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強 汪 亮 郭振鵬
(1.喀拉通克銅鎳礦礦業有限責任公司2.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
喀拉通克銅鎳礦是一家集采礦、選礦及冶煉為一體的大型有色金屬聯合企業,共有3個礦床,其中一號礦床屬于極破碎的大型礦床,礦床分5個礦帶:Ⅰ礦帶(特富礦)、Ⅱ礦帶(富礦)、Ⅲ礦帶(貧礦)、Ⅳ礦帶(低品位原生礦)、Ⅴ礦帶(低品位氧化礦)。由于一號礦床礦體條件較差,礦山基本采用下向進路膠結充填法開采,進路面積小,開采成本高,對充填體的要求也高,支護量大,礦山綜合采礦成本非常高,在采富礦時,礦山有盈利,照此回采貧礦體,可能會造成礦山虧損。因此需要對一號礦床貧礦體的采礦方法進行優化研究。
一號礦床的采礦方法為下向進路膠結充填法,采場按礦體走向布置,在礦體走向方向每80~100 m劃分為1個盤區,回采進路沿礦體走向布置。首采分層進路斷面尺寸為2.0 m×2.0 m,其余分層進路斷面尺寸為(2.5~3.5)m×(2.5~3.5)m,每5個分層設1個分段巷道。回采進路的選擇可以采用隔二采一的方式。當1條進路開采完畢后,馬上進行充填作業,當1個分層的進路全部回采完畢后,便轉入下1個分層進行回采。
根據一號礦體的開采技術條件,可以選擇的采礦方法較少,目前礦山采用的下向進路膠結充填法是比較合適的采礦方法,只是進路斷面尺寸偏小,一次落礦量較少,影響了采礦效率;此外采用隔二采一的回采順序,有三分之二的進路要采用較高配比的充填砂漿進行充填,高配比充填體占比較多,進一步提高了采礦成本。
基于此,在原方案的基礎上擴大進路斷面尺寸,回采時隔三采一,為了確?;夭砂踩蛥岛侠恚芯坎捎脭抵的M和現場試驗的方法予以確認和驗證[1]。
本次研究參考以前的科研成果,綜合考慮巖體的質量等級,推薦用于本次研究的數值模擬的巖體力學參數見表1。

?
本次數值模擬充填體的物理力學參數采用《喀拉通克礦業公司固廢生態化充填利用技術研究》中數據,其物理力學參數見表2。
參考相關研究成果[2-3],結合礦山情況,確定配筋方案:采礦時將最后2次爆破的礦石均勻鋪撒在采場底板上,厚度為30 cm,再鋪設鋼筋網架,并用吊筋將網架固定于采場頂板上。吊筋網度1.6 m×1.6 m,直徑為10 mm;主筋網度1.6 m×1.6 m,直徑為10 mm;副筋間距200 mm×200 mm,直徑為8 mm;三角掛筋直徑為10 mm。鋼筋假底必須在同一分層連成一個整體。橫筋鋪設時,如果旁邊為待采進路,則需要橫筋端部向上彎起300~500 mm,便于和相鄰進路連接。假底鋼筋鋪設完必須保證150~200 mm的架空高度,嚴禁在底筋未架高的情況下直接充填。三角掛筋在充填前要預埋好,以保證轉層后吊筋掛環的出露。底筋間相互搭接、吊筋和吊環搭接時,搭接長度需大于150 mm。

?
配筋充填體是由鋼筋網和充填體構成的復合材料,屬于非均質,非線性材料。在數值分析中要采用分別不同材料,單元類型模擬(即建立分離模型),這種模擬方式計算量過大,不適應對其整體結構進行分析。因此本項目通過假設鋼筋網和充填體土黏結良好,忽略鋼筋網與充填體之間的粘結滑移,認為兩者共同承受載荷。建立配筋充填體的整體等效模型[4-5]。鋼筋的彈性模量為210 GPa,屈服強度為235 MPa,泊松比為0.27,容重為7 850 kN/m3。
(1)配筋充填體的彈性模量采用等效彈性模量[6],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Ee為配筋充填體的等效彈性模量,GPa;Ec為充填體的彈性模量,GPa;Eg為鋼筋的彈性模量,GPa;A為含有配筋的充填體橫斷面總面積,m2;A1為充填體的橫斷面積(不含鋼筋截面積),m2;A2為充填體橫斷面內鋼筋的橫斷面積,m2。
計算結果為0.838 GPa。
(2)根據等強度理論[7],估算配筋充填體等效的抗拉強度公式為

