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梁
摘要:肝功能衰竭原因有很多,其中藥物導致肝功能衰竭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文中就一例中藥癃閉舒致肝功能衰竭的診治進行了介紹,希望能夠為類似病例的診治提供借鑒。
關鍵詞:肝功能衰竭;癃閉舒膠囊;診治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8-402-01
癃閉舒膠囊是中成藥,為補腎清熱通淋劑,主要成分有補骨脂,益母草,金錢草,海金沙,琥珀,山慈菇組成。臨床常用于前列腺增生。本文回顧分析一例癃閉舒膠囊致肝功能衰竭,診治經過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患者,男,66歲。于2021年2月5日發現尿色發黃,伴有納差、乏力,無寒戰,發熱,前往外院就診,化驗檢查提示總膽紅素(TBIL)351umol/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1750u/L,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1147u/L,尿常規提示尿膽原1+,尿膽紅素2+,彩超提示膽總管下端占位,上腹部CT平掃提示膽囊多發結石,遂轉至我院急診進一步診治。急診予抗感染,護肝,及對癥支持治療,癥狀無緩解,于2021年2月10日擬診"急性肝功能衰竭,原因待查"收入急診病房。入院查體:意識清楚,體溫36.5℃,血壓130/75mmHg,呼吸15次/分鐘,心率68次/分鐘,皮膚鞏膜重度黃染,心肺無明顯陽性體征,腹部平軟,無壓痛反跳痛,未捫及包塊,腹水征陰性。患者否認慢性疾病史,否認藥物服用史。
入院后,繼續予抗感染,護肝(異甘草酸鎂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門冬氨酸鳥氨酸,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促肝細胞生長素等)及對癥支持治療。行MRCP檢查提示膽囊結石,膽總管未見充盈缺損,未見擴張,上腹部CT增強肝、膽囊、膽總管、胰腺等臟器未見占位性病變。化驗甲、乙、丙、戊病毒性肝炎指標陰性,自身免疫抗體陰性,免疫球蛋白G4亞型0.80g/L,甲胎蛋白14ng/ml,血銅、血鐵均正常,銅藍蛋白0.17g/L。監測血TBIL、ALT、AST如下表1
期間請感染科、消化科、普外科、血管外科、風濕免疫科會診,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損,膽道疾病,布加氏綜合征,肝豆狀核變性等疾病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再次詳細追問病史,患者家屬才告知因前列腺增生已口服癃閉舒兩月余患者。結合病史,臨床化驗及檢查結果,遂考慮為癃閉舒所致藥物性肝損,急性肝功能衰竭。立即停服癃閉舒,于2021.02.22開始行膽紅素吸附治療,間斷進行,共7次,患者肝功能指標持續好轉,于2021.03.08出院,口服熊去氧膽酸,2021.05.20復診,無臨床癥狀,肝功能結果正常。
2討論
肝臟在藥物代謝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許多藥物在肝內經過生物轉化而清除。藥物本身或代謝產物可以引起肝損傷〔1〕。人們普遍片面以為中藥較西藥安全,無副作用,故應用范圍廣泛,甚至有不遵醫囑而濫用的現象。有報道,中藥引起的肝損害占全部藥物性肝損害的30%〔2〕,且呈逐年上升趨勢,不容忽視。中藥致藥物性肝損害致病機制十分復雜,其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往往具有一定潛伏期,主要表現為乏力、食欲不振、黃疸,部分病人可有發熱、皮疹、腎損害及其他臟器受損表現。本例患者因長期服用癃閉舒而未監測肝功能,最終導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后果。
中藥致肝損害后,必須立即停藥,并輔以護肝,對癥支持治療。對以重度黃疸為主要表現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膽紅素吸附治療,安全有效,效果令人滿意〔3〕。本例患者經膽紅素吸附及護肝對癥治療后獲完全痊愈。
本例患者的診治經驗提示我們以下幾點:1,要重視病史的采集,務必詳細完整。2,臨床遇見急性肝損害患者,要考慮是否藥物性肝損可能。3,中藥成分復雜,一定要按醫囑服用,不能濫用,使用過程中應監測肝功能。4,膽紅素吸附在重癥肝損傷治療中具有良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健,程鄉普,崔靜,等.36例藥物性肝病臨床分析.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0,9:216.
[2]錢又宏,姚光弼.藥物性肝病的病因和臨床表現43例的分析.肝臟,1996,1(3):166
[3]曾湘麗,肖平,周巧玲,等.膽紅素吸附治療高膽紅素血癥的療效分析.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9,29(3):4