杪秋
“青少年模式”指的是2019年3月,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牽頭,主要短視頻平臺和直播平臺試點上線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統”,該系統會在使用時段、時長、功能和瀏覽內容等方面對未成年人的上網行為進行規范。平臺上線“青少年模式”是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和優先保護。但是,當前部分平臺的“青少年模式”仍存在漏洞,這使得,“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那么,網絡平臺設定青少年模式有多大作用呢?
網絡時代,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娛樂和社交等對于青少年來說已經不可或缺。高頻使用網絡需要有相應的保護機制來對青少年進行網絡保護。“青少年模式”在時間、內容等方面設限,可有效防止青少年受不良信息的危害,還可以助力青少年的發展。因此,我方認為網絡平臺設定“青少年模式”作用較大。
時間管理方面,在某些平臺的“青少年模式”下,未成年人每次進入網絡平臺的時間不能超過40分鐘,超過40分鐘之后需要重新輸入密碼進入,部分網絡游戲還設置有未成年使用的時間段,超過時間未成年人便無法登錄上線。這些舉措可有效控制青少年在網絡平臺上的時間點和使用時長,既有助于家長對孩子的管教,也有利于青少年自身養成好的網絡使用習慣。
內容方面,在“青少年模式”下,網絡平臺會對內容進行把關,篩選出適合青少年的內容,一般是具有知識性、科普性的內容,這些內容或圖文并茂,或音視頻化,生動、形象,具有創新性,可以引起青少年的學習興趣。
個人信息保護方面,“青少年模式”下的視頻發布、私信溝通等功能被限制,可以有效預防未成年用戶發布帶有個人信息的視頻,預防未成年人隱私信息泄露。此外,“青少年模式”通常還禁止使用平臺的打賞、充值、提現等功能。之前,未成年人“一擲千金”打賞網絡主播、購買游戲裝備等新聞屢見不鮮,“青少年模式”普遍上線之后,相關新聞就比較少見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少年模式”正在發揮積極作用。
作為網絡“原住民”的青少年們逐漸成了網絡視頻平臺等的主要用戶,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凈化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各網絡平臺上線的“青少年模式”成為“標配”,其在未成年人保護方面確有作用,但是作用并不明顯。由于技術漏洞等各方面的原因,現實中的“青少年模式”看似是一道防護墻,實則是一道虛掩著的門。我方認為,網絡平臺的“青少年模式”作用不大。
技術漏洞使得“青少年模式”的作用大打折扣。雖然某些平臺的“青少年模式”,每日限制使用時間不超過40分鐘,但是40分鐘后,可通過卸載重新安裝的方式繞過“青少年模式”。另外,在限制時間用完以后,未成年人可通過再次輸入密碼的方式,繼續獲得使用時長,而平臺在密碼設置上并沒有嚴格要求,未成年人可多次輸入密碼直到被破解。各個網絡平臺之間在“青少年模式”上也沒有共享設置,一個平臺上的40分鐘使用完,還有另一個平臺,這就使這一模式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商業利益驅使,把關不嚴。“青少年模式”注重的是社會效益,而各個網絡平臺在兼顧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要追求經濟效益,部分網絡平臺迫于壓力推出“青少年模式”,但是由于此舉并不具有強制性,目前大部分網絡平臺的“青少年模式”更像是被迫之下的“交作業”。為了留住未成年人這些潛在用戶,部分網絡平臺除了技術上存在漏洞以外,在內容把關上也不嚴格,涉黃以及誘惑性等不健康內容仍然存在,難以保證未成年人不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危害。
家長不夠重視,“青少年模式”無法達到預期防護效果。“青少年模式”雖然已經在各網絡平臺普及,但有部分家長嫌麻煩,直接將賬號和密碼等告訴了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平臺模式設定得很規范,“青少年模式”也無法發揮作用。
(本文正反方均系作者個人觀點)
“青少年模式”的作用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存在的問題也亟待解決。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部分規定與網絡平臺運營方設置“青少年模式”的相關責任要求,也明確列舉了家長及未成年人法定監護人應盡的監護職責。“青少年模式”能起到多大的作用,需依靠多方力量。它是一項囊括網絡平臺、家長、學校、青少年自身的系統工程,缺少哪一環其預期效果都不能達成。
(編輯 高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