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輝,王 碧,何展榮,廖策權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 a.繼續教育學院,b.建筑工程學院,c.黨政辦公室,d.人事教師處,四川 遂寧 629000)
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是指導專業教學、引導學生發展的重要指揮棒。為四川彝藏民族地區“對標定制”的高職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把“德技并修,崗能匹配,雙崗勝任”作為培養目標,在“政策支撐,三定并舉,四方約定”的合作育人機制[1]下,實施“需求導向,校地合作,融合培養”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2],按照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原則,對該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既注重理論知識考查,又強化專業技能考核,以此建立“對接標準,多方參與,常態檢測”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模式,形成以“職業能力評價”為核心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有效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良好的職業道德,是環境監測、環境污染治理技術技能型人才發揮其作用,為社會、為企業貢獻力量的基本要求,也是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定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基本要求[3]。優秀品德的養成比技能的訓練、專業知識的學習更難、更根本、更重要。
通過定向招生方式開設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以培養環境監測、環保執法、環境污染治理、環境影響評價等崗位職業能力為目標,既要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培養,又要注重以國家職業標準為參考的職業能力評價,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要求等融入到評價體系中,制定水環境監測、大氣環境監測、污水處理等技能考核標準。
人才培養是一個動態過程,隨著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校地雙元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和工學交替的教學改革,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方式、評價手段,也應根據課程性質、教學目標、實施條件而改變,實施動態評價。
需要根據環境監測、環保執法、環境污染治理、環境影響評價等不同崗位、不同職業技能要求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價,以提高評價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其中,應知內容教學質量評價偏重于理論知識傳授質量評價,應會內容強調基本技能的教學及其效果的評價。
評價的可操作性是指在評價標準的制定過程中,針對目前行業企業的管理水平、技術技能要求、生產工藝等的實際狀況,按照普適性原則,根據定向培養單位的實際需求,制定評價標準,確保評價體系能夠落地落實,增強標準的針對性和可行性。
采取“對接標準,多方參與,常態檢測”模式對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定向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評價。
對接標準,指的是對于專業核心課程,根據專業標準和定向生就業崗位需求的核心職業能力、參照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銜接融通1+X 證書教育制度,制定出核心職業技能考核標準,據此對定向生進行培養和考核;對于非專業核心課程,采用理論+實踐,平時+期末等方式進行考核。
多方參與,指的是除以教師為主導的考核評價外,還有學生、第三方評價機構、委托培養單位的考核評價,多方共同參與對定向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評價。
2.2.1 學生評價
制定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通過學生網上評教系統,對教學質量進行評價;通過學校制定的個人素質操行評分標準進行個人素質操行量化評價。
2.2.2 教師評價
健全教師評學組織機構和信息反饋機制,通過教師自評和同行評價的方式對教學質量進行評價。
2.2.3 考核評價
一是內部常規的考試評價;二是實施教考分離的第三方考核評價;三是通過職業技能鑒定考試的方式進行評價。
2.2.4 社會評價
一是通過第三方評價機構對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實施評價;二是通過委托培養的用人單位信息反饋對培養質量進行評價。
人才培養質量考察評價不僅限于期末,而是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過程的始終,常態化不定期的考評。一是教學方面的平常考評,如學習態度、課堂表現(包括考勤、提問、頭腦風暴、討論、小測試等)、作業、在線學習、實驗實訓技能操作、操作效果、實訓報告等檢測;二是學校教學管理方面的常態檢測,學校有專門的教學督導,有暢通的評價信息通道。
第一文化知識的公共基礎模塊課程、專業知識的專業模塊課程:采用“平時成績40%+期末考試60%”方式進行,由校內教師結合學生學習過程做出評價。
第二通識技能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大學英語課程:采用考試方式進行,由國家機構按等級證書考試結果做出評價。
第三基本技能的實驗、實習、見習課程:“態度30%+操作40%+職業素質30%”方式進行,由校內教師、企業師傅、生態環境局指導教師結合學生學習過程做出評價。
第四核心技能的環境監測、水污染控制技術、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等課程:采用1+X 證書教育方式進行,參照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標準、污水處理工等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制定出水環境監測工職業技能標準、污水處理工職業技能標準、大氣環境監測工職業技能標準,由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或第三方檢測機構根據鑒定結果做出評價。
第五人文與科技訓育素質課程:采用“態度50%+作品50%”方式進行,由校內教師、生態環境局指導教師、同學做出評價。
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見表1。

表1 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4.1.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水環境監測職業技能對應的工作領域、工作任務及職業技能要求及評價細則[4]。
本標準適用于水環境監測的職業技能培訓、考核與評價、職業技能大賽,相關用人單位的人員聘用、培訓與考核可參照使用。
4.4.2 面向工作崗位(群)
面向環境保護行業以及水環境治理相關企業中水環境監測,能根據需要實施水樣采集、監測和分析,具有良好職業素質的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復合型技術人員。
4.4.3 水環境監測職業技能考核要求
水環境監測職業技能:能夠獨立完成水樣采集、保存與預處理操作,能夠進行藥品試劑的準備、水質常規項目監測操作,能夠進行常規的數據記錄、數據處理和結果表達,并在整個過程中體現優良的職業素養。具體要求見表2。

表2 水環境監測職業技能標準
4.2.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大氣環境監測職業技能對應的工作領域、工作任務及職業技能要求及評價細則。
本標準適用于大氣環境監測的職業技能培訓、考核與評價、職業技能大賽,相關用人單位的人員聘用、培訓與考核可參照使用。
4.2.2 面向工作崗位(群)
面向環境保護行業以及大氣環境治理相關企業中大氣環境監測,能根據需要實施大氣污染物樣品采集、監測和分析,具有良好職業素質的大氣環境監測與治理復合型技術人員。
4.2.3 大氣環境監測職業技能考核要求
大氣環境監測職業技能:能夠獨立完成顆粒物和氣態污染物的采樣及其樣品保存與預處理操作,能夠進行溫度、濕度、壓力、流速、流量等指標參數的測定,能夠進行藥品試劑的準備、大氣常規項目監測操作,能夠進行常規的數據記錄、數據處理和結果表達,并在整個過程中體現優良的職業素養。具體要求見表3。

表3 大氣環境監測職業技能標準
4.3.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污水處理職業技能等級對應的工作領域、工作任務及職業技能要求[6]。
本標準適用于四川職業技術學院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定向生污水處理職業技能培訓、考核與評價。
4.3.2 面向職業崗位(群)
主要面向工業企業配套的污水處理企業、工業園區配套的污水處理企業、城市生活污水處理企業、村鎮生活污水處理等企業中的工藝控制、生產調度、設備運維、分析檢測等崗位,從事格柵除污機、篩濾機、生物反應器、離子交換、膜生物反應器等設備操作,進行污水處理和回用的人員。
4.3.3 污水處理職業技能考核要求
污水處理職業技能:根據污水處理工藝操作規程,完成格柵、刮泥機等常規設備的操作及常見故障判斷與處置;根據污水處理工藝操作規程,完成沉淀、氣浮、沉砂等物化處理單元的操作及較復雜故障判斷與處置,并在特定環境下,完成一般污水處理工藝運行與調試工作。具體要求見表4。

表4 污水處理職業技能標準
按照“對接標準,多方參與,常態檢測”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模式,形成的以“職業能力評價”為核心構建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既注重了理論知識的考核評價,又強化了專業技能的考核評價,對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的環境監測、環保執法、環境污染治理、環境影響評價等崗位職業能力培養起到了指揮棒、促進劑和保障網的作用,可以此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能有效解決緊缺環保人才在用人單位用得上、用得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