式中,Rt為配筋充填體等效的抗拉強度,MPa;為充填體的動抗拉強度,MPa;為鋼筋的動屈服強度,MPa;為充填體結構鋼筋含量的體積率。
經過計算,配筋充填體抗拉強度為1.178 MPa。
(3)配筋充填體抗剪參數計算是根據充填體不同灰砂比的試驗數據,通過C、φ值建立與彈性模量和抗拉強度的多元線性回歸方程C=2.345Rt-0.119Ee-0.229,φ=-2.589Rt+3.74Ee+36.03,計算得配筋充填體的黏聚力為2.434 Pa,內摩擦角為36.114°。
本次數值模擬礦巖體、充填體及配筋充填體的力學參數見表3。

?
本次數值模擬采用FLAC3D軟件[8],進路斷面由高度和跨度決定,進路的高度采用數值模擬一般難以進行優化選擇,因此,本次模擬在現行3.5 m高度下,進行跨度3.5、4.0、4.5、5.0和5.5 m的方案模擬分析,開采順序按隔三采一。
3.1.1 最大主應力分析
通過模擬可知,采空區所造成的應力集中主要出現在采空區兩側附近,見圖1~圖3。
由圖3可知:礦柱內最大主應力隨采場跨度增大呈線性增長趨勢,一步驟、四步驟礦柱內部最大主應力較小,二、三步驟礦柱內部最大主應力較大;一步驟開采時,二、三及四步驟采場均為礦體,礦體承載能力較高,此時礦柱內最大主應力較低;二步驟開采時,一步驟采場為充填體,其承載能力較弱,此時主要由三、四步驟采場的礦體支撐,由于礦柱橫截面積減小,其內部應力升高。開采三步驟時,其兩側均為充填體,只有四步驟采場為礦體,礦柱橫截面積進一步縮小,最大主應力進一步增大。開采四步驟時,礦柱只有充填體形成的人工礦柱,其承載能力較弱,應力大量轉移至盤區兩側。因此,礦柱內應力又開始減小。



3.1.2 最小主應力分析
模擬可知:拉應力主要分布在采場頂板處,見圖4~圖6。



由圖6可知:采場頂板內最大主應力均隨采場跨度的增大而逐漸增大。三、四步驟相較一、二步驟頂板內拉應力大大增加。在實際開采過程中,可考慮將一、二步驟采場跨度適當擴大,三、四步驟跨度適當縮小,以防止三、四步驟采場頂板拉應力過大。一、二步驟回采時,采場頂板內拉應力隨跨度平緩增長??紤]到頂板內拉應力與其最大承受拉應力間應保持一定的安全系數,可選擇一、二步驟采場跨度為4.5 m,三、四步驟采場跨度為4 m。
采場圍巖位移隨著每步驟的開采,頂板位移極值也不斷變化著位置,見圖7~圖9。


由圖9可知:采場頂板位移隨采場跨度的增大,大致呈線性增長趨勢。且隨著開采的進行,每步驟間頂板位移的變化值均在3 cm左右,未出現瞬間變化過程。說明該方法開采過程中,沒有出現較大的破壞現象,而造成位移突然增大。

本次研究從現采礦方案找出斷面小、開采順序不合理等不足,制定多種參數方案采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可知:不同采場跨度的下向進路膠結充填法,其頂板位移值平緩增長,未發生較大突變,頂板內拉應力值也未超過配筋充填體的抗拉強度。推薦一、二步驟采場跨度為4.5 m,三、四步驟采場跨度為4 m;礦山現分層高度為3.5 m,根據現場踏勘情況,邊幫情況較好,高度可以適當提高至4~4.5 m。本次研究成果的應用使得礦山多方面效益得到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