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新疆伊犁州友誼醫院,新疆 伊犁)
重度腦外傷是使人類健康處于高度危險之中的疾病,死亡率和發病率很高。由于顱腦結構的特殊性和創傷的不可預測性,重度腦外傷患者在手術治療后通常會出現各種臨床癥狀,例如肢體運動障礙,感覺喪失,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因此,除了開展有效的手術治療措施外,整體護理干預也十分關鍵。本文選取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50 名重度腦外傷患者,分析探討重度腦外傷患者術后干預中整體護理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選擇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重度腦外傷患者50例,將其分為對照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齡51~80歲,平均(62.3±4.6)kg。觀察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齡51~80歲,平均(62.5±4.2)kg。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分析后顯示,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對該研究給予完全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我們醫院的倫理委員會也充分了解了這項研究并批準該研究。
納入標準:(1)符合《雙側開顱治療重度顱腦損傷的探討》[1]中對于重度腦外傷的診斷標準;(2)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病變;(2)資料不全者;(3)精神障礙者。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例如監測生命體征,消毒和遵醫囑開展藥物治療。
觀察組:患者接受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組建一個整體的護理團隊,根據以往的經驗的同時參照相關文獻資料,制定針對重度腦外傷患者進行術后干預的有效護理計劃。(2)根據患者的病情,患者的既往病史和過敏史修改護理計劃。(3)定期巡視病房,調整呼吸機參數,并幫助患者每2 h 翻轉并排除痰液,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4)導管護理。定期更換導管,注意不要彎曲導管,確保導管通暢。(5)腦部護理。使用冰袋為患者降溫,并密切監視患者瞳孔變化。(6)營養支持,通過靜脈輸液,鼻飼等為患者提供營養支持。(7)心理護理:由于患者及其親屬存在焦慮,恐慌的心理,不能接受腦外傷的事實,而傳統護理注重基礎身體護理,卻忽略了心理護理,因此研究小組進行了適當的心理護理。首先,面對面交流了解患者及其家人的擔憂,例如對誤診,病情惡化,醫療水平不足,醫療費用高昂的擔憂,并提供針對性的答案,詳細描述診斷和治療。患者及其家人可以充分理解該疾病的狀況,并積極配合護理工作,向他們承諾醫院將盡最大努力為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消除患者及其家人的擔憂。適當地讓患者的家屬參與簡單的護理工作(例如清洗),可以減輕患者面對外來護理人員的心理壓力。另外,可以適當播放輕音樂,以減少患者躺在床上時間過長而引起的焦慮。(8)定期舉行小組研討會,以改善和完善護理過程中的缺點,并邀請專家審查護理計劃。
(1)負性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焦慮,抑郁情緒、SAS 臨界值50 分、SDS臨界值53 分,評分越高,表示負性情緒越嚴重[2]。
(2)患者出院前開展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采用醫院自制問卷,滿分100 分,得分越高,滿意度越高。很滿意:>80 分;滿意:60~80 分;不滿意:<60 分。
采用SPSS 22.0 對本研究中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的SAS 評分和SDS 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SAS 和SDS 評分比較(,分)

表1 SAS 和SDS 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滿意度比較(n,%)
腦外傷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突發性意外事件,通常在短時間內使患者出現意識障礙、昏迷等表現,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3-4]。因此,手術治療后的護理工作十分關鍵。盡管傳統的護理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卻常常忽略了患者的精神狀態的恢復[5]。楊曉丹等[6]指出,近年來出現的整體護理模式可很好照顧到患者心理狀態的恢復。綜合護理干預從患者身體、心理等多方面進行術后恢復干預,考慮完善且覆蓋面廣。在相關學者的研究中,密切關注患者的需求,提供了全面高質量的基礎護理,心理護理以及術后康復指導,以減少影響治療效果和阻礙患者康復的因素。通過護理人員的精心護理,患者在術后焦慮和抑郁的改善,總體護理滿意度和實際治療效果方面優于常規治療,有利于患者預后恢復。
本研究中,護理后,觀察組的SAS 評分和SDS 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重度腦外傷患者術后干預中,整體護理效果良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