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
關鍵詞:肉牛產業集群;發展概況;研究
達州市是四川省肉牛產業帶重點核心區,肉牛產業已由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正式進入質量效益型集約發展的新階段。立足區域優勢,發展壯大肉牛產業,建立特色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條,是推進達州市肉牛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是達州加快實現“兩個定位”、奮力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扎實建好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的有效路經。
肉牛產業是達州市特色優勢畜牧產業,產業集群基礎良好。2019年全市肉牛存欄58萬頭,出欄優質肉牛35萬頭,牛肉產量3.83萬噸,連續多年位居全省農區養牛第一。2020年,全市共創建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109家,其中部級場1家,省級12家,市級34家,縣級62家,全市畜禽養殖標準化水平持續提升,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當前,達州圍繞“9+3”產業體系建設,以“特色品種+龍頭帶動+基地建設+品牌創建”為抓手,建成“蜀宣花牛+優質牧草”園區,九嶺罐子“青花椒+肉牛”現代農業園區,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全市以肉牛養殖、加工型為主的龍頭企業10余家,年加工能力達3萬噸以上,創有“川漢子”“燈影牛肉”“金手指”“佳肴”“川馳”“漢璽”等知名品牌,去年累計銷售收入30余億元,新增社會純收益達10億元,人均增收5 000元以上,帶動群眾持續增收致富。
2.1 產業集群規模小
達州市肉牛產業起步較晚,產業集群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一是產業鏈條不健全,牛肉產品主要是屠宰分割初級產品和牛肉干制品,精深加工率低,產品科技含量低,牛皮、牛血等副產品均低價出售外地企業,產品附加值不高。二是集群內部企業規模差異大,養殖技術水平差距大,集約化養殖尚在起步階段,養殖加工組織化程度整體偏低。三是屠宰加工業滯后,屠宰加工水平低,全市肉牛屠宰企業僅4家,其余均為小型屠宰場,以手工屠宰為主,機械化程度低,同質化嚴重,檔次偏低,不能滿足市場差異化消費需求。
2.2 集群品牌建設落后
蜀宣花牛、宣漢黃牛雖享譽全國,但購買力多為省內消費者,外加缺乏對牛肉品種及牛肉等級的細化和區分,導致消費者對牛肉品質的辨識度不高。此外,政府主導宣傳力度不足,未形成品牌效應,龍頭企業推廣有心無力,無法獲得品牌效益。除個別企業擁有良好的企業品牌外,其他多數牛肉制品仍以散裝售賣,市場占有率較低,市場影響力較小。
2.3 養殖成本與環保壓力大
肉牛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配種、產仔、防疫、育肥等多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人工成本較大。在環保政策的影響下,各地禁養區劃定范圍持續擴大,養殖建設用地審批難,直接影響肉牛產業化集群示范區建設進度。
2.4 草料加工水平低
達州市草地資源、秸稈資源豐富,肉牛飼養大多“就地取材”,但秸稈產地與養殖場有一定距離,外加連片草原較少,青貯運輸成本較高,降低草料成本是當前山區養牛產業化經營亟需解決的問題。此外,政府缺乏對肉牛飼料生產線的規劃布局,達州市尚無青貯加工企業和飼草加工合作社,青貯和秸稈飼料產業化加工不成體系。
2.5 科技創新力度不足
肉牛養殖是資金密集型產業,除個別肉牛龍頭企業投入財力培育良種肉牛、研發新技術,小型家庭農場和養殖散戶主要靠經驗和傳統養殖技術,無科研創新意識。當前肉牛產業研究成果以政府主導為主,研發、推廣、生產存在與行業脫節、時代滯后現象,市場契合度不高。此外,受科研體制、資金持有量、人力資源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企業省級轉型大形勢下,科研創新顯得力不從心。
3.1 政治環境分析(P)
《四川省肉牛生產發展規劃(2014-2020年)》將蜀宣花牛確定為全省首推肉牛品種,《四川省畜禽良種聯合攻關計劃(2020-2022)》明確提出將組建我省畜禽育種聯合攻關工作專家指導委員會,為畜禽良種聯合攻關戰略性、方向性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提供決策咨詢,同時將開展本地牛種的雜交實驗,進一步提高肉牛的繁殖性能、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及肉質。達州市高度重視肉牛產業,先后推出《關于加快推進優質肉牛產業化經營的意見》《關于宣漢縣支持牛產業發展的意見(2019-2023年)》等專項方案,必將提速“牛業經濟強市”發展步伐。
3.2 經濟環境分析(E)
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牛肉消費國,受非洲豬瘟等多種因素影響,牛肉人均消費量從2016年的4.88 kg上升到2019年的5.95 kg,遠低于全球8.6 kg/人的水平,牛肉消費需求增長空間巨大。2019年,我國牛肉消費量為832.93萬噸,同比增長11.36%,牛肉產量為667萬噸,同比增長3.56%,牛肉進口量為165.90萬噸,同比增長59.61%,牛肉進口金額為568.61億元,同比增長79.06%。受養殖成本、生產周期、環保壓力等因素影響,我國牛肉進口量將持續增加,國內肉牛產業前景廣闊。
3.3 社會環境分析(S)
