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你敢于在別人危急的時刻挺身而出嗎?不到真正進入現場、面對現實正在發生的狀況時,一個人是不曉得自己會做出何種選擇的。冒著生命危險去救別人,這個念頭的產生,往往是一瞬間的事,所以“平凡英雄”的誕生,和大片里那些不斷打怪升級的“超級英雄”,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
想到這個問題,是因為此次河南發生暴雨災害時,有無數人向那些被洪水席卷、生命危在旦夕的人伸出了援手。他們當中有的有名字,比如在鄭州地鐵五號線救了十幾個人的于逸飛,開著鏟車在洪水中救下近70人的劉松峰,還有放下自己的理發店生意從合肥趕往鄭州的藍天救援隊隊員余濤。而更多在社交媒體上被廣泛轉發的救人視頻的主角們,是沒有名字的,他們在完成自己的英雄壯舉之后,悄然離去,或許他們并不覺得自己是英雄,救人,不過是一種本能的行為而已。
有心理分析認為,一個人在決定去救另一個人的時候,是沒有過多復雜思想活動的,現實的緊急也不會給他們思前想后的時間。因此,自我感動、情感升華、英雄主義情結等因素,在救人者的腦海里或許根本沒有出現過。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對救人者的采訪,在鏡頭面前,他們并未說出觀眾所期待的豪言壯語,那是因為,他們并不是為了在鏡頭前感動觀眾才救的人,而是他們恰巧出現在那些需要他們的場合,而他們,選擇了沖上去。
平凡的英雄,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許多。2020年1月武漢封城后,不止趕來支援的醫護人員,還有眾多參與志愿服務的市民,都堪稱平民英雄。他們當中有些人的故事已經被拍成電影,但更多人還是收起了“英雄”稱號,回歸到生活里繼續做一名普通人。
2021年5月,甘肅白銀山地越野賽遭遇極端天氣,第一個施救的人,是當地的一名牧羊人,隨后60余名村民上山加入到救援隊伍當中。不僅突發事件會催生諸多平凡英雄,在諸多有長遠設計與規劃的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雜交水稻創新發展等偉大事業中,除了公眾耳熟能詳的科學家之外,還有無數普通人默默付出,他們一樣有著巨大的貢獻。
《孟子·滕文公上》中的“守望相助”,《孫子·九地》中的“同舟共濟”,以及大量如“拔刀相助”“義不容辭”“雪中送炭”“兩肋插刀”“古道熱腸”“樂善好施”等成語,通過千百年的傳頌,已經深深地刻進我們的文化當中。中國人不僅喜歡講述與之相關的故事,也非常推崇這些故事中的人物。突發事件以及危急時刻,總是能激發在中國人內心幾乎已成為信仰的英雄情結。
不少人認為,中國抗疫能夠走在世界前列,是集體主義精神的表現。其實,這同時也是英雄主義的勝利。正是無數人內心懷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豪情與格局,才使得嚴格的抗疫要求得以順暢地執行,歸根結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勝利。
平凡英雄的勇敢舉止,亦可視為內心一種文化沖動的外在體現。有名字也好,沒名字也好,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是我們中的一員,我們也具備隨時成為他們的可能性。這無需考驗,不必質疑,每一次面臨災害與苦難,都能看到人性的光芒在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