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綿起伏的甘肅敦煌鳴沙山,2016年9月6日。陳斌 攝

2019年10月7日,游客從阿里山森林小火車旁走過。阿里山位于臺灣中南部,開行上百年的森林小火車穿梭在阿里山茂密的森林和起伏的山巒中。搭乘小火車欣賞美景已經成為阿里山一道靚麗的名片,深受游客青睞。陳斌 攝
攝影帶給我們的是什么呢?
有人會說那是一種留住時光的沖動,或者是回憶青春的入口。
有人說攝影既是一種語言,也不是一種語言,它屬于一種半語言。因此,照片呈現出來的“意義”就成了不確定的,有了多向解讀的空間。
不管攝影最終帶給我們的是什么,那種因人而異的不確定性和隱藏在每一張照片背后的故事,確是帶給了我無限感動并激勵著我不斷前行。
我叫陳斌,是新華社甘肅分社攝影新聞采訪部主任,2012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便進入新華社從事攝影記者的工作,之間曾被派駐臺灣地區擔任攝影記者,一晃已經第10個年頭。如今,整理那些靜靜“躺”在硬盤里的數以萬計的照片的時候,熟悉的日期、熟悉的身影和背后的故事,仿佛又將我拉回到了那些熟悉的場景。在滿街盡是攝影師的今天,作為一名攝影記者,更加珍惜自己拿起相機的那份初心,攝影已經成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18年9月8日,文藝志愿者譙娟在甘肅省靜寧縣甘溝鎮梁岔村廣場上為村民表演戲曲。當地的60多名文藝志愿者利用周末義務為鄉親們送上文藝演出,用“找塊空地就演、放下行頭就唱”的方式把老百姓需要的歡樂送到田間地頭,豐富農村文化生活。陳斌 攝
翻看一張又一張定格過的畫面,每一張看似碎片,但如果把他們連起來,一年又一年,就成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即使不是一個時代,也是自己眼界變化的一個縮影,一個時光的定格,就是心境的定格。
謎一樣的攝影大師約瑟夫·寇德卡曾說:“好照片就是我可以和它一起生活的照片,就像和某種音樂或某個人一起生活一樣。”攝影不是繪畫,可以在同一張畫紙上做出修改潤色,也不是音樂,可以通過反復的練習達到完美的狀態。攝影就是攝影,有或者沒有就那么一下。在這個凝固瞬間的藝術里,需要的并不是多么昂貴的器材設備,而是鏡頭后面連接的那雙眼睛和一顆滾燙的熱心。這些年的一線采訪拍攝經歷讓我始終覺得,很多時候攝影的功夫是在鏡頭之外,沉淀于發現積累和情感之中,視覺沖擊力強的新聞照片無疑會提升作品的生命力,但是有溫度的照片一定會升華新聞攝影的靈魂。經過多年的沉淀,當讀者再次推開塵封已久的“那扇門”時,依然會扣動心弦、引起共鳴。

2018年5月17日,航天員聶海勝(右三)、劉旺(左一)和張曉光(右一)在工作人員護送下前往沙漠進行野外生存訓練。這是我國首次在著陸場區沙漠地域組織的航天員野外生存訓練。陳斌 攝

2016年1月24日,第十三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冰球賽場上,穿越半個中國來到賽場的“冰球奶奶”李淑云,在比賽中揮舞條幅為孫子所在的球隊加油助威。陳斌 攝

逆水而行只為守你安全,2020年8月25日,搶險救災黨員突擊隊隊員王小軍(左)和同伴向重災區行進(8月24日攝)。連日來,持續強降雨造成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發生暴洪泥石流災害,19個鄉鎮超6萬名群眾受災,108個自然村交通一度中斷,成為“孤島”。陳斌 攝
作為新華社的攝影記者,我無疑是幸運的。10年的職業生涯里,見證、記錄并親身經歷了這個時代的進步,每一個被定格的精彩瞬間和故事久久停留在記憶深處,成為寶貴的財富,讓我的照片保持溫度。我想這也是我作為新華社攝影記者的使命感,去記錄世界的滄海桑田,去凝住時代的白云蒼狗。前些天整理硬盤資料,看到上一屆全運會上拍攝的跆拳道小將為夢想淚灑賽場的照片,心中依然激動不已。那是第十三屆全運會跆拳道女子57 公斤級的決賽賽場,當時練習跆拳道剛滿3 年的湖南小將駱宗詩首次出征全運會便一路“黑馬”殺進決賽。開賽前的運動員通道,我見到了駱宗詩并向她送上了祝福,比賽過程中也對她給予了更多關注。決賽中,駱宗詩迎戰的是2016年跆拳道世界杯團體賽冠軍、2017年全國跆拳道錦標賽冠軍周美玲。前兩局駱宗詩一直壓制著對手,可惜在最后關頭被經驗老到的周美玲逆轉,以一分之差無緣金牌。

