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新蕾
摘要:目的:探討對提高咬合修復減少下頜關節癥狀采用影像學技術的應用價值。方法:本次研究對象均為本市醫療機構收治的19例,選擇2019年3月-2020年3月,分別實施固定橋修復、可摘局部義齒修復或固定-可摘聯合修復形式進行口腔治療,定期對出院患者進行隨訪,隨訪1個月、6個月、9個月、1年、2年,統計分析修復效果。 結果:19例患者中有1例失敗,成功率為94.73%。結論:采用影像學技術輔助抬高咬合修復減少下頜關節癥狀,取得的治療效果顯著。
關鍵詞:影像學技術;抬高咬合修復;少顳下頜關節癥狀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8-124-01
顳下頜關節與口腔頜面系統肌肉、韌帶同處于一個功能系統中,與生理功能和相互間解剖位置存在密切聯系。很多老年患者因牙列缺損、牙齒重度磨耗等原因,導致顳下頜關節異常。目前針對少顳下頜關節癥狀,臨床多采用咬合重建的方式,修復垂直距離,但是由于修復垂直距離的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所以必須尋找一種更為確切的方式[1]。錐形束CT具有精度高、放射劑量小、多層面重組成像等特點,可以準確的反應踝突和其他骨質改變情況,是目前最有有效的輔助診斷技術。基于此,本文在患者提高咬合修復過程中輔以影像學技術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將具體分析結果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19例口腔醫院修復可需要咬合重建治療患者,于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患者13例,女患者6例;年齡43-74歲,平均55歲。入選標準:(1)多數患者牙缺失,余留牙有嚴重損害,牙冠短小、垂直距離過低。(2)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咀嚼肌紊亂癥狀,未見嚴重骨關節病。(3)本次研究均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受試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術前準備
術前與患者進行有效交流和溝通,了解患者的要求,并指導患者進行一系列檢查,了解患者口腔情況、牙槽嵴情況、留牙情況,使用影像學技術確保患者無殘根,最后檢查患者的咬合關系。
1.2.2方案設計和溝通
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設計咬合重建方案,針對患者留牙情況、衛生情況選擇修復手段,具體可選擇可摘義齒修復、固定-可摘聯合修復手段、固定義齒修復,修復期間與患者商討治療方案,讓其明確治療方案的優缺點和利弊,經患者同意后實施治療。
1.2.3 牙體預備
根據相關要求進行固定橋基牙預備和可摘局部義齒基牙預備,通過3-5分鐘的局部碧蘭麻醉注射實現活髓牙局部麻醉,麻醉后需在唇頰面涂抹1.5厘米的試劑,從唇頰側延伸至唇頰最后到達舌側邊緣; 隨后在唇頰面涂抹0.8厘米左右的試劑。對唇頰側邊緣進行押題預備,形成一個1厘米左右的直角肩臺或者齊齦肩臺,使用細砂平頭錐形對舌側軸面和鄰面進行修整,進行可摘局部義齒基牙預備,制作托窩和隙卡溝。
1.2.4排齦、取模
使用硅橡膠二次印模法進行取模操作,24小時后使用石膏進行模型灌制,最后使用VITA比色板比色。
1.2.5戴牙
先使用美學蠟型取模,隨后關注臨時牙樹脂,固定好后調和咬合進行粘結。對牙齒進行檢查后,幫助患者進行口內試戴,直至患者滿意后借助3M玻璃離子們進行粘貼,完成佩戴。
2結果
19例患者在長達三年的跟蹤隨訪中發現,2例患者實施可摘局部義齒修復后出現頸部折斷,2例患者實施固定-可摘聯合修復后出現固位體脫落,回訪中1例患者失敗,成功率94.73%。
3.討論
近年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顳下頜關節紊亂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人們之所以會出現顳下頜關節紊亂與精神緊張、過度疲勞有著密切聯系,會導致垂直距離降低、關節腔隙減少、踝突位后移、關節內壓升高,從而使下頜肌收縮超過正常高度,引發疼痛[2-3]。為緩解患者疼痛,降低關節內壓,需選擇一種科學的修復手段。目前臨床針對顳下頜紊亂多以接觸頜關系,降低和干擾為主要治療原則,但是在治療前對顳下頜的診斷顯得尤為重要,影響技術能夠直觀的探查咬合增高距離,并指導醫生進行牙齒修復操作,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輔助手段[4]。
本次研究表明,19例患者在長達三年的跟蹤隨訪中發現,2例患者實施可摘局部義齒修復后出現頸部折斷,2例患者實施固定-可摘聯合修復后出現固位體脫落,回訪中1例患者失敗,成功率94.73%。由此表明,抬高咬合修復減少顳下頜關節癥狀輔以影像學技術,能夠緩解咀嚼靜息狀態下緊張度,緩解咀嚼肌緊張,取得的理想的修復效果。
綜上所述,適應影像學技術能夠有效緩解下頜關節紊亂病癥,改善面容,促進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復。但是在隨訪期間仍舊遇到了許多問題,并且出現了隨訪失敗現象,所以想要滿足患者對美的需求,實現完美的修復效果還需進一步提高口腔修復治療水平。
參考文獻:
[1] 《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編輯部. 2019第8屆人工種植牙新技術及種植咬合疑難修復學術論壇暨顳下頜關節病新模式新方法及規范化調(牙合)學習班通知[J]. 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 2019(3):137-137.
[2] 劉巖, 張曦, 王美青,等.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三維咬合評價系統開發[J]. 中國醫學裝備, 2020(4):5-8.
[3] 郭俊磊, 王新君. 牙齒重度磨耗患者咬合重建的臨床評估和顳下頜關節影像分析[J]. 現代醫用影像學, 2019, 028(008):1808-1809.
[4] 姚子豪. 超聲在顳下頜關節紊亂病診斷中的價值研究[D]. 皖南醫學院,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