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盆

中國光大銀行(下稱“光大銀行”)又迎來一名副行長!
據媒體報道稱,光大銀行現任首席業務總監兼金融市場部總經理趙陵擬升任總行副行長,內部已公示,目前還在走相關任職流程。這是繼去年光大銀行5月20日內部提拔楊兵兵、齊曄兩位副行長一年多時間后,再次內部提拔的一位副行長。
待其任職資格通過銀保監會審核后,光大銀行將形成由行長付萬軍、副行長曲亮、齊曄、楊兵兵、趙陵構成的“一正四副”高管架構。
與此同時,作為首家獲批開業的股份行理財子公司,光大理財正將面臨著人才流失的窘境。今年7月,光大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首席投資官(CIO)戴京焦女士和首席技術官(CTO)張軼位于7月雙雙從光大理財正式離職,體制與薪酬機制不靈活或是主要原因。
時隔一年,光大銀行再次內部提拔一員“大將”。
公開資料顯示,趙陵,男,漢族,籍貫重慶,研究生學歷,管理學博士,中共黨員,曾任光大銀行資金部投資交易處處長、資金部總經理,后任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現任光大銀行首席業務總監兼金融市場部總經理,擬任中國光大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
有著豐富資金部、金融市場部經歷的趙陵對于國內外資本市場都有著冷靜的思考與認識。
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于今年召開的專題研討會上,趙陵表示,未來核心資產仍然是中國最好的資產,投資邏輯并沒有變化,但問題出在了確定性方面,全球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經濟復蘇以后,核心資產相對于其他資產的確定性優勢下降;同時,通脹預期和長期利率的上升,會通過股票估值模型的分母效應降低核心資產的估值水平,未來只能是通過分子效應的業績超預期表現,來逐步消化目前的高估值。今年順周期的投資方向預期會有相對較好的表現。
待趙陵的任職資格通過銀保監會審核后,光大銀行將形成由行長付萬軍、副行長曲亮、齊曄、楊兵兵、趙陵構成的“一正四副”高管架構。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五位高管均是2020年之后履新的。
這兩年,光大銀行內部高級管理層發生了明顯變化。
6月18日晚間,光大銀行發布公告,該行執行董事、副行長姚仲友因工作調整于當日向該行董事會提交辭呈,辭去光大銀行副行長職務,將作為該行非執行董事繼續履職。而后《金融理財》向業內知情人士核實,姚仲友即將赴任光大金融租賃董事長。
再早之前的3月16日,劉金因工作調整向光大銀行董事會遞交辭呈,辭去該行行長職務,赴任中國銀行行長。光大銀行行長空懸一個月后,中國光大集團副總經理付萬軍履新,中國銀保監會已于6月1日核準付萬軍光大銀行行長的任職資格。
再到2020年的5月20日,當日光大銀行發生了三起高管變動,首先是孫強因工作調整辭去該行副行長的職位,孫強離開光大銀行后赴任光大永明人壽董事長。同日,該行提拔了楊兵兵、齊曄兩位副行長。
可以看到的是,光大銀行因工作離開的兩位副行長姚仲友、孫強辭職后均去掌舵了中國光大集團旗下的兩大子公司,可以窺見集團內部的高管配置規律。
2021年第一季度,光大銀行資產總額55817億元,實現營業收入386.9億元,增幅3.7%。實現凈利潤115.6億元,同比增加6.9億元,增幅6.3%。在新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光大銀行將實現怎樣的變化與突破值得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首席業務總監兼金融市場部總經理趙陵被提拔,光大銀行另一位資歷更老的首席業務總監張旭陽卻未獲擢升,現任光大銀行首席業務總監兼光大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光大理財”)董事長。
公開資料顯示,張旭陽是1972年生人,年富力強,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經濟系和倫敦經濟學院金融會計系,分別獲得經濟學碩士、金融學碩士學位。
據市場人士分析,雖然張旭陽早在1997年便加入光大銀行,2004年起負責光大銀行資金資本市場類理財產品開發,創造出國內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多個第一以及陽光理財系列理財產品,曾管理超萬億資產規模;2009年8月起任零售業務部總經理,兼任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2013年5月,光大銀行將財富管理中心升級為資產管理部,張旭陽任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因專業能力突出一度被業界譽為“理財之父”。
但因其中間一段時間的“出走”(2016年6月加入百度,任副總裁;2018年4月28日出任度小滿金融副總裁;2019年7月離開百度回歸剛大銀行)耽誤了晉升之路,早在去年便已被提拔為副行長的齊曄曾是張旭陽的下屬。
而張旭陽執掌的全國首家獲批開業的股份行理財子公司,光大理財則正將面臨著人才流失的窘境。今年7月,光大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首席投資官(CIO)戴京焦女士和首席技術官(CTO)張軼位于7月雙雙從光大理財正式離職,目前還不清楚下一步去向。而光大理財子CIO和CTO職位尚未補缺,還在選人中。
據悉光大理財研究數據部部門負責人也已離職,今年年初,光大理財固定收益部,股票投資部,項目股權部部門負責人相繼離職后,新招聘的部門負責人才剛到位。
按理說,銀行理財子本是“萬能牌照”,再加上背靠母行有著比較大的晉升空間是很有發展前景的從業機構,但為何光大理財高管紛紛離去?
這之中最大的問題或是體制和薪酬,銀行理財子雖說將作為一家企業獨立經營,但目前并非市場化的薪酬機制。銀行的體制和薪酬機制對于銀行理財子中從外部“挖”過來的大咖來說限制較多,吸引力不足,這或是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亟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