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萍萍
摘要:目的 評價在手術室實習生護理帶教中應用一對一全程帶教的效果。方法 選擇2019.1-2019.12期間在我院手術室實習的40例實習生作為常規組,另選擇2020.1-2020.12期間在我院手術室實習的40例實習生作為管理組,常規組采取常規帶教模式,管理組采取一對一全程帶教模式,對常規組及管理組干預前后帶教效果、綜合能力進行比較。結果 比較常規組及管理組帶教效果、綜合能力發現,干預前兩組理論能力、實踐能力及分析能力、創新能力、溝通技巧、檔案管理評分無差異,P>0.05;干預后管理組相較于常規組評分均較高,P<0.05。結論 在手術室實習生護理帶教中,應用一對一全程帶教可提高帶教效果,改善實習生綜合能力,具有較高臨床應用意義,建議采納。
關鍵詞:手術室;實習生;護理帶教;一對一全程帶教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8-221-01
手術室是醫院重要組成科室,主要為臨床患者及危急重癥患者提供手術,及時挽救且生命,因此手術室內的護理質量在醫院內占據了重要地位,臨床護理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患者手術效果及術后康復情況[1]。而國家為了培養護士,醫學院畢業的學生均會分布至臨床進行實習,實習生通常在校內接受書本知識,缺乏相關臨床經驗,因此如何提高實習生的護理能力及綜合素質是臨床護理教學的重點[2]。以往臨床采取的護理帶教模式多為填鴨式教育,且由一位帶教老師、多位實習生組成,帶教任務過于繁重,導致無法提高每一個實習生的綜合素質及護理能力,應用局限性較大。一對一全程帶教是一種新型的護理帶教模式,由一位帶教老師、一位實習生組成,減輕帶教老師工作負擔的同時,實習生的臨床知識學習也更為全面。本文先對我院手術室80例實習生進行研究,內容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1-2019.12期間在我院手術室實習的40例實習生作為常規組,另選擇2020.1-2020.12期間在我院手術室實習的40例實習生作為管理組,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批號:2019年審(22)號]。常規組納入男女比2:38,最小19歲,最大24歲,均值(21.23±1.76)歲,納入文化程度分別為大專、本科,各納入23、17例;管理組納入男女比3:27,最小18歲,最大24歲,均值(21.65±1.33)歲,納入文化程度分別為大專、本科,各納入20、20例。所有實習生臨床資料完整且組間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無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無任何臨床工作經驗;②均為首次參加護理實習且手術室為第一個實習科室;③護理專業學生;④醫學基礎課程及臨床課程考核合格;⑤實習生本人對本次研究知情并配合。
排除標準:①因疾病原因中途退出研究者;②非應屆畢業生;③存在溝通、理解及閱讀障礙者;④存在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或不協調者。
1.2 方法
常規組:帶教方式為常規帶教模式,將實習生分為2~4人一組,每組一位帶教老師,按照手術室內制定的教學大綱進行教學,由實習生與帶教老師一同進行晨交班,術前及術后回訪患者,并實際觀摩手術,每周進行1~2次模擬實操及護理技能培訓。
管理組:帶教方式為一對一全程帶教,如:①每一位實習生均分配一位帶教老師,以教學大綱及教學進度安排實習生每日教學內容,并制定教學計劃,按照教學計劃展開對學生的教學,第一周主要教學內容為了解實習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并增加其理論知識掌握度,在臨床觀摩手術時隨時詢問相關問題,如洗手步驟、穿脫無菌手術衣注意事項等,由帶教老師每周對帶教情況進行總結。②第二周開始教學實踐知識,指導實習生掌握正確洗手方式、穿脫無菌手術衣及無菌手套等相關操作,并教會實習生識別相關手術器械,如無菌持物鉗的拿取、持無菌持物鉗及止血鉗的方式,并帶領實習生在術前進入臨床對患者相關信息進行回訪。③第三周及第四周開始,由帶教老師選擇合適的手術帶領實習生上手術臺,完成器械護士的相關工作,并在手術完成后清洗器械,并安排實習生自主完成晨交班,報告當日手術患者情況,安排實習生單獨完成術前及術后訪視工作,四周帶教工作結束后對其理論及實踐能力進行考核。
1.3 觀察指標
(1)采用相同的測試方法對常規組及管理組理論能力及實踐能力進行考核,評估時間為干預前及干預2周后,理論能力考試采用筆試進行,實踐能力考試考核臨床操作能力,總分均為100分,0~60分為差,61~80分為良,81~100分為優。
(2)采用院內自制的評分表對常規組及管理組綜合能力進行評估,評估時間為干預前及干預2周后,評估內容包括分析能力、創新能力、溝通技巧及檔案管理,所有項目總分均為100分,0~60分為差,61~80分為良,81~100分為優。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常規組及管理組帶教效果比較
比較常規組及管理組帶教效果發現,干預前兩組理論能力及實踐能力無差異,P>0.05,干預后管理組理論能力及實踐能力相較于常規組均較高,P<0.05,見表1。
2.2常規組及管理組綜合能力比較
比較常規組及管理組綜合能力發現,干預前兩組分析能力、創新能力、溝通技巧及檔案管理無差異,P>0.05,干預后管理組相較于常規組均較高,P<0.05,見表2。
3 討論
手術室內接治的患者大多數為疑難雜癥、危重急癥,對患者及醫院來說均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一場手術的護理質量可直接關系到最終手術效果,而實習生通常缺乏相關知識導致護理質量較差,因此手術室護理帶教對改善實習生各方面能力及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3]。
臨床常見的帶教模式主要由一位帶教老師同時教授多位實習生,由實習生跟隨帶教老師完成相關護理工作,但由于實習生較多,僅有部分實習生能夠獲得較好的教學體驗,無法全面教學,導致臨床帶教效果較差,實習生綜合素質無法有效提升[4]。一對一全程帶教模式對此進行完善及優化,增加臨床帶教老師的比例,使一位帶教老師負責一位實習生,給予實習生全面的指導及教學[5]。本文通過比較常規組及管理組帶教效果、綜合能力發現,干預前兩組理論能力、實踐能力及分析能力、創新能力、溝通技巧、檔案管理評分無差異,P>0.05;干預后管理組相較于常規組評分均較高,P<0.05。在第一周對實習生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以臨床教學大綱及教學進度為基礎,從理論知識開始,每周給予實習生不同的帶教內容,并逐漸增加難度,通過第一周提高實習生理論知識儲備量,第二周通過手把手教學使實習生掌握手術室內常見的護理措施及操作,提高其實踐能力,并于第三周及第四周安排實習生單獨完成一些簡單的工作,如術前回訪,可提高實習生溝通能力,在晨間交班報告患者相關信息可提高其檔案管理能力及分析能力,從而提高實習生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應用一對一全程帶教可提高帶教效果,改善實習生綜合能力,在手術室實習生護理帶教中具有較高臨床應用意義。
參考文獻:
[1]鄭娟,陳秋旸.多模式教學在手術室實習生無菌操作帶教中的應用效果[J].福建醫藥雜志,2019,41(5):151-153.
[2]趙麗娟.情景模擬教學法對手術室實習護生評判性思維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8,27(6):1129-1131.
[3]徐志華,海貝貝.微課結合體驗式教學法在手術室實習護生培訓中的應用[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9,25(1):161-163.
[4]林文婧,柯曉鄭,郭愛紅,等.思維導圖在手術室實習生帶教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20,42(3):147-148.
[5]毛飛翔,章軍偉.一對一分層帶教模式對手術室實習生護理技能及滿意度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15):2646-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