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琦
對于耳鳴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自帶“背景音樂”:明明身處安靜的環境,耳朵里卻能隱約聽見汽車的鳴笛聲、蟲子的叫聲或是喇叭的響聲……有的聲音會在幾分鐘內消失,但有的會持續幾小時、幾天,甚至幾年。白天尚且可以忍受,但到了晚上則可能會因為這樣的聲響而造成失眠。
耳鳴是人耳在缺乏外部聲源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異常聲音感覺。耳鳴不是疾病,而是聽覺系統癥狀。臨床上,耳鳴分為生理性和神經性兩種:
生理性耳鳴:生理性耳鳴類似于關節響聲、血液流動或脈搏跳動的聲音。如果在寂靜的夜里,耳朵出現這類聲音,不必太過驚慌,這屬于正常生理現象。
神經性耳鳴:神經性耳鳴往往是吹風聲、刺耳的尖聲、高調的笛聲和鳥叫,或是高頻性蟬鳴的聲音。這是由于聽覺系統的感音神經部分發生障礙導致的,需及時就醫。
導致神經性耳鳴的聽覺系統疾病包括外耳道耵聹栓塞、腫物或異物,中耳炎、耳硬化癥,以及梅尼埃病、噪聲性聾、聽神經瘤、突發性耳聾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此外,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全身性疾病,還有神經退行性病變(如脫髓鞘性疾病)、炎癥、外傷、藥物中毒、頸椎病、顳頜關節性疾病或咬合不良等,也會引起神經性耳鳴。
平時休息不好,失眠后也會有耳鳴出現,但此類耳鳴只需多休息就可緩解,無須特殊治療。
人體很多系統出了問題,都會以耳鳴的形式發出警報。如果耳鳴是短暫性、一過性的,可暫時不就醫。但如果長期持續耳鳴,不論輕重,越早就醫越好。當耳鳴伴有單側聽力突然減退、急性眩暈或頭頸部劇烈疼痛、視物模糊等癥狀時,也要及時就診。
還有人擔心“久鳴必聾”,雖然,突發性耳聾、老年性耳聾等,都是引起耳鳴的常見原因,但這并不意味著耳鳴就會導致耳聾。耳鳴和耳聾之間沒有必然和直接的關聯,需要就醫時不要拖延,以免耽誤病情。

耳鳴的“病根”不一定在耳朵,它與多種因素有關。除了疾病之外,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因素:
生活噪聲大。長時間接觸喧鬧的噪聲會造成耳鳴。耳垢阻塞耳道,刺激鼓膜引起腫脹,也可能導致耳鳴。
長時間使用耳機。長時間使用耳機時,近距離、過量的刺激會使聽毛細胞受損,導致耳鳴、耳朵疼痛、重聽甚至聽力下降。
高鹽高糖飲食。有專家發現,多達92%的耳鳴患者食用了過多的糖。飲食中含鹽量過高,可能會影響血壓,造成耳鳴。
頭頸部外傷。一些頭頸部受傷,包括發生意外或被擊中頭部,都可能導致耳鳴。從事高接觸性運動(如橄欖球、籃球和足球)者要尤其注意。
焦慮情緒。承受巨大壓力,患有焦慮癥或抑郁癥也會造成耳鳴。
病理性耳鳴要及時就醫,平時大家可以每日做2~3次耳部保健操,增加鼓膜活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具體方法如下:
按摩聽宮穴。聽宮穴位于耳屏(外耳門前面的凸起處)前方,下頜骨末端凸起的后方,張口時的凹陷位置。
鳴天鼓。用雙手掌心壓緊耳孔,中指和示指放在后腦部輕輕拍擊,在耳中產生如鼓敲擊的聲音,每次叩擊36下。
揉耳垂。雙指輕揉耳垂,持續30秒,然后稍微用力下拉耳垂10下左右,有助于緩解耳鳴。
摩擦耳輪。雙指輕捏耳郭,順著耳輪反復摩擦,只需幾個來回即可。
點按鼓膜。雙手示指輕輕插入耳孔,耳朵聽到的聲音模糊后突然拔開;或雙手掌心緊壓耳郭后突然放松,每次20下。注意:所有動作都要輕柔,不宜太用力。
(作者系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人民醫院退休護士)
(編輯 吳蘭芳 見習編輯 汪愉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