達州市是川渝鄂陜之間極具戰略價值的后發優勢區域,是國家規劃定位的成渝經濟圈、川東北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全市下轄2個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截止2019年底,全市總人口658.9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02萬人,GDP總值2 041.5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504元,同比增長10.3%。經過多年不斷發展,肉牛產業已成為達州市頗具規模的畜牧特色產業,帶動了大批農民參與到肉牛養殖中,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影響。
3.4 技術環境分析(T)
當前,肉牛產業正從傳統的養殖、屠宰、銷售三位一體模式,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為養殖、屠宰、營銷、深加工、文旅、金融覆蓋的六位一體模式,肉牛數值化、資產化是肉牛產業集群發展趨勢。通過大數據實現金融服務與業務需求無縫對接,賦予肉牛金融屬性,基于物聯網構建智慧牧場,搭配冷鏈物流技術,建立中央廚房,實現尖端化肉牛產業藍圖。
4.1 增強政府引領性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整體規劃,有序引導企業發展,避免惡性競爭。二是整合涉農、涉牧項目,資金打捆使用,發揮項目的最大效益。三是組建專家團隊,從綠色養殖、疫病防控、經營管理、品牌建設等方面健全技術服務體系。四是加大能繁母牛資金扶持,調動能繁母牛養殖積極性,培育本土穩定的犢牛來源,夯實肉牛產業集群基礎。
4.2 健全產業鏈
創新飼養模式。按照“以種定養、以養定種”種養結合、生態循環養殖模式,依托“糧改飼”、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等項目,大力實施“以草換肉”“以秸稈換肉”,推動優質牧草種植和肉牛養殖基地建設,推廣“肉牛-牛糞-蚯蚓-有機肥”循環養殖技術,開拓綠色高值肉牛養殖新道路。
提升加工水平。提高屠宰加工工藝,擴建精深加工生產線,推進肉牛標準化屠宰,加快牛肉分類分級,豐富肉品層次,滿足市場需求,提高產品附加值,擴大冷鮮牛肉市場占有率。
拓展三產融合。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優化區域布局,重點打造“肉牛產業+特色文旅+深林康養”于一體的特色產業園,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構建多種產業化經營模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4.3 培養龍頭企業
一是通過政策強力扶持、充分保障資金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引導其他企業吸收模范成功經驗,達到集群企業協同發展,快速擴張占領市場的效果,中小型企業等補充龍頭企業的業務短板,促進全產業發展。
二是按照“品種良種化、養殖設施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資源化、監管常態化”要求建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提升行業競爭力;鼓勵龍頭企業爭創馳名商標,實現多名牌共存、多品牌互促、集群品牌突出的集群效應。
三是進一步延伸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科技、保險、金融的“7+1”經營模式覆蓋面積,穩固企業和農戶的利益共同體,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同擔,實現“雙贏”的一體化經營機制。
4.4 強化物流流通
政府大力扶持發展冷鮮鏈流通企業,建立從牧場到餐桌的高效送達機制,促進區域物流業發展和經濟建設。鼓勵企業建立直銷門店,建立“訂單生產、冷鏈配送、品牌銷售、連鎖經營”營銷體系,搶占市場份額。大力引導發展畜產品電子商務,打造牛肉專業化電商交易平臺,拓展牛肉產品流通渠道,線上線下協同發展,提高企業產品影響力。
從產品展示、產品銷售、品牌推廣方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4.5 強化品牌營銷
人無品不立,業無品不興,堅持走品牌化發展之路,過門戶網站、主流媒體、視頻平臺和旅游景區,以廣告、視頻、海報等形式宣傳展播,擴大達字號牛肉產品影響力,通過推介會、展覽會等方式提升達字號牛肉產品知名度,堅持“區域品牌+企業品牌”齊發展提升達州肉牛產業核心競爭力。
4.6 健全質量安全體系
政府從資金和政策扶持引導,鼓勵企業建立可追溯性體系,提高牛肉產品總體質量安全水平。牛肉及其相關產品從生產到餐桌的每個環節數據化,不僅有利于市場監管,還能有效提高牛肉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4.7 引導微小經營主體融入集群
引導小戶經營和自養自銷的個體養殖戶融入集群,通過土地流轉、訂單式收購、企業務工、托管養殖、合作社養殖等方式將產業發展紅利普惠至全體,夯實集群主體。
4.8 科技興牛,重視畜牧人才
加強與川渝鄂陜區域農業科研院校聯系,促進肉牛產業新型科研技術落地轉化。招才引智,加大人才投入,與領域專家教授合作,引領肉牛產業發展新前沿。
注重本土人才培養,對養殖戶、合作社、企業一線員工定期舉辦科學養殖、疫病防治、糞污處理、青貯加工等相關培訓指導工作,提高從業人員專業技術水平。
■ 基金項目:四川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2020年度項目資助《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特色畜禽產業集群式發展研究-以達州肉牛產業為例》,項目編號SLQ2020SD-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