2020年6月20日,幾名藏族演員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尕海鎮尕秀村帳篷城景區的草原上表演舞蹈。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唯一的村級4A 級旅游景區尕秀村依托獨特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文旅資源,對全村進行景區化提升改造。在突出藏族特色、注重保持原生態鄉村風貌的基礎上,引入星級酒店標準,提升居住舒適度,同時推出中央廚房配餐、沉浸式體驗和民俗特色活動,為游客帶來深度旅游體驗。陳斌 攝
激烈的比賽使我不停地摁下快門,300 定焦頭的對焦馬達不停地在兩個人身上響起。當周美玲以9:8 戰勝小將駱宗詩后,我迅速將鏡頭對準這個一分惜敗的湖南小姑娘,可以看得出,駱宗詩顯得非常難過。在向對手及觀眾微笑致意后,走下拳臺的駱宗詩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和教練相擁而泣,淚水混合著汗水打濕了衣襟。那一刻,當時只有19 歲的小姑娘宣泄著最真實的感情,我在不遠處用相機定格了這一刻。那時候,我在想,這也許就是成長的代價。因為,每一個繁花似錦,都是經歷了暗濤洶涌;每一個鮮艷奪目,都是經歷了風雨無阻;每一個風光無限,都是經歷了黯然神傷。
回看這張照片,回想背后的故事,這就是攝影這種語言最大魅力所在,有了這些飽含情感元素的體現,才使我們的照片有了更多的內涵。今年又到了全運會舉辦的時候,在西安的賽場上,祝愿像駱宗詩這樣的小將能夠夢想成真,也期待著在這場逐夢奧林匹克精神的體育風云中,我能定格更多有溫度的瞬間。
攝影師南·戈爾丁曾這樣闡述自己的觀點:“對我來說,拍攝照片是觸摸、愛撫我眼前的這個人的一種行為,是我自己特有的表達我的敬意的一種方式。照相機在那種時候就是我的眼睛與手。”對攝影記者來說,相機又何嘗不是我們感受這個世界的眼睛和手呢?在這個發稿時間以秒計算、多數新聞很難存活超過一天的時代,早已形成的新媒體傳播格局開創了“人人皆是攝影師”的時代,似乎讓圖片更加有了“一圖勝千言”的優勢。但是對攝影記者來說,也因這個全新的“讀圖時代”的到來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做到真正的“一圖勝千言”,需要攝影記者有極為深厚的人文素養和關懷,將自己的人生經歷、生活積累、職業感悟和思想提煉最終融入到想要去表達和傳遞的故事中去。
2020年8月,甘肅省東南部遭遇持續強降雨,隴南、甘南等多個市州發生暴洪泥石流災害,受災群眾達百余萬人,800多個村莊道路交通中斷,成為“交通孤島”和“信息孤島”。突如其來、百年不遇的災害,既考驗著當地政府抗洪救災的組織能力,同時也考驗著攝影記者快速反應的綜合能力。災情發生的初期,大量未經核實的汛情、災情、求助信息和人員傷亡情況在網絡上傳播。當地媒體盡管播發了大量動態和滾動的消息,但在海量自媒體信息的擠壓下,難以形成有效的傳播,基層干部、群眾尤其是失聯鄉鎮的群眾人心惶惶。為盡快了解災區真實情況,及時準確開展災害報道,我和同事第一時間趕到了災情最為嚴重的區域,在不眠不休的幾天里發出了大量一線報道。
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我和同事攜帶相機、電腦、無人機、錄音筆等發稿設備,徒步三個多小時前往受災最嚴重的曲告納鎮莫諾村,一路與前往失聯村莊的黨員突擊隊員和志愿者同行,被他們不顧個人安危逆水而行的精神感染著。一路上,我手中的相機快門不斷響起,短時間內完成了全媒體的拍攝,豐富的文字、圖片、視頻素材經過整理加工后形成圖片故事《逆水而行只為守你安全》和融媒體作品《舟曲,莫諾村,暴洪泥石流里挺起“生命之橋”!》,短時間內全網點擊量過千萬,那些帶著溫度的影像成為了那一場抗洪搶險中眾多黨員突擊隊員和志愿者責任與擔當的縮影。
經歷過才會更加懂得,媒體融合時代所需要的影像,一定是透過鏡頭能感知溫度的影像。那些真實的觸及心靈的圖片,是新聞攝影報道的核心價值所在,讓熟悉的題材陌生化,陌生的題材熟悉感,認真地去做好每一次的記錄,去尋找這個時代的關鍵詞。我想,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下去。

2017年2月9日,“世界藏學府”拉卜楞寺舉行瞻佛節,拉卜楞寺僧人緩緩將覆蓋黃色幔帳的佛像唐卡展開。陳斌 攝

2016年2月20日,拉卜楞寺僧人肩扛佛像唐卡從大經堂出發。當日是農歷正月十三,被譽為“世界藏學府”的甘肅拉卜楞寺舉行盛大的正月曬佛法會,共吸引了10萬多名藏族僧俗民眾和海內外游客前來瞻仰膜拜及觀光旅游。陳斌 攝

2019年9月13日,中秋節,臺北動物園大熊貓“團團”在品嘗特制月餅。陳斌 攝

2019年4月5日,兩只白天鵝在甘肅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境內的小蘇干湖濕地嬉戲。陳斌 攝

2019年10月7日,一列小火車穿梭在阿里山森林中。陳斌 攝

2017年9月5日 ,在天津進行的第十三屆全運會跆拳道項目女子57 公斤級決賽中,湖南隊選手駱宗詩(右)決賽中以1分之差失利后淚灑賽場。陳斌 攝

2018年8月10日,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尕海鎮尕秀村帳篷城度假區,牧民在草原上踢球。陳斌 攝

2016年8月6日,亞太汽車拉力錦標賽(中國站)進入沙漠艱苦賽段,福州福森賽車隊車手徐梓勇和領航員卞黎明駕駛28 號賽車在沙漠長道比賽中。陳斌 攝

2021年4月6日拍攝的蘭州水墨丹霞景區(無人機照片)。景區規劃面積400平方公里,一期核心游覽面積20平方公里的蘭州水墨丹霞景區是距離省會城市最近的丹霞地貌群。陳斌 攝

2019年1月24日,牧馬人馭馬祁連山北麓的千年馬場。陳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