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燕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六盤水市境內礦產資源豐富,自1964年中共中央提出建設“大三線”戰略決策以來,一直作為一個以煤炭資源及其相關產業的工業城市發展,再加上其境內多為山地,耕地中97%為山地并且石漠化嚴重,導致六盤水市農業發展較為落后,城鄉二元結構問題顯著,經濟效益低迷[1]。由于六盤水市主要的經濟收益來源—煤炭資源短缺,以及經濟危機的沖擊擾動,對該地區經濟發展造成極大影響,其經濟結構需要改革轉型,而鄉村地區占六盤水主要面積,鄉村地區的土地改革再利用就是六盤水地區創新發展的重點[2、3]。根據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指導,六盤水地區的農業效益極大提升,實現了“三農”的全面大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有效促進鄉村地區的農業生產結構改革。自2004年至今,六盤水市積極探索改善農業狀況的途徑,農業用地由原來的粗獷變得集約,具體的開發利用效率將成為本文的關注重點[4、5]。
城鄉關系的不斷發展,經濟收入的不斷提高,對鄉村地區來說農業生產帶來的經濟收益是其發展的關鍵,因而土地的集約利用、技術的創新投入與農業生產有著緊密的關聯。現今很多農民都選擇進城務工,鄉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因此變得更差。隨著精準扶貧的深化,六盤水的鄉村土地利用情況發生了一些改變。本文旨在基于精準扶貧背景下,在分析現有農村土地利用狀況的基礎上,對六盤水市的鄉村土地利用效率做出研究,探索在精準扶貧背景下鄉村土地的收益情況以及在實際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完善六盤水市鄉村地區土地資源結構,并合理高效利用以達到生產經濟最大化。
首先,六盤水的農用地利用效率分析是針對貧困區具體農業用地情況的研究與探討,并且基于精準扶貧政策,力求為貧困農戶提供更好地扶貧政策支持。區別于一般的農業用地利用效率研究,貧困地區農業占經濟主導地位,改善農業用地利用效率對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所以基于貧困現狀的農地利用效率研究,具有更明確的現實意義,有助于為貧困地區提供更符合其實際的政策建議。其次,該研究為政府部門針對貧困現狀,制定相關的農業土地利用政策、精準扶貧政策、招商引資政策和政府部門對于以后該貧困區農業用地的發展與規劃,為解決六盤水市鄉村貧困地區農民生計提供相關理論指導意見。并且將農業生產結構與自然、社會和經濟多方面結合的分析,不僅能夠為貧困區農民提供了更合適更效率地農業土地利用建議,合理調整農業勞動力在外出務工與農業生產之間的關系,從而使農地利用更加合理。在此過程中幫助當地政府構建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生產鏈條,為貧困農戶提供工緩解貧困生活帶來的壓力。同時在不斷完善特色農業發展之際,更應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協調農業生產與生態間關系,達到共生共贏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由于六盤水市經濟發展效益不高,不少農戶外出務工來增加自身經濟資本,農村地區勞動力人口嚴重外流,鄉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顯著。在加上地理區位的限制,石漠化、高山等自然要素的制約,使得六盤水市大量農用地空閑擱置。在鄉務農的農戶只能以種植玉米、小麥、馬鈴薯等為主要農作物,且產量較低,收入甚微。
自從六盤水市“三變”項目實施以來,六盤水市圍繞生態-產業為主題,積極實施農業改革,全市對農業用地進行調研,因地制宜的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大力實施“3155工程”,全市實施“3155工程”特色農業用地占458.75萬畝。其特色農作物產業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特色農作物產業分布表
通過精準扶貧和“三變”政策的實施,六盤水市的鄉村土地利用效率發生了巨大轉變。各縣區(特區)的農業效益得到了極大提升,六盤水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平均增長了11.8%,二十二萬貧困人口摘下了貧困的帽子。農業增值連續8個季度在貴州省中排名第一,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了1.08億元,總量達到2.85億元。
本文選取盤州市普古鄉舍烹村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探究。舍烹村是典型的貧困村,2012年,舍烹村成立普古銀湖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土地進行資源整合,更新了土地的開發利用方式,通過土地入股、合作入股、資金整合等形式,規模種植獼猴桃、藍莓、刺梨等產業,使舍烹村從一個貧困山村轉變成了高原濕地生態農業示范園。除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特色農作物外,對于一些深山、石山區,不具備資金和技術的村民,政府還出臺了相關的政策,以便幫助這些人員將土地經營權入股。積極推進農村資源變股權,將村民的部分土地入股相關產業公司,使得村民有股份,有錢賺。激發了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對于有資金和技術的村民,鼓勵其以多種方式進行入股,從而可以賺取土地租金、資金投資薪金和勞動酬金等。
實施“三變”改革以來,六盤水市近兩年特色產業種植面積極大增加,總和超過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的總量。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極大提高,貧困人口顯著下降,村民有效的實現了脫貧。
目前,六盤水市農業土地利用大多進行了整合,農業生產效率增強,農民收入增加,農民實現了有效的脫貧。但是六盤水市農業土地利用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改進,首先,當前林下經濟還存在著散、亂、雜的問題。林下經濟生產大多數為農民自發進行,所種植或養殖的品種較多,生產的區域也比較零散,并且有些種植技術相關的標準也沒有進行統一規劃,使得當前林下經濟發展效率較低,農民收入沒有形成規模效益。相關部門應結合各縣區的自然條件、土地情況、生產水平、市場需求等情況,科學合理的進行調整,發展林下經濟。其次,農作物從種植到成熟需要一段時間,相關部門要注重在農產品成熟時安排好農產品的銷路,加強有關部門的項目對接,避免部分農產品面臨滯銷的問題。最后,扶貧資金也是精準扶貧中較為重要的部分,要同時加強與發改、農業、扶貧、林業等有關部門的聯系,有效引導項目資金傾斜到特色產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中來。
六盤水市有137萬農村勞動力人口,超過56萬人都在外地務工,近四成的勞動力外流的現象表明,雖然六盤水市鄉村土地利用效率有了明顯的提升,但對勞動力的吸引力還明顯不足。人口是影響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在改革中吸引有關人才及相關勞動力留在鄉村,還有待今后進行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