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志
最近,“躺平”一詞(網絡流行詞)引起網友們的廣泛熱議。所謂“躺平”,就是人癱倒在地,不再熱血沸騰、渴求成功,同時也意味著選擇了一種最“節能”的生活方式,達到低欲望、無欲望的境界。看似妥協、放棄,實為選擇無所作為的方式。
“躺平族”的先驅是“三和大神”,他們是一群棲身在深圳市龍華區人力資源市場附近的打工者。他們居無定所,以打零工為生,薪水日結,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只要還能度日就可以“躺”下去。這些人的“躺平”,事實上也在傳遞一種信號:社會環境、生活成本、成長路徑,對于一些人來說不夠舒適,相比而言,躺平雖然頹廢,但至少不累。
以某網絡平臺“躺平小組”的活躍人群為例,該小組成員大多是處于初入職場階段,他們不能適應職場,從而逃避職場,消極應對生活與工作。該人群關注內心感受,關注宏觀話題,追求自由,追求簡單的人際關系。
對這個小組人群的具體畫像是:年齡階段是大學四年級畢業后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其心理特征表現為:隨意發泄情緒、關注個人內心感受、思想消極。生活狀態呈現的多是慵懶、無精打采,喜歡看電影、玩手機、閑著時卻不能心安理得;在經濟上,渴望金錢,收入不高;社交狀況是心理上喜歡熟人圈子,排斥職場交際;在職場上的表現是,不適應職場,喜歡“裸辭”,稍有不順心就選擇離職。其追求的目標是,喜歡自由,夢想著整天去旅游,但因為沒錢難以遂愿。這些人的未來規劃是,此后逃避職場,向往人際關系簡單的職業。他們關注的話題是,宏觀、虛無的話題,不愿工作卻在幻想退休后的生活。
從以上描摹出的“躺平”一族的輪廓畫像,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人雖然選擇了做“躺平”一族,但不愿不勞而獲。于是,有人因為受夠了大企業的“996”,抱起了大專專職教師的鐵飯碗;有人逃離了職場“假模假式”的人際關系,跑去某餐飲公司打零工;有人創業失敗,“躺平”在家等待繼承家產;有人看清了真實的自己,多次離職后,回到“四線城市”當咖啡店店員;也有人拒絕升職加薪,找了個“養老”的差事舒舒坦坦……
此類人的“躺平”看似是妥協、放棄,但其實是在“向下突破天花板”,他們所選擇的是用無所作為的方式反叛被裹挾。年輕人一旦選擇進入某種職業體系,便很難抗拒大趨勢,那些在價值層面被否定的生活模式,又會自然地變成一種無奈的選擇。因此,年輕人選擇“躺平”,就是選擇走向邊緣,超脫于加班、升職、掙錢、買房的主流路徑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環境對個體的規訓。
“躺平”現象并非獨有,英國有“尼特族”,日本稱“低欲望社會”,美國有“歸巢族”。一些年輕人表現出自我逃避、缺乏目標、找不到生存的價值和意義等,與他們從小的高壓學習環境、大學進校后便開始的“內卷”、入職后的機械勞動等都存在現實關聯。
目前,選擇“躺平”的年輕人有多少?這很難統計,但“躺平”在年輕人中迅速引發共鳴,成為讓眾多年輕人豁然開朗的精神歸宿,這本身足以說明他們的精神狀態。當“內卷”一詞席卷輿論,“躺平”于是也被高調祭出,二者抗衡、周旋。其實,年輕人提起“躺平”,更多的是自我調侃。社會的規則已大致固定,你“躺平”了,競爭對手就“躺”著獲益。與其“躺平”頹廢,不如改變心態,拒絕“內卷”,換種生活方式做自己。如果你堅持選擇“躺平”,或許會誤了你曾經的理想追求和人生前程,為了實現人生的意義,最好挺身而起,積極奮斗,為你曾經的理想和人生目標搏擊一番。
其實,面對“躺平”困境和價值困惑,當代青年也可以從百年前那些追求理想的人們所經歷的奮斗中,尋找映照當下的力量。比如,李大釗同志曾經這樣激勵青年:“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此段文字告訴我們,靠什么戰勝現實中的困境,拿什么安放對青春、對未來的期待——奮斗,唯有奮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犢不怕虎、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剛健勇毅,勇立時代潮頭,爭做時代先鋒。”更要少一些“事不關己”的冷漠,多一些“匹夫有責”的擔當;少一些坐而論道的空談,多一些腳踏實地的行動;少一些吟風詠月的惆悵,多一些披荊斬棘的勇氣。在喧囂浮躁的環境里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在風云激蕩的新時代縱橫馳騁,在大浪淘沙的時勢前勇立潮頭,這才應該是屬于青年人的青春。
時代大潮已經浩浩蕩蕩涌來,再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代青年是蜷縮著被時代浪潮沖垮,還是站起來接受風雨的洗禮?電視劇《覺醒年代》中的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等,他們的選擇給了新一代青年最好的答案。趁著壯志猶存、熱血尚在,青年們應當避免渾渾噩噩、價值迷茫,以“不可一日無覺醒”為鞭策,不畏艱難,勇往直前,書寫華麗青春篇章。這是對百年前那群青年最好的致敬,也是在為自己的人生贏得最美的綻放。更重要的是,不要讓“躺平”誤了自己的事業和人生,唯有在時代的大潮中乘風破浪,才能錘煉出完美的自己,才能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
(編輯 安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