導致肝細胞增殖的疾病患者也可能會上升。
綜上,在肝癌診斷中,應用磁共振成像的彌散加權成像,觀測表觀彌散系數值變化,可以有效診斷肝癌患者,與AFP診斷相比有較高特異性,在臨床上值得廣泛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