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春剛 江波 王楚鳳
摘要:目的:探討小針刀聯合針灸治療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標準的頸腰部肌筋膜炎患者62例,將其隨機納入針灸治療組(對照組)、小針刀結合針灸治療組(研究組),每組例數相當。結果:小針刀聯合針灸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單純針灸治療組(P<0.05);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疼痛評分均下降,以研究組下降程度更明顯(P<0.05)。結論: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經過小針刀、針灸聯合治療后效果顯著,可以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臨床推廣意義深遠。
關鍵詞:腰背肌筋膜炎;小針刀;針灸
【中圖分類號】R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8-098-01
腰背肌筋膜炎(Low back myofasciitis)是因外傷、慢性勞損和局部受涼或疲勞等因素而使腰背肌筋膜、肌肉等軟組織發生無菌性炎癥以及纖維性變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以腰背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可出現肌緊張、痙攣、索帶狀感、抽搐反應、自發電位等現象。目前對肌筋膜炎的治療以保守方法為主,例如手法推拿、針灸治療、中藥治療等[1-2],然而保守治療效果較慢,故本研究對小針刀聯合針灸治療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分析,為腰背肌筋膜炎提供更精準、更為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標準的頸腰部肌筋膜炎患者62例,將其隨機納入針灸治療組(對照組)、小針刀結合針灸治療組(研究組),每組例數各為31例,兩組患者一般線性資料如性別、年齡等,具有可比性(P<0.05)。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實施該研究方案。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針灸治療。觀察組患者以小針刀聯合針灸療法進行治療,具體方式如下:以患者腰背肌筋膜炎存在壓痛點處,并于12肋緣下側的中點且貼近其肩胛骨的中線位置處;以患者髂嵴內上側的腰骶三角區域具有壓痛感部位,或者能夠觸及其陽性結節位置處作為治療點,分別對此處皮膚進行消毒,采取小針刀的縱行和橫行剝離松解,完成后出針,并對局部皮膚進行按壓來預防出血,時間4 min,最后外貼創可貼,之后行針灸治療。兩組患者治療療程相同,治療結束3、6、12月后對其療效進行分析。
1.3 評價指標
1.3.1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按痊愈、有效、無效三種不同程度進行評估,痊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亦未出現復發情況;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改善,治療后復發次數少于2次;無效:治療前后患者臨床癥狀未見明顯變化。
1.3.2根據疼痛分級指數(PRI)、現時疼痛強度(PPI)評分、視覺模擬評分(VAS)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定。PRI 評分標準[3]具體分為:0分:無感覺性疼痛及無力厭煩感;1-3 分:刺痛、跳痛,無力感;4-6 分:銳痛、刀割痛,厭煩或害怕;7-9 分:痙攣痛、脹痛,害怕感;10分:撕裂痛。 PPI評分標準[4]具體分為:無痛,0分;輕度不適,1分;不適,2分;難受,3分;可怕,4分;極為痛苦,5分。VAS評定依據[5]:輕微,1-2分;輕度,3-4分;中度,5-6分;7-8分重度;9-10分表示劇烈疼痛。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進行統計學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用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觀察組研究對象總體治療有效率高達93.55%,較對照組的80.65%具有顯著優勢,兩組對比存在顯著差異 (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 PRI、VAS 、PPI 評分無差異(P>0.05)。 兩組治療3、6、12個月后 PRI、VAS、PPI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降低更明顯,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3.4圖1.2.3
3 討論
腰背肌筋膜炎在臨床疾病中較為常見,多是由于患者受到寒冷、潮濕刺激、慢性勞損以及外傷等,導致腰背部筋膜和肌組織出現水腫、黏連、纖維病變和腎虛等情況,進而引發的患者腰背肌酸脹痛的臨床綜合癥[6]。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種易反復發作的疾病,并且每次發病時間較長,這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中醫理論將腰背肌筋膜炎納入到痹證范疇中,認為此類患者多是由于外感風邪或長期勞損以及外傷等刺激所引發的經絡痹阻氣血凝滯。中醫理論認為不通則痛,由于久病纏身患者肌筋 攣縮并出現僵硬情況。而現代醫學理論則認為,患者發病后筋膜當中纖維組織原有彈性不斷衰退,出現炎性結節和疼痛感,同時周邊感覺神經長時間遭受炎性物質刺激,同時受到炎性水腫組織的長時間壓迫,進而引發疼痛感并產生壓痛點[7]。特別是患者肌肉活動時,將導致疼痛感進一步加重,由于患者肌肉攣縮容易引發局部性缺血,導致患者的炎癥反應進一步增加,出現持續性腰背部疼痛。通過采取小針刀松解術治療,能夠對患者粘連和攣縮處實現剝離,促進病變區域生物電線路得以續接,并且可對電流實現重新調整,促進局部血流循環加速,促進炎性物質的快速吸收。配合溫針灸療法,能夠進一步發揮活血驅寒、舒經活絡以及溫通氣血等治療效果,有助于加快患者血運速度,促進組織細胞的通透性增加,起到消除滲出和預防粘連的治療效果[8]。本研究結果表明,小針刀結合針灸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單純針灸治療組(P<0.05);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疼痛評分均下降,以研究組下降程度更明顯(P<0.05)。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經過小針刀、針灸聯合治療后效果顯著,可以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臨床推廣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馮宇. 傳統特色正骨療法傳承及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的經驗介紹[J]. 中醫外治雜志, 2018, v.27;No.154(03):61-62.
[2]許旭杰, 王文麗, 謝琦. 針刺結合復方白芥子油走罐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療效觀察[J]. 針灸推拿醫學(英文版), 2018.
[3]冉龍華. 中西醫結合治療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的效果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20, v.13(14):87-88.
[4]張佳信, 葉新苗. 針刀治療腰大肌損傷28例[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7, 025(008):50-51.
[5]王剛, 龍翔宇, 胡洪平. 針刀再灌注療法治療頸源性頭痛的臨床探討[J]. 中外醫學研究, 2019(16).
[6]龐金海. 溫針灸與中藥熱奄包配合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的臨床療效[J]. 醫學信息, 2019, 032(009):165-167.
[7]張磊, 金春強, 黃莉莉,等. 肌骨超聲引導下微針刀聯合中藥離子導入治療腰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臨床研究[J]. 新中醫, 2020, v.52;No.557(10):73-75.
[8]陳號, 劉龍彪, 沈斌,等. 小針刀配合扶正固本穴位埋線法治療肌筋膜炎的臨床觀察[J]. 中醫藥臨床雜志, 2018, 030(004